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4)
- 2023(15526)
- 2022(12996)
- 2021(11948)
- 2020(9696)
- 2019(21979)
- 2018(21471)
- 2017(39882)
- 2016(21665)
- 2015(24335)
- 2014(24290)
- 2013(24203)
- 2012(23209)
- 2011(21503)
- 2010(21860)
- 2009(20465)
- 2008(20291)
- 2007(18150)
- 2006(16522)
- 2005(15666)
- 学科
- 济(111439)
- 经济(111311)
- 管理(61579)
- 业(55053)
- 企(42679)
- 企业(42679)
- 方法(36134)
- 中国(34038)
- 数学(31288)
- 数学方法(31039)
- 地方(29276)
- 农(27025)
- 财(23489)
- 业经(23349)
- 制(22549)
- 学(21627)
- 贸(19516)
- 贸易(19499)
- 易(18830)
- 融(18448)
- 金融(18443)
- 农业(18299)
- 银(18197)
- 银行(18162)
- 环境(17733)
- 行(17700)
- 地方经济(17264)
- 发(15990)
- 体(15856)
- 和(14499)
- 机构
- 大学(325434)
- 学院(322704)
- 济(147275)
- 经济(144458)
- 研究(126258)
- 管理(114724)
- 中国(96655)
- 理学(96649)
- 理学院(95317)
- 管理学(93906)
- 管理学院(93276)
- 科学(72928)
- 京(71529)
- 财(68584)
- 所(64620)
- 研究所(58040)
- 中心(54796)
- 财经(52986)
- 农(51982)
- 江(50617)
- 经(47978)
- 经济学(47535)
- 北京(46393)
- 院(45634)
- 范(45485)
- 师范(45087)
- 业大(42585)
- 经济学院(42412)
- 农业(40235)
- 州(39467)
- 基金
- 项目(206119)
- 科学(164131)
- 研究(152629)
- 基金(151443)
- 家(132540)
- 国家(131508)
- 科学基金(111520)
- 社会(101165)
- 社会科(96093)
- 社会科学(96074)
- 基金项目(78860)
- 省(77842)
- 教育(69023)
- 自然(68265)
- 自然科(66640)
- 划(66629)
- 自然科学(66617)
- 自然科学基金(65442)
- 资助(61574)
- 编号(59162)
- 成果(50105)
- 发(50098)
- 重点(47954)
- 部(47137)
- 国家社会(43488)
- 课题(43275)
- 创(42192)
- 制(41201)
- 发展(40853)
- 教育部(40532)
- 期刊
- 济(178020)
- 经济(178020)
- 研究(109848)
- 中国(74132)
- 财(51711)
- 农(49436)
- 学报(48590)
- 科学(47673)
- 管理(46280)
- 大学(37398)
- 教育(36386)
- 融(35287)
- 金融(35287)
- 学学(35037)
- 农业(33696)
- 经济研究(29398)
- 财经(28041)
- 技术(27204)
- 业经(25885)
- 经(24348)
- 问题(23281)
- 贸(20219)
- 世界(19044)
- 国际(18672)
- 业(18348)
- 技术经济(16853)
- 资源(15212)
- 现代(14769)
- 统计(14687)
- 版(14374)
共检索到5220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万平 李冬
基于新发展理念,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逻辑主线,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出发,构建涵盖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市场治理、绿色转型、开放经济和民生福祉等6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02—2018年中国八大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动态评价,通过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剖析其空间差异并进行结构分解,提出“维度导向—目标识别—机制探测”的空间差异研究框架,揭示其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八大区域维度导向指数空间差异明显,沿海地区在各维度长期领先于内陆地区,但增速落后于内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速稳定,呈现“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南—西北”依次减小的趋势;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差异以区域间差异为主,且呈现区域集聚的特征;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以开放经济和绿色转型为主,贡献率近60%;形成机制主要受制于协调发展、市场治理和绿色转型等维度,脱贫攻坚、创新投入、城乡协调和市场协调等目标层影响也较为显著。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婉君
为了考察"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文章采用TOPSIS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和矿产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而以出口贸易和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则相对较快。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进一步将八大经济区归类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八大经济区 协调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选选
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经济区域间差距也在快速扩大,区域差距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各省统计数据合并计算出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1987-2007年的各项指标,在定性分析了影响四个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之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四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和投资系数是影响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涛 黄宇菲 冯奎 吴华清
本文采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熵值”非线性规划法、TOWA-GA混合算子方法,首次以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视角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方法揭示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稳步向好的趋势,但仍存在总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总体差异水平不高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大西北经济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对八大综合经济区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八大综合经济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全国层面和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大西北、大西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7个综合经济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北部沿海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本文研究内容对制定八大综合经济区差异化政策,落实八大综合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参考价值。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艳华 马立平 王丙参
研究目标: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测度与评价。研究方法:针对多指标短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技术构造两种新的聚类与评价方法。针对数据标准化后常见的地区差异测度不适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偏相关系数和复相关系数探究经济指标间的真实关系。运用上述新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等级相关系数度量各地区在不同时刻排名的相关性及两种数据变换方法排名的一致性。研究发现:31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比较稳定,省际差异显著存在,且呈现轻微的上升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间差异也显著存在,但呈现下降趋势。东部沿海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稳中有进,其中长江中游进步最为明显;北部沿海协同发展初见成效,但内部差距仍然很大;相对而言,东北退步明显;黄河中游发展参差不齐;大西南和大西北发展依然滞后。研究创新:主要是方法上的创新,本文提出的两种新的聚类与评价方法,方法稳定有效,新的地区差异测度指标适用范围更广。研究价值: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并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珺 冉忠明
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国内外学者对交通运输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缺乏深入研究。从区域差异化的视角入手,分别考察总货运交通,细分为公路、铁路、水路三种货运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建立固定效应计量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得出结论为:货运交通能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性影响;不同的货运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区的货运交通运输方式差异明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同时全国及四大区域的货运交通对城市经济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作用,且空间溢出作用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并通过了空间GMM模型和改变时间区间的稳健性检验。并针对当前的货运交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秀洁,代合治
本文选取35项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我国发达型和较发达型省域少,欠发达型和落后型省域多,城市型政区发展水平高,民族型政区和少数民族集聚的省份发展水平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居全国前列。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虽呈梯次展布,但反梯度现象同时存在,且东、中、西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第三产业与外向型经济、居民生活质量表现更为突出。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空间差异 综合指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何若帆 陈钲 朱帆
研究目标:探究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σ收敛和β收敛。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鲜明区域非均衡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根源;除全国以及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外,其余六个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全国及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西南、西北经济区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差异显著;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不显著的条件β收敛;不同经济区的驱动因素和收敛情况各不相同,在制定政策和建设规划时应有所区别。研究创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挖掘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区域差异的来源;构建纳入空间因素的计量模型检验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收敛性。研究价值:对于缩小生态文明发展区域差异,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钟城 吴振华
区域发展不协调本质上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基于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对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显示:八大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变化较为平稳,2004年后出现比较一致的上升趋势,但城乡统筹与经济发展不成一致正相关,各大区域的差异性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道韧 陈万明
创意阶层的分布密度已成为一个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文章在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江苏省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创意阶层的分布密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以创意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为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内创意环境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提出了优化创意环境是促进创意阶层的均衡分布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创意阶层 江苏 区域经济 均衡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和瑞 王紫臻
基于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其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莫兰指数和收敛性检验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空间相关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但上升态势明显,八大综合经济区呈鲜明梯度结构特征;区域间净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自2016年空间集聚状态稳定,并形成东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区“高—高”集聚,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除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外,全国以及其余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相比,考虑外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检验中全国整体及各经济区的收敛状态未改变,但收敛速度有普遍提升,不同经济区的收敛特征和其对外部环境因素敏感度有显著差异。因此,应立足区域协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差异,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和瑞 王紫臻
基于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其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莫兰指数和收敛性检验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空间相关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但上升态势明显,八大综合经济区呈鲜明梯度结构特征;区域间净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自2016年空间集聚状态稳定,并形成东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区“高—高”集聚,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除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外,全国以及其余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相比,考虑外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检验中全国整体及各经济区的收敛状态未改变,但收敛速度有普遍提升,不同经济区的收敛特征和其对外部环境因素敏感度有显著差异。因此,应立足区域协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差异,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建军 阳国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之谜"。从GDP、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三个层面对四大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四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操作性较好的财政金融等政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 差异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腾飞
在信息、劳动力、资本和商品等要素超具流动性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越发表现出一种邻近和远距离流动并存的多区位互动特征,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论文首先围绕当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并结合传统区域创新研究范式的内在缺陷,引介以知识组合为核心的区域知识动力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区位知识动力解析框架:通过引入信任机制和学习机制深度阐释正式/非正式制度和认知水平等地方情景因素对知识组合的影响机理;分别围绕外部知识关联和知识网络外部性探究多区位知识网络对区域产业比较优势演化和内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最后,从区域管治、区域战略导向、政策工具和知识影响4个维度归纳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治理逻辑。多区位知识动力框架推进了区域创新学派关于经济发展中知识动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区域协同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科学制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