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70)
- 2023(13558)
- 2022(11447)
- 2021(10432)
- 2020(8878)
- 2019(20520)
- 2018(19693)
- 2017(37318)
- 2016(20495)
- 2015(23200)
- 2014(22689)
- 2013(22880)
- 2012(21499)
- 2011(19653)
- 2010(19399)
- 2009(18265)
- 2008(18156)
- 2007(16092)
- 2006(13867)
- 2005(12304)
- 学科
- 济(93074)
- 经济(92979)
- 管理(55988)
- 业(55783)
- 方法(45844)
- 企(42544)
- 企业(42544)
- 数学(41827)
- 数学方法(41524)
- 中国(25478)
- 农(25207)
- 财(23370)
- 贸(20469)
- 贸易(20464)
- 易(19945)
- 学(18712)
- 业经(17897)
- 农业(17189)
- 地方(16988)
- 制(15796)
- 务(13829)
- 财务(13813)
- 财务管理(13781)
- 融(13702)
- 金融(13699)
- 银(13620)
- 银行(13557)
- 环境(13451)
- 企业财务(13111)
- 行(12932)
- 机构
- 大学(310502)
- 学院(305922)
- 济(135330)
- 经济(133088)
- 管理(114542)
- 研究(110698)
- 理学(100197)
- 理学院(98994)
- 管理学(97437)
- 管理学院(96889)
- 中国(82679)
- 科学(68798)
- 京(65107)
- 农(61489)
- 财(58479)
- 所(57678)
- 研究所(53118)
- 业大(50448)
- 中心(49636)
- 农业(49198)
- 财经(48258)
- 经(44204)
- 经济学(44123)
- 江(42952)
- 北京(40793)
- 经济学院(40251)
- 院(38873)
- 范(38342)
- 师范(37818)
- 财经大学(36163)
- 基金
- 项目(211250)
- 科学(166053)
- 基金(157476)
- 研究(145612)
- 家(141372)
- 国家(140271)
- 科学基金(118035)
- 社会(96214)
- 社会科(91417)
- 社会科学(91388)
- 基金项目(82910)
- 省(78947)
- 自然(77374)
- 自然科(75674)
- 自然科学(75645)
- 自然科学基金(74417)
- 划(68820)
- 教育(66469)
- 资助(64761)
- 编号(54889)
- 重点(48495)
- 部(48171)
- 发(45478)
- 成果(44018)
- 创(43649)
- 国家社会(41904)
- 科研(41492)
- 创新(41049)
- 教育部(40837)
- 计划(40160)
- 期刊
- 济(137047)
- 经济(137047)
- 研究(86993)
- 学报(57557)
- 农(54634)
- 中国(54088)
- 科学(50339)
- 财(43953)
- 大学(42202)
- 学学(40249)
- 管理(38392)
- 农业(37088)
- 融(26458)
- 金融(26458)
- 财经(24651)
- 经济研究(24316)
- 教育(24272)
- 技术(22786)
- 经(21212)
- 业(21163)
- 业经(20502)
- 问题(19185)
- 贸(18222)
- 版(16034)
- 技术经济(15793)
- 世界(15620)
- 国际(15503)
- 统计(15263)
- 业大(14499)
- 科技(13867)
共检索到437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静 刘志迎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指数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劳均资本积累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等四个部分;在指出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后,用SBM模型求解了上述分解。最后对不同时期劳均产出收敛或发散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改革时期,劳均资本积累的产出效应逐步降低,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逐步上升,生产率的突出作用已经超过要素投入的作用,成为劳均产出增长中的首要力量,成为决定地区收入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国华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收入差距 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石风光 李宗植
本文利用变异系数测度了1985~2007年中国28个省区的劳均GDP差距、要素投入差距及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这与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变动趋势非常接近。为了进一步明确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利用协整技术检验了三个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又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更为主要的原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心勇 赵丽芬
合理评价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发现32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49%,其增长主要来自制度变迁,这一结果与我们观测到的实际情况及众多文献均较为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发现2006—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地产拉动的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经济增长的模式在2006—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而随后为应付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政策使其达到近年来的顶峰。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骞 徐青 陈晓英
在数据包络分析(DEA)框架下测算中国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并利用标准差椭圆技术、Dagum基尼系数和多种收敛方法揭示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地区差距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2011—2017年,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整体偏低,但呈持续增长态势,大部分省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偏低。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分布重心存在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南北方向上分布更加集聚。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呈先上升后平稳波动的变化趋势,地区间差距是其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β收敛,相对丰水地区、轻度缺水地区和中度缺水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均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和条件俱乐部收敛,重度缺水地区仅存在条件俱乐部收敛,极度缺水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国平 黄利 曹跃群
采用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在测算了农业TFP的基础上,对TFP的动态演变、结构因素、地区差距及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农业TFP年平均增长率为6.3%,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动趋势,且东、中、西部TFP增长指数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明显差异。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也不容忽视。此外,全国及三大经济带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全国和中、西部出现显著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而东部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却不明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亚男 杨名彦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探究其收敛俱乐部及地区差距来源。研究方法:提出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三阶段SP-DEA动态分析模型,测算出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检验中国绿色TFP增长的俱乐部收敛趋势,运用QAP方法揭示地区差距来源。研究发现:剔除空间异质性等客观因素后,中国绿色TFP年均增长1.083%,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期较之前提高5.2倍,中国29个省份的技术进步呈现正增长,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的绿色TFP增长源自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双重作用。考察期内中国绿色TFP增长呈现出由长江经济带、泛珠江经济带、西北地区省份构成的具有"区块链"特征的收敛俱乐部。以上三个收敛俱乐部的存在有利于缩小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的地区差距,而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呈现的"块状"收敛俱乐部、相邻省份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能缩小上述差距。技术效率变化差异则是当前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研究创新:提出三阶段SP-DEA动态分析模型,破除空间异质性影响和无法进行动态研究的局限,更加准确地测度中国省际绿色TFP的真实增长,并突破人为预先设定的区域界限,实现跨地区俱乐部收敛检验。研究价值:准确测算中国绿色TFP增长及其收敛俱乐部,深入揭示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的地区差距来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欠男 李谷成 高雪 尹朝静
[目的]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收敛性,以期为缩小中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提供指导。[方法]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78—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Moran′sⅠ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其收敛性。[结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非均衡性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将28个省(市、区)划分为"快速上升型""平稳上升型"和"持续下降型"3种类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弱→强→弱"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收敛速度加快;分阶段来看,市场经济制度正式确立之后,空间收敛速度明显降低;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来看,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存在空间收敛趋势;分地区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速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格局。[结论]考虑空间因素的收敛性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地区间的空间效应,通过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措施,逐步缩小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增洋
文章运用反事实法定量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迁在地区生产率收敛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地区生产率收敛不仅存在新古典理论资本深化收敛机制,而且存在二元经济理论结构变迁收敛机制,结构变迁收敛的作用远小于资本深化收敛的作用。
关键词:
结构变迁 反事实法 生产率 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海媛 孙焱林 陈祖海
文章选取2000—2012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考虑资源投入与能源消耗的中国各省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变化。结果显示:中国省际平均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涨趋势,其中从2005年开始,上涨速度加快;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型分布,北京增长最快,而湖北是能源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省际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趋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雪梅
文章从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作用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TFP高的地区与TFP高的地区相邻;TFP低的地区与TFP低的地区相邻;泰尔指数与TFP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结合实证结果和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条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一些启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米运生 毛雅娟
类似于实际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不但是商业银行绩效增长的源泉,也是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快速提高,在国有银行中居较前位置,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较也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而言,产权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国璋 周彩云 江金荣
基于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变技术进步参数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我国的资本产出弹性,并根据索洛余值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TFP水平,同时对劳均产出差异进行了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素投入差异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其贡献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下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则不断提高,将成为未来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本文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正交互作用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地区之间的竞争将发展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更多体现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本文在运用全局(global)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根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组成,首次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成因的双角度分解模型,并应用于中国2000-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分析。研究发现: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差距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9.19%,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57.66%、73.33%、81.73%和144.64%;基于要素角度,污染治理生产率的差距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4.28%,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63.96%、64.94%、59.10%和57.88%;通过进一步细分要素可知,劳动投入生产率的差距不仅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作用最大,而且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影响占据绝对地位,贡献率为19.27%、19.02%和19.65%,驱动中西部地区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废气治理生产率,贡献率为20.24%、20.74%。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本文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1~2009年中国省际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生产率指数分解,对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之后又利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σ和β收敛性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2.7%,其中,技术进步创新率为6.7%,技术效率增长5.6%,技术进步是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并不存在显著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存在显著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