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81)
2023(9976)
2022(8372)
2021(7710)
2020(6508)
2019(14805)
2018(14286)
2017(26983)
2016(14553)
2015(16271)
2014(15559)
2013(15749)
2012(14810)
2011(13709)
2010(13437)
2009(12089)
2008(11854)
2007(10192)
2006(9188)
2005(8407)
作者
(44506)
(37157)
(37108)
(35211)
(23294)
(17989)
(16743)
(14531)
(14252)
(13075)
(12910)
(12704)
(12000)
(11996)
(11913)
(11684)
(11232)
(10825)
(10763)
(10628)
(9310)
(9218)
(9103)
(8519)
(8401)
(8202)
(8138)
(7795)
(7543)
(7474)
学科
(69009)
经济(68953)
管理(34909)
(32593)
方法(30113)
数学(27684)
数学方法(27483)
(24509)
企业(24509)
中国(20377)
(16586)
(15481)
地方(14966)
(14252)
(13563)
贸易(13557)
(13213)
业经(12094)
(11948)
农业(10956)
环境(10646)
(9839)
金融(9838)
(9725)
银行(9682)
地方经济(9494)
(9443)
(8851)
产业(8639)
(8581)
机构
大学(215283)
学院(210664)
(96637)
经济(95138)
研究(85595)
管理(75562)
理学(65815)
理学院(64923)
中国(64332)
管理学(63774)
管理学院(63411)
科学(53699)
(47193)
(44692)
(41976)
研究所(41444)
(40111)
中心(36872)
业大(34012)
农业(33579)
财经(32765)
经济学(31932)
(31194)
(30239)
北京(30008)
(29972)
经济学院(28821)
(28222)
师范(27813)
科学院(26999)
基金
项目(149604)
科学(119242)
基金(113018)
(102774)
研究(102751)
国家(102089)
科学基金(85334)
社会(68792)
社会科(65461)
社会科学(65443)
基金项目(59443)
自然(55892)
(55026)
自然科(54619)
自然科学(54598)
自然科学基金(53698)
(49034)
资助(46528)
教育(46159)
编号(37039)
重点(35644)
(34628)
(33978)
(30781)
国家社会(30665)
中国(29948)
成果(29563)
科研(29513)
创新(29182)
教育部(28995)
期刊
(99277)
经济(99277)
研究(64811)
中国(41534)
学报(40641)
科学(37488)
(36224)
大学(29960)
学学(28528)
(27998)
管理(27161)
农业(25268)
经济研究(18501)
教育(18178)
(17479)
金融(17479)
财经(16946)
技术(15192)
(14934)
(14833)
问题(13623)
业经(13261)
(12983)
世界(12298)
国际(11752)
资源(11563)
技术经济(10396)
(10266)
统计(10232)
业大(10231)
共检索到311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盛鹏飞  杨俊  
基于非径向非意愿投入距离函数构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框架,采用1998—201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较低;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煤炭非效率导致,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石油非效率造成;整体上煤炭非效率对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在样本期内逐渐下降,而清洁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则明显增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国  李东  龚爱清  
物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行业之一,尤其是油料的消耗,位居各行业首位。研究物流业的能源效率,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构建了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模型。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面板数据,对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进行了实证测度,并分析了样本年内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动和区域差异情况。研究发现:2003-2012年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下降了2.88%,行业的总体全要素能源效率不高;西部地区物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涛  
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要素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计算中,并由污染气体排放量这一指标来体现环境要素的影响,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能源效率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各省份、区域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总体看来,区域能源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的贡献较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海良  黄德春  姚惠泽  
三大经济区域能源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我国总体能源利用水平。通过研究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关系,可以较好分析能源效率提高的原因,从而为全国节能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将知识存量纳入生产函数,使用1995-2008三大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选取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三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回归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的各指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能源效率普遍要高于环渤海区域;2007年经济危机导致三大经济区域能源效率降低,同时却迫使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增长较快。另外,能源效率的改善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都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余紫菱  任孟成  马莉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这种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SD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别论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为“倒N”型非线性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和异质性,并且产业结构在该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中国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注意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不同阶段影响,增加新兴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空间外溢效应;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形成能源与数字要素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避免掉入产数融合不足和过度集聚造成能源效率递减的陷阱;最后在数字经济中后期着重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成能源效率的长效提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四军  张庚  
文章运用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将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工业三废"排放量加入生产函数,利用全国各省市2002-2013年的面板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考虑环境效应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进一步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地区逐步降低的特点;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余紫菱  任孟成  马莉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这种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SD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别论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为“倒N”型非线性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和异质性,并且产业结构在该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中国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注意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不同阶段影响,增加新兴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空间外溢效应;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形成能源与数字要素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避免掉入产数融合不足和过度集聚造成能源效率递减的陷阱;最后在数字经济中后期着重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成能源效率的长效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勇  许秀丽  
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避免了传统衡量能源效率的单要素指标的局限性。文章采用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作为能源效率的衡量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经济产出、劳动力、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费等数据,测算了1997~2008年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年的能源效率处于较稳定的位置,期间共有4年处于相对较优状态。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改进能源效率的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凯风  宋鹏鹏  
本文运用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首先对我国能源效率进行Malmquist指数的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正增长趋势,东部地区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后,且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较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发展不平衡。再将能源效率的测度结果作为因变量,运用Tobit模型,并考虑了国内外能源价差等因素,T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能源价格的改革需要其它政策的协调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永亮  王玮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能源的高消耗、低效率与日益严峻的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学评价各地区能源效率,是政府部门制订能源政策的必要依据。本文创建四要素DEA模型,对1997-2012年间的中国各省区能源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国能源效率按东、中、西部呈梯度递减;中国能源效率改进缓慢,东、中、西部皆然;年度之间能效水平波动较大,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恩平  郭晋宇  
准确把握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对拟定我国区域能源差异性政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根据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应用空间统计方法,对2004-2014年间我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展开空间自相关性以及集群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空间自相关现象更为明显,省域能源效率空间集群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很难脱离原先的集群,结合能源资源、经济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对不同省份能源效率聚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一统筹、二区别、三重点"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恩平  郭晋宇  
准确把握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对拟定我国区域能源差异性政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根据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应用空间统计方法,对2004-2014年间我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展开空间自相关性以及集群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空间自相关现象更为明显,省域能源效率空间集群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很难脱离原先的集群,结合能源资源、经济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对不同省份能源效率聚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一统筹、二区别、三重点"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潘雅茹  陈峥  罗良文  
文章采用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广义矩模型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非线性效应,并利用面板门限模型检验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限值。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且二者之间存在稳健倒"U"形关系,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当产业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1.45时,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当产业集聚水平高于1.45时,产业集聚则会抑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潘雅茹  陈峥  罗良文  
文章采用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广义矩模型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非线性效应,并利用面板门限模型检验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限值。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且二者之间存在稳健倒"U"形关系,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当产业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1.45时,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当产业集聚水平高于1.45时,产业集聚则会抑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李玮  姚西龙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动态收敛性分析法,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和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收敛性。从地区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为主;从时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动态收敛的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省份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