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28)
2023(18416)
2022(15541)
2021(14465)
2020(12408)
2019(28491)
2018(27787)
2017(51674)
2016(28375)
2015(31845)
2014(31429)
2013(31097)
2012(28803)
2011(26067)
2010(25773)
2009(23964)
2008(23853)
2007(20709)
2006(17602)
2005(15713)
作者
(84335)
(70745)
(70476)
(66988)
(44828)
(34145)
(32151)
(27558)
(26857)
(25078)
(24290)
(23848)
(22524)
(22229)
(22154)
(21918)
(21548)
(20973)
(20375)
(20358)
(17635)
(17339)
(17175)
(16101)
(16003)
(15810)
(15774)
(15298)
(14332)
(14118)
学科
(115863)
经济(115736)
管理(79198)
(76081)
(62059)
企业(62059)
方法(57667)
数学(51482)
数学方法(50848)
中国(31956)
(31472)
(29662)
(26071)
(24115)
贸易(24107)
业经(23840)
(23510)
(21060)
(20139)
财务(20093)
财务管理(20050)
农业(19745)
地方(19247)
企业财务(19121)
(18399)
银行(18325)
(18246)
金融(18242)
(17429)
技术(17387)
机构
大学(411251)
学院(405716)
(168688)
经济(165612)
管理(154168)
研究(142799)
理学(134499)
理学院(132933)
管理学(130409)
管理学院(129675)
中国(107272)
科学(90376)
(86605)
(77000)
(75795)
(73321)
研究所(67545)
业大(66148)
中心(65385)
财经(61598)
农业(61386)
(57979)
(56377)
北京(53938)
经济学(52870)
(51867)
师范(51171)
(51009)
经济学院(47886)
财经大学(46257)
基金
项目(282366)
科学(222108)
基金(209271)
研究(195025)
(187184)
国家(185730)
科学基金(157532)
社会(125728)
社会科(119388)
社会科学(119350)
基金项目(110209)
(107576)
自然(105446)
自然科(103149)
自然科学(103110)
自然科学基金(101348)
(93205)
教育(90120)
资助(86393)
编号(74975)
重点(64714)
(63039)
成果(60723)
(59292)
(58589)
科研(55794)
创新(55013)
计划(54366)
国家社会(53754)
教育部(53443)
期刊
(170624)
经济(170624)
研究(112243)
学报(75810)
中国(74824)
(67479)
科学(66417)
(59266)
大学(56073)
管理(54134)
学学(53081)
农业(45953)
教育(37235)
(35036)
金融(35036)
技术(32876)
财经(30532)
经济研究(29460)
(26253)
(25891)
业经(25880)
问题(22752)
(21709)
(21665)
统计(21023)
技术经济(19456)
业大(19450)
图书(19058)
科技(18965)
国际(18942)
共检索到586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国璋  霍宗杰  
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根本途径。基于跨期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对各个省份、三大区域及全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析显示,中国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提高的梯级分布。全国和东中部能效均呈现向一个稳态收敛的发展趋势,而西部能效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对各地区能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西部和其他区域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及这些因素水平的相对落后解释了西部能效最低且不能向更高能效收敛的原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首先,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9个省份200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面测算,得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的增长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得到了改善。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结论是中国仍未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摆脱依赖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应继续增加科研力量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对其发挥显著作用。最后,从收敛性看,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其中,收敛速度以西部最快,中部最慢,说明中国各个地区都存在各自的稳态水平,并且都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德敏  张瑞  谭志雄  
能源效率是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能源消费的关键政策参数,研究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关系,对于揭示能源效率在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指导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1995-200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运用DEA方法测算全要素能源效率,发现全国以及区域能源效率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中国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显著,但总体上各省份之间的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将能源效率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运用IV、DIFF-GMM和SYS-GMM方法证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存在,能源效率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能源效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收敛;运用纠偏LSDV估计方法分区域开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钱峻峰  李建军  蒲勇健  
本文首先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2000年以来我国省际电力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变动指数,然后检验了省际电力能源利用效率的收敛性。研究表明:我国电力利用技术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效率整体水平仍不高;电力利用纯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再降的弧形态势;东、中、西部地区电力利用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水平总体上东高西低;规模效率的提高是电力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绝对—收敛检验显示,在长期中,我国地区间的电力利用效率总体差距逐步缩小,呈现出显著的收敛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张珍珍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规制措施,旨在通过这些政策来倒逼能源效率提升,从而缓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压力。以2004—2017年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值的影响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使用超效率模型测算出中国各省份2004—2017年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值为0.71,能源效率值偏低,且区域差异很大。(2)通过ML指数分解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可知,相对于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所以技术创新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显著。(3)通过静态面板估计与动态系统差分法面板估计可知环境规制强度与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U"型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张珍珍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规制措施,旨在通过这些政策来倒逼能源效率提升,从而缓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压力。以2004—2017年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值的影响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使用超效率模型测算出中国各省份2004—2017年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值为0.71,能源效率值偏低,且区域差异很大。(2)通过ML指数分解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可知,相对于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所以技术创新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显著。(3)通过静态面板估计与动态系统差分法面板估计可知环境规制强度与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U"型关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许统生  涂远芬  
根据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比较不同时段进出口贸易开放度总体与区域的就业贡献率,结果表明:"入世"后贸易开放度的促进就业贡献率大于"入世"前的贡献率;出口开放度促进就业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中部、西部、东部,进口开放度阻碍就业贡献率大小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从整体来讲,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就业有促进作用,各地区应坚持发挥其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以扩大就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海媛  孙焱林  陈祖海  
文章选取2000—2012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考虑资源投入与能源消耗的中国各省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变化。结果显示:中国省际平均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涨趋势,其中从2005年开始,上涨速度加快;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型分布,北京增长最快,而湖北是能源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省际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趋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续竞秦  杨永恒  
运用基于谢泼德能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2001~2010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内大多数省份的能源效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转折点一般出现在2006年左右,表明"十一五"时期节能降耗政策效果明显;我国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不高,呈现出从东向西梯次递减的区域分布特征。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电力占能源消耗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资本-劳动比和第二产业比重具有负向影响,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德敏  张瑞  
环境规制实际上形成提高节能减排效率的倒逼机制,对建设"两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全国29个省级单位2000-201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并对比两种情形下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值,利用Tobit模型计算了环境规制对全国和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的影响。研究发现:(1)环境污染会使全要素能源效率值降低,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经历了波动和下降两个阶段,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值和收敛性存在差异;(2)经济结构和FDI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显著,但影响效果存在区域差异;(3)环境规制相关变量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其回归系数和显著性分为四类(需要加大投入的指标、需要区域差异化的指标、需要完...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史红亮  陈凯  
基于DEA的非参数分析,对我国钢铁行业28个省份在1992~2008年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TFEE)的变化进行了测算,并按七大经济区对我国钢铁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和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潜力巨大;(2)能源调整量主要集中在中部、大西南、大西北三大经济区;(3)我国钢铁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U型"关系,钢铁行业规模递增效应对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集约型扩张阶段才能凸显出来;(4)技术进步是影响钢铁能效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林春  
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曾提出:克强指数比官方GDP更能客观反映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笔者以此为依托,利用克强指数替代GDP作为产出变量,从传统和质量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笔者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9个省区2000年~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再估算,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及其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视角,质量视角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降低,这进一步验证了克强指数下无论传统还是质量的tFP都要比GDP下tFP描述得准确、合理。技术进步成了区域间克强指数下质量tFP差异的主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维国  范丹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关聚  
运用随机前沿技术测度了中国制造业30个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了能源结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2003-2010年制造业能源效率呈现先上升后停滞的阶梯形变化特征,行业间能源效率水平差异较大。分层聚类分析将制造业大体归纳为6类能源效率水平,重工业能源消耗量大且能源效率高,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制造业能源消费少且能源效率低。能源结构显著影响能源效率,增加煤炭消费量对能源效率有显著负影响,增加电力、石油的消费对能源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从制造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和价格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颖  徐小峰  郑越  
环境污染促使了环境规制的产生,环境污染又与能源消耗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文章主要研究环境规制是如何影响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各地区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采用静态面板估计和SYS-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比较低。环境规制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之间存在一种"U"型关系,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不利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但当环境规制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即跨过"拐点"后,能够促进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