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99)
- 2023(16194)
- 2022(13807)
- 2021(12882)
- 2020(10617)
- 2019(24568)
- 2018(24115)
- 2017(45821)
- 2016(25194)
- 2015(28356)
- 2014(28138)
- 2013(28182)
- 2012(25974)
- 2011(23688)
- 2010(23619)
- 2009(21317)
- 2008(20711)
- 2007(17860)
- 2006(15739)
- 2005(14084)
- 学科
- 济(105686)
- 经济(105572)
- 管理(71164)
- 业(64861)
- 企(52824)
- 企业(52824)
- 方法(47350)
- 数学(41699)
- 数学方法(41226)
- 中国(29955)
- 农(27487)
- 财(25090)
- 学(23217)
- 贸(22904)
- 贸易(22892)
- 地方(22680)
- 易(22345)
- 业经(22031)
- 环境(19061)
- 制(18814)
- 农业(18417)
- 和(16733)
- 银(15542)
- 技术(15493)
- 银行(15491)
- 理论(15485)
- 划(15339)
- 行(14859)
- 融(14633)
- 金融(14628)
- 机构
- 大学(359476)
- 学院(354992)
- 济(147205)
- 经济(144260)
- 管理(139995)
- 研究(124107)
- 理学(121676)
- 理学院(120272)
- 管理学(118189)
- 管理学院(117557)
- 中国(93284)
- 京(77337)
- 科学(77005)
- 财(65147)
- 所(62119)
- 农(58488)
- 研究所(56954)
- 中心(56047)
- 业大(53505)
- 财经(52497)
- 江(51627)
- 北京(48913)
- 范(48003)
- 经(47876)
- 师范(47561)
- 农业(45897)
- 院(45115)
- 经济学(44991)
- 州(41308)
- 经济学院(40672)
- 基金
- 项目(246915)
- 科学(195154)
- 基金(181366)
- 研究(179639)
- 家(158965)
- 国家(157694)
- 科学基金(134943)
- 社会(114863)
- 社会科(108944)
- 社会科学(108918)
- 基金项目(95734)
- 省(94285)
- 自然(87359)
- 自然科(85344)
- 自然科学(85323)
- 自然科学基金(83816)
- 教育(82048)
- 划(80254)
- 资助(74795)
- 编号(71671)
- 成果(58316)
- 重点(55667)
- 部(55289)
- 发(53036)
- 创(50919)
- 课题(49569)
- 国家社会(48040)
- 创新(47626)
- 科研(47447)
- 教育部(47316)
- 期刊
- 济(156462)
- 经济(156462)
- 研究(106893)
- 中国(68133)
- 学报(58271)
- 科学(53690)
- 农(52477)
- 管理(50023)
- 财(47638)
- 大学(43982)
- 学学(41038)
- 教育(39950)
- 农业(36655)
- 融(29642)
- 金融(29642)
- 技术(29200)
- 经济研究(25754)
- 财经(25165)
- 业经(24016)
- 经(21620)
- 问题(20793)
- 图书(20339)
- 业(19532)
- 贸(18834)
- 科技(17160)
- 技术经济(17156)
- 理论(16581)
- 资源(16544)
- 版(16437)
- 国际(15791)
共检索到522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群伟 周德群 周鹏
本文在全要素框架下利用环境生产技术构建了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标,并基于拓展的共同前沿函数提出了一种描述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差异的测算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我国2001-2007年的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总体上偏低,平均值仅为0.349;区域二氧化碳绩效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东部接近全国最佳水平,东北稍低,中部和西部则比较落后,技术差距比不足0.4;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差异性在样本期间不仅没有缩小,还呈现出年均1.62%的扩大趋势。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区域差异 前沿函数 非期望产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欣 刘延
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从理论上能反映企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是碳交易模型中的均衡成交价格,但以往研究影子价格测算结果均与实际交易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采用二次型方向性距离产出函数,进一步对考虑能源结构和产业因素下的二氧化碳省域影子价格进行测算,以求更符合实际,并将结果与实际交易价格比对。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不同地区、不同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均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交易试点影子价格与交易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价格之差主要源于行业覆盖、碳配额发放制度和交易政策引导差异。为有效控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未来应加快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鼓励碳交易,并在建设推进中充分考虑地方性产业及能源差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群伟 周鹏 周德群
本文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可用于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以此为基础,测度了1996—2007年我国28个省区市二氧化碳的排放绩效,并借助收敛理论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主要因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平均改善率为3.25%,累计改善为40.86%;四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有所差异,东部最高,东北和中部稍低,西部较为落后,但差异性有下降趋势,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存在收敛性;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能源强度和所有制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有显著影响,对外开放的影响则不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华坚 任俊 徐敏 Eric Fong
要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关键在于提高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客观正确地评估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效率的角度,界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概念,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研究框架,探索性地利用三阶段DEA方法和线性数据转换函数法来评价中国省际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对结果的影响,为真实测度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提供了可行的方法。结果表明,传统DEA测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而平均规模效率被高估;中国区域间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发展显著不平衡,呈现出"东>西>中"的格局,与传统的经济格局存在一定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骞 刘华军
分别以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指标,对1995~2009年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实证研究不同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大于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三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均GDP、产业结构是造成碳排放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陈庭强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籍艳丽 郜元兴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关键词:
能源消费 CO2排放强度 结构因素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龙家勇 吴承祯 洪伟 林君燕
相邻原则构造空间邻接矩阵,以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研究我国省域2000~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差异性。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统计值由2000年0.159增大到2001年0.202 9,后减小到2007年的0.197 9,继续减小到2008年的-0.034 9,趋势分析表明:中国省域碳排放量在2000~2007年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且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到2008年呈显著性很弱的负相关。对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分析确定了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模式及空间演变态势,其散点图揭示我国存在中东部碳排放量高而西部低的空间聚集现象。并对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走上低碳发展道路,实现全国经济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体军 骆瑞玲 范耀东 张莉莉 常香云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方法(LMDI)研究了影响我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部门能源消费、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石能源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经济增长、化学工业产出比例、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能耗强度等8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了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化学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了减量作用;能源结构及具体部门结构效应对碳排量的影响最小。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因素分解 化学工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运用自下而上法和市场替换法.以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案例地.以2014年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对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与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等中短途客源地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比例达到了88.04%.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只占总排放量的43. 25%;其他长途客源地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比例不足12% .却产生了56.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长三角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9. 18kg/人次.分别相当于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和港澳台及国外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8.22% ,8.90% ,6.55...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路正南 罗雨森
文章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外商直接投资(I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二者与环境规制变量的交互项,分析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区域非均衡的特征。IFDI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对二氧化碳强度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显著为正。OFDI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对二氧化碳强度的影响在东部和东北地区显著为负,在西部地区却显著为正。
关键词:
双向FDI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环境规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田成诗 亓伟
本文分析了社会福利的两个主要因素——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在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了收入—二氧化碳排放的联合状态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对应着高排放。低收入水平地区倾向于通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来带动经济发展。目前,高收入-高排放处于稳定状态,但从长期看,该状态的地区比重很小。我国没有进入低收入-高排放的收入环境陷阱。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收入 动态性 马尔科夫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