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77)
2023(17131)
2022(14416)
2021(13639)
2020(11416)
2019(26442)
2018(25867)
2017(47546)
2016(26460)
2015(30373)
2014(30431)
2013(29816)
2012(27643)
2011(25020)
2010(25119)
2009(23028)
2008(22773)
2007(19990)
2006(17463)
2005(15772)
作者
(73379)
(61659)
(61288)
(58845)
(39148)
(29523)
(28210)
(23970)
(23436)
(21913)
(20899)
(20652)
(19547)
(19316)
(19274)
(19185)
(18387)
(18287)
(17688)
(17678)
(15399)
(15073)
(14693)
(14165)
(13956)
(13770)
(13496)
(13339)
(12370)
(12208)
学科
(121049)
经济(120936)
管理(73205)
(65370)
(53095)
企业(53095)
方法(52333)
数学(46898)
数学方法(46315)
(37085)
中国(36234)
(28012)
地方(25303)
(24745)
(23369)
贸易(23361)
(22750)
业经(22035)
教育(21526)
(20758)
(19484)
财务(19435)
财务管理(19369)
理论(18435)
企业财务(18383)
农业(18186)
环境(16507)
(16094)
(16070)
银行(16045)
机构
大学(380783)
学院(374627)
(163533)
经济(160362)
管理(139401)
研究(132735)
理学(120255)
理学院(118820)
管理学(116735)
管理学院(116007)
中国(96398)
(80911)
(79235)
科学(77146)
(66003)
财经(60495)
研究所(59687)
中心(59470)
(55685)
(55304)
(55032)
(54971)
师范(54892)
经济学(52651)
北京(51729)
业大(50450)
(47545)
经济学院(47445)
师范大学(44977)
财经大学(44729)
基金
项目(245846)
科学(196028)
研究(183104)
基金(180201)
(156155)
国家(154868)
科学基金(133202)
社会(118369)
社会科(112304)
社会科学(112278)
基金项目(94033)
(93616)
教育(89635)
自然(83786)
自然科(81931)
自然科学(81907)
(80901)
自然科学基金(80450)
资助(74647)
编号(73871)
成果(61943)
(57322)
重点(56426)
(53559)
课题(52703)
(50467)
教育部(50178)
国家社会(49959)
人文(47517)
大学(47362)
期刊
(176687)
经济(176687)
研究(122669)
中国(77693)
(65429)
教育(58278)
学报(54076)
科学(50435)
管理(49713)
(48168)
大学(42381)
学学(38885)
技术(35860)
农业(32963)
财经(31093)
经济研究(30664)
(30219)
金融(30219)
(26876)
业经(24545)
问题(23490)
(21906)
统计(21046)
技术经济(19598)
国际(18436)
世界(18377)
(18350)
(18210)
图书(17682)
决策(16709)
共检索到570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顾佳峰  
通过计算Moran's I指标发现,中国各省内部县与县之间的教育财政配置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对聚集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支出聚集效应受到经济、财政和人口迁徙聚集效应的影响,经济聚集、财政资源聚集和人口迁徙聚集对教育资源空间聚集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的,说明这三个因素都对教育财政资源的空间聚集产生了正面溢出效应。不同因素的溢出效应强弱不同,经济聚集对教育财政资源聚集的溢出效应最强,其次是财政资源聚集,影响最弱的是人口迁徙聚集。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李盛基  吕康银  金凤龄  
以财政支出为视角,通过构建财政教育支出与农村减贫的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财政教育支出对农村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教育支出既具有较强的直接减贫效果,也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农业支出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农村救济支出的直接减贫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应采取降低辐射能力强的省份的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外溢损失、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救济支出的减贫效果等政策措施,有效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减贫的实际效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佳峰  
通过空间计量实证方法发现,工业比重和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负向显著关系,表明了产业结构对教育财政投入会形成挤出影响,当中国大多数县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需要把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工业发展上,进而对教育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居民储蓄行为也会对教育财政产生挤出影响,人均储蓄额越高,那么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越低。这是因为存在预防性储蓄,导致了对教育投入的挤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玥萤  黄丽君  
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仅会对碳减排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间接影响碳排放治理效果。文章基于2007—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SDM)考察财政环保支出对碳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财政环保支出对本地碳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有效促进本地碳减排;并且本地财政环保支出提升还显著降低了周边地区的碳排放量,产生了碳减排治理的空间外溢效应。鉴于此,应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碳减排工作的投入力度,全面挖掘其本地和邻地的治理价值,在“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的同时建立碳减排跨地区协调机制,为促进充分的、全面的碳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鞍钢  刘生龙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验证交通运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溢出效应。通过一个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交通运输正外部性的存在。并收集中国1985—2006年28个省份的数据,运用较为前沿的空间经济计量手段对这一正外部性进行验证。通过建立一个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笔者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估计。根据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本文的结论:①交通运输的正外部性的确存在;②从1985—2006年我国交通运输投资所带来的GDP增加平均每年为248亿元,而其中的196亿元来自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另外,52亿元则来自交通运输的外部溢出效应;③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与外部溢出效应之和对经济增长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丽南  宗刚  陈连磊  
一个地区房价的波动可以通过时间滞后传递到其他地区,从而产生房价溢出效应。本文以我国31个省际区域2005~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31个省的房价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态势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省际房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并从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两个方面研究房价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间的房价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区的城市化率、城镇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对房价有显著的影响,房价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距离对地区房价影响比地理距离的影响更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丽南  宗刚  陈连磊  
一个地区房价的波动可以通过时间滞后传递到其他地区,从而产生房价溢出效应。本文以我国31个省际区域2005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31个省的房价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态势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省际房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并从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两个方面研究房价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间的房价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区的城市化率、城镇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对房价有显著的影响,房价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距离对地区房价影响比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管华宇  
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7年的城市商贸服务业面板数据,在考虑省级行政边界屏蔽效应条件下,通过构建空间SDM模型和两区制SDM模型,实证检验了京津冀地区商贸服务业的空间经济增长与边界溢出效应。基于空间SDM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商贸服务业的总体空间溢出在1%置信水平下呈显著正向溢出;各地级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对本市第三产业GDP增长贡献度为0.125,对周边城市第三产业GDP增长贡献度为0.026。在纳入省级行政边界因素后的两区制SDM模型实证检验发现,京津冀地区商贸服务业的空间溢出在行政边界效应下不存在β收敛特征,商贸服务业发展强化城市联动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依然成立;省级行政边界城市与非边界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对第三产业GDP增长的溢出弹性分别为0.048和0.059,反应京津冀地区行政边界对商贸服务业的空间溢出的抑制效应明显。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同功  张隆  赵得志  初桂民  
教育是具有明显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人力资本流动和知识溢出决定了教育投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基于2000-2018年各省域单位面板数据,借助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各省域单位教育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第二,东部区域内教育溢出效应要强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之间的溢出效应强于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第三,经济发展速度、科技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力度会对教育溢出产生正向影响,劳动力成本和高等教育水平则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兼顾其他地区教育发展政策,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来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政策,以平衡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疏导教育溢出效应传导机制,进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晓丽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区域经济政策不断出台,区域间空间溢出效应越来越大。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各区间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明显。按照空间经济学原理可知,空间效应对财政收入增长会产生一定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空间经济计量,用以研究各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理论,以空间滞后模型为基础,以西城区、朝阳区、大兴区和怀柔区为例,对影响北京市财政收入的因素以及各区间财政收入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喜仓  潘志昂  
笔者利用空间自相关Moran’I指数及空间计量模型,结合改进的roMer-Jones型知识生产函数,对我国省际知识的溢出效应进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r&D投入、r&D人员、知识存量以及国外技术引进对新知识的生产具有正向贡献率,各因素贡献程度不一,其中知识存量的平均贡献率最大(0.460)。我国省际新知识的生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地区的新知识生产平均每增长1%,本地区新知识生产将平均增加0.469%。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淑婉  
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和时间的双维度上对我国30个省市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即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高的正向溢出影响,而东部地区的空间负外部性更明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变化趋势。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陈昭  刘映曼  
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对维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提升经济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利用我国除西藏外30个省(市)2007年-2016年的面板数据,全面研究了财政支出作用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一般行政支出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无显著影响,增加社会治安支出、教育支出、创新互联支出和其他支出对经济发展质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民生服务支出与城乡协调支出规模的扩大则不利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且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上述结论。第二,财政支出对经济质量的影响呈现时空异质性,不同区域、不同经济阶段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因此,要以各项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为依据,来进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加快转变调控思路,即在支出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支出结构调整的优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寒波  宋美喆  王贞  
非税收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往往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重要方式。通过构建一个财政竞争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的非税收筹资行为影响要素流动的空间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间存在非税收竞争行为,且会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2)地方政府的非税收筹资行为不但没有发挥其作为竞争手段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应有的作用,反而因相对落后地区对非税收入的依赖度偏高而起到负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才  吴铭峰  
基于国家长期健康发展视角来看,就城镇化对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从而为探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指导依据,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本文以我国2005-2018年除新疆、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就城镇化对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除新疆、西藏之外的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经济行为存在显著的空间交互作用;在邻接权重下,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我国除新疆、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效率便提升0.2559%,且总体经济效率增加0.3397%,表明我国各省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的发展;人均金融机构资金额每增加1%,地区经济效率便提升0.0617%,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