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37)
- 2023(13325)
- 2022(11051)
- 2021(10094)
- 2020(8108)
- 2019(18328)
- 2018(17623)
- 2017(32766)
- 2016(16986)
- 2015(18883)
- 2014(18231)
- 2013(18130)
- 2012(16709)
- 2011(15665)
- 2010(15412)
- 2009(14583)
- 2008(13866)
- 2007(11849)
- 2006(10970)
- 2005(9960)
- 学科
- 济(93426)
- 经济(93346)
- 管理(48810)
- 业(40628)
- 方法(32313)
- 企(32142)
- 企业(32142)
- 数学(28571)
- 数学方法(28328)
- 中国(25246)
- 地方(22207)
- 农(20207)
- 业经(18117)
- 学(16792)
- 环境(16508)
- 财(16452)
- 贸(16321)
- 贸易(16309)
- 易(15847)
- 地方经济(14397)
- 制(14093)
- 农业(13630)
- 和(12862)
- 发(12722)
- 融(12639)
- 金融(12638)
- 银(12046)
- 银行(12026)
- 行(11706)
- 资源(11540)
- 机构
- 学院(249164)
- 大学(248852)
- 济(119920)
- 经济(117956)
- 研究(93777)
- 管理(92544)
- 理学(79350)
- 理学院(78449)
- 管理学(77267)
- 管理学院(76797)
- 中国(71223)
- 科学(53598)
- 京(52474)
- 财(50636)
- 所(46415)
- 研究所(42202)
- 中心(40915)
- 财经(40820)
- 经济学(39262)
- 经(37342)
- 农(36276)
- 经济学院(35187)
- 江(34690)
- 院(33743)
- 北京(33678)
- 范(32612)
- 师范(32372)
- 业大(32350)
- 财经大学(30345)
- 科学院(29071)
- 基金
- 项目(166799)
- 科学(132956)
- 基金(123713)
- 研究(123296)
- 家(108087)
- 国家(107315)
- 科学基金(91854)
- 社会(83748)
- 社会科(79691)
- 社会科学(79671)
- 基金项目(64168)
- 省(62293)
- 自然(55879)
- 教育(54819)
- 自然科(54423)
- 自然科学(54406)
- 自然科学基金(53414)
- 划(52809)
- 资助(50182)
- 编号(47384)
- 发(38707)
- 重点(38260)
- 部(37834)
- 成果(37488)
- 国家社会(36898)
- 创(34794)
- 课题(32974)
- 中国(32868)
- 教育部(32828)
- 创新(32791)
- 期刊
- 济(137480)
- 经济(137480)
- 研究(78504)
- 中国(49060)
- 财(36880)
- 管理(36286)
- 学报(35457)
- 科学(34894)
- 农(33010)
- 大学(26799)
- 学学(25239)
- 经济研究(24269)
- 农业(23110)
- 融(21897)
- 金融(21897)
- 教育(21607)
- 技术(21051)
- 财经(21020)
- 业经(19886)
- 经(18495)
- 问题(17709)
- 贸(16061)
- 世界(14708)
- 国际(14283)
- 技术经济(13767)
- 业(13592)
- 资源(13449)
- 统计(12711)
- 策(11482)
- 现代(11183)
共检索到380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宋晓娜 张峰 薛惠锋
引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达格姆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2001—2018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序变化及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具有相对稳定上涨的宏观变化趋势,但效率损失和区域失衡现象明显;同呈上涨态势的总体基尼系数揭示出八大综合经济区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空间异质性特征显著,其中区域间差异平均贡献率达59%,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经济区存在σ收敛趋势;与绝对β收敛特征相比,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的条件β收敛检验中呈现最大和最小收敛速率的经济区未发生改变,但整体上收敛速率产生了跃迁;而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异质性收敛特征及其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差异性敏感度,反映出在驱动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提升时,既要强调政策的总体协同性,也应注重其因地制宜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张浩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4—2019年水资源利用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了其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差异来源,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八大综合经济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2004—2019年,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值呈波动下降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区域间净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东北、西北经济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σ收敛;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并呈现出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经济区"高—高"集聚以及东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八大综合经济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差异性显著,并弱化了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协同性。因此,应缩小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促进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治理的协同,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张浩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4—2019年水资源利用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了其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差异来源,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八大综合经济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2004—2019年,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值呈波动下降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区域间净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东北、西北经济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σ收敛;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并呈现出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经济区"高—高"集聚以及东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八大综合经济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差异性显著,并弱化了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协同性。因此,应缩小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促进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治理的协同,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赢
研究目标: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发展技术效率、绿色TFP增长及其空间差异、绿色发展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运用US-SBM-Malmquist模型、Dagum基尼系数、FGLS与PCSE。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发展绩效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鲜明非均衡态势,绿色发展区域总体协同性比较弱;超变密度贡献是总体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破解绿色发展区域不均衡问题的关键;各项社会经济因素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发展绩效的差异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研究创新:以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发展绩效作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US-SBM-Malmquist模型、Dagum基尼系数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全面揭示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发展绩效现状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价值:传统经济发展绩效的测评忽略了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以及经济新常态下"绿色GDP"与"绿色生产率"的新诉求;为缩小综合经济区绿色发展区域差距及加快推进我国区域绿色可持续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参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程开明 李泗娥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贯彻落实,科学测算与解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直接完整测度区域层面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本文构造聚合环境广义Luenberger-Hicks-Moorsteen生产率指标及分解子项,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检验该指标测算结果的有效性,发现其相对于聚合L指标更具优势。本文根据2003—2019年地级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测算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动力来源。结果表明,八大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增长,但增速呈现分化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技术层面的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增长,在要素层面主要源于期望产出效率增长与非期望产出治理效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期望产出效率增长是八大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主要成因。本文结论对于有针对性地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和瑞 王紫臻
基于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其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莫兰指数和收敛性检验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空间相关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但上升态势明显,八大综合经济区呈鲜明梯度结构特征;区域间净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自2016年空间集聚状态稳定,并形成东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区“高—高”集聚,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除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外,全国以及其余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相比,考虑外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检验中全国整体及各经济区的收敛状态未改变,但收敛速度有普遍提升,不同经济区的收敛特征和其对外部环境因素敏感度有显著差异。因此,应立足区域协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差异,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和瑞 王紫臻
基于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其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莫兰指数和收敛性检验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空间相关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但上升态势明显,八大综合经济区呈鲜明梯度结构特征;区域间净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自2016年空间集聚状态稳定,并形成东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区“高—高”集聚,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除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外,全国以及其余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相比,考虑外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检验中全国整体及各经济区的收敛状态未改变,但收敛速度有普遍提升,不同经济区的收敛特征和其对外部环境因素敏感度有显著差异。因此,应立足区域协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差异,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金铠 马静静 魏伟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不同经济区域能源碳排放效率的特征与差异性。研究方法:利用三阶段DEA和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政府规制、科技创新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对能源碳排放效率有显著影响;因纯技术效率的低下,全国能源碳排放效率均值下降2.8%,区域效率排名发生变化;技术进步大致以5年为周期波动,且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一致;八大经济区年度碳排放效率变化特征趋同;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有助于能源碳排放效率改善。研究创新: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分析八大经济区能源碳排放效率的差异,揭示其影响因素及演化规律。研究价值:为提高各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崔琪 马晓钰 张思思
文章使用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采用EBM—GML方法测度了八大经济区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使用Tobit模型探讨影响能源效率水平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各经济区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不高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技术效率相比,技术进步是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呈“U”型关系;第二产业占比、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相关研究,可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崔琪 马晓钰 张思思
文章使用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采用EBM—GML方法测度了八大经济区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使用Tobit模型探讨影响能源效率水平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各经济区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不高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技术效率相比,技术进步是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呈“U”型关系;第二产业占比、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相关研究,可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艳华 马立平 王丙参
研究目标: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测度与评价。研究方法:针对多指标短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技术构造两种新的聚类与评价方法。针对数据标准化后常见的地区差异测度不适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偏相关系数和复相关系数探究经济指标间的真实关系。运用上述新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等级相关系数度量各地区在不同时刻排名的相关性及两种数据变换方法排名的一致性。研究发现:31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比较稳定,省际差异显著存在,且呈现轻微的上升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间差异也显著存在,但呈现下降趋势。东部沿海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稳中有进,其中长江中游进步最为明显;北部沿海协同发展初见成效,但内部差距仍然很大;相对而言,东北退步明显;黄河中游发展参差不齐;大西南和大西北发展依然滞后。研究创新:主要是方法上的创新,本文提出的两种新的聚类与评价方法,方法稳定有效,新的地区差异测度指标适用范围更广。研究价值: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并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玉雯 薛伟贤 张青芬
文章借助耦合度模型测度2011—2022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水平,运用Markov链模型揭示耦合发展规律,利用ARIMA-GM组合模型预测2023—2027年的耦合演进趋势。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均处在轻度失调阶段,区域间耦合发展水平显著非均衡;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以保持原有耦合类型以及向邻近细分类型转变为主,未有耦合发展水平越级或下降的现象;2023—2027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水平均将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全面协调加强型情景下耦合发展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碳排放效率提升加强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型情景下提升幅度次之,现状维持型情景下提升幅度最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庞磊 杨永华 阳晓伟
文章采用1979—2020年的相关数据,测度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动力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低技能劳动和常规资本的双轮推动向高技能劳动和研发资本的双轮驱动转变;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处于高技能劳动和研发资本驱动状态,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处于低技能劳动和常规资本推动状态,其余五大综合经济区处于高技能劳动和常规资本推动状态;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经历了低技能劳动和常规资本、高技能劳动和常规资本、高技能劳动和研发资本三个阶段。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魏艳华 马立平 王丙参
在详细讨论评价指标选择及测度问题基础上,选取5个方面19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高维标度分析构造新的评价方法,对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用熵权耦合协调度、等级相关系数等度量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各项排名的一致性,并构造多维基尼系数、修正变异系数等测度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总体来说,中国经济正朝着量质双升的方向发展,但区域协调性、均衡性明显不足。东部沿海整体水平较高,各方面发展相对均衡;南部沿海在创新驱动方面协调不足;北部沿海在效率提升方面有待于加强;长江中游整体进步,经济差距较小;黄河中游发展参差不齐;相对而言,东北整体“倒退”,在经济增长方面“下滑”更为明显,在效率提升方面明显欠缺;大西南和大西北发展明显滞后,区域内部协调性、均衡性均较差。基于高维标度分析构建的新的评价方法简单有效,适用于多种数据类型,尤其是小样本数据,构造的地区差异测度适用范围更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何若帆 陈钲 朱帆
研究目标:探究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σ收敛和β收敛。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鲜明区域非均衡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根源;除全国以及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外,其余六个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全国及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西南、西北经济区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差异显著;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不显著的条件β收敛;不同经济区的驱动因素和收敛情况各不相同,在制定政策和建设规划时应有所区别。研究创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挖掘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区域差异的来源;构建纳入空间因素的计量模型检验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收敛性。研究价值:对于缩小生态文明发展区域差异,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
网络视角下中国各地区创新过程效率研究:基于我国八大经济区的比较
双循环背景下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绿色韧性的影响——以八大经济区为例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与收敛特征——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实证
八大综合经济区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规律
八大综合经济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测度、差距分解及时空演变
中国八大经济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市场潜能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距与空间收敛性研究——来自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