- 年份
- 2024(6214)
- 2023(8267)
- 2022(6824)
- 2021(6591)
- 2020(5482)
- 2019(12513)
- 2018(12374)
- 2017(22252)
- 2016(12334)
- 2015(14302)
- 2014(14252)
- 2013(13843)
- 2012(12947)
- 2011(11983)
- 2010(12005)
- 2009(10934)
- 2008(10824)
- 2007(9650)
- 2006(8417)
- 2005(7661)
- 学科
- 济(49909)
- 经济(49858)
- 管理(30069)
- 业(25415)
- 方法(22614)
- 数学(20418)
- 数学方法(20149)
- 企(18881)
- 企业(18881)
- 中国(17771)
- 农(13422)
- 学(11971)
- 贸(11324)
- 贸易(11318)
- 易(11107)
- 制(10672)
- 财(10536)
- 业经(9163)
- 银(8750)
- 银行(8713)
- 体(8705)
- 农业(8477)
- 行(8471)
- 理论(8160)
- 融(8017)
- 金融(8010)
- 环境(7505)
- 教育(7366)
- 和(7185)
- 地方(7104)
- 机构
- 大学(180434)
- 学院(176761)
- 济(76293)
- 经济(74895)
- 研究(70458)
- 管理(62169)
- 中国(53544)
- 理学(53007)
- 理学院(52292)
- 管理学(51254)
- 管理学院(50927)
- 科学(43525)
- 京(40765)
- 所(36669)
- 农(35053)
- 研究所(33838)
- 财(33142)
- 中心(30562)
- 业大(28106)
- 农业(27895)
- 财经(26340)
- 北京(26315)
- 江(25717)
- 院(25348)
- 经济学(24504)
- 范(24387)
- 经(24239)
- 师范(24071)
- 经济学院(22073)
- 科学院(21583)
- 基金
- 项目(119410)
- 科学(93210)
- 基金(86867)
- 研究(86088)
- 家(78420)
- 国家(77810)
- 科学基金(64248)
- 社会(54789)
- 社会科(51995)
- 社会科学(51985)
- 基金项目(44573)
- 省(44066)
- 自然(40355)
- 教育(40206)
- 自然科(39466)
- 自然科学(39447)
- 划(38822)
- 自然科学基金(38760)
- 资助(36607)
- 编号(33459)
- 成果(28735)
- 重点(27665)
- 部(27508)
- 发(25765)
- 中国(24539)
- 课题(24449)
- 创(24285)
- 国家社会(24240)
- 教育部(23176)
- 创新(22911)
共检索到274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宪奇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要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政策科学研究的特点。测评指标体系是包括测评目标、测评维度、测评因子和测评题库四层结构的开放系统。测评指标体系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超 任磊 何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公民科学素质开展了大量研究。中国科协等引进美国米勒关于科学素质的三维体系开展了全国性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调查带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工作。从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到其调查测度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在争议中不断发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进行了官方界定,并由多个政府部门大联合大协作开展了大规模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在调查理论和提升实践两条路径中,对如何衡量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
公民科学素质 调查 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佳军 马宗文 董全超
基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征求意见稿)制定调查问卷,选取了京津沪渝湘川等六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测评,共抽样12015份。尝试性地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得到六省市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达标率,计算结果基本符合中国人群的客观实际。分析了不同区域和各类人群的达标率,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勇
科学在中国扎根的时间短,根基不够深;科学文化在我国文化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不牢固,有一种历史缺失。这是我国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文化语境,也是我们理解和解决公民科学素质低下这一问题的现实国情。
关键词:
中国 公民科学素质 文化语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世箐 周炎炎
文章依据独立性、代表性和可测性原则,采取层次分析法逐级选取测评人口素质的指标,以专家意见法和因子分析分别对要素层和指标层进行赋权,构建人口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以四川为例,通过收集2001—2012年相应指标的统计数据,对四川省近十多年的人口素质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研究,结果发现:四川省近十年来人口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人口身体素质提升较快,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增长相对平缓,同时省内各区域人口素质水平呈现明显差异。
关键词:
人口素质 测评 指标体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滕明雨 奉公 张磊
农民科学素质低下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此已予以重视,开始了逐步对农民科学素质的相关研究。如何科学准确地测量农民的科学素质是摆在面前的首要课题。本文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针对性、综合性、稳定性和俱时性5个原则。并在界定中国农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建构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俊良 杨世箐
人口素质系统由不同层次的诸多要素构成,其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目前,国内外人口素质测评主要集中在人口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层面,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人口素质系统具体区分为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要素,并以此发展指标构建我国区域人口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模型,充实和深化相关统计理论研究,为后续的统计实践操作做出必要的研究准备。
关键词:
人口素质 测评指标 模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杰 李晗
如何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首先根据德菲尔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比较适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一组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评价。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正 周荣庭
通过对安徽省公民科学素质数据变化的研究,以及将其与国内其他主要省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进行比对,分析出安徽省公民科学素质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点、暴露出的问题。并针对上述特征与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小玲 李健民
本文分析国内外已有科学教育标准,从公众利益诉求与国家需求导向两者相统一的角度,探讨制定基准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问题,提出制定基准的"四个定位"与"四种理念"。
关键词:
公众 科学素质 基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石亚东
按照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实施方针,政府有必要也有责任去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税收政策历来都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经济政策,深入研究如何优化和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石亚东
政府的财政投入以及政府相关税收政策的激励和扶持是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尽管政府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规模增长很快,而且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着经费投入力度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以及税收优惠重点不明确等问题。为此,要准确界定各类财税政策的作用范围,在加大财政投入规模、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和资金投向科技教育和科普建设。
关键词:
科学素质建设 创新型国家 财税政策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静 回雁雁
文章在借鉴国内外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和把握信息素质内涵和评价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方案,并运用德尔菲法修订指标体系。然后,依据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信息素质调查量表,并应用"主成份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其各项评价指标对信息素质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可以很好地进行测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杨 胡培 侯立文
企业素质及其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胡杨胡培侯立文一、企业素质与企业活力的界定1.企业素质的定义企业素质是企业在其运行过程中所具有的内在特性,是其内部各种要素及其要素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特性,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各种内在因素...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曾晓牧 孙平 王梦丽 杜慰纯
信息素质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且能够有效地检索、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是高校信息素质教学的目标、信息素质评价的依据,是建立高校系统化信息素质教学体系的基础。该文论述了如何利用德尔菲法设计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
关键词:
信息素质 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 北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