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57)
- 2023(11500)
- 2022(9695)
- 2021(9054)
- 2020(7332)
- 2019(16612)
- 2018(16104)
- 2017(29941)
- 2016(16242)
- 2015(18181)
- 2014(17957)
- 2013(17722)
- 2012(16455)
- 2011(15077)
- 2010(15106)
- 2009(14372)
- 2008(14052)
- 2007(12300)
- 2006(11046)
- 2005(10188)
- 学科
- 济(70414)
- 经济(70317)
- 管理(49595)
- 业(40678)
- 企(33128)
- 企业(33128)
- 方法(26531)
- 中国(24638)
- 数学(23285)
- 数学方法(23043)
- 财(17778)
- 制(17161)
- 农(16866)
- 环境(15865)
- 业经(14653)
- 贸(14397)
- 贸易(14388)
- 地方(14135)
- 易(14053)
- 学(13561)
- 体(12182)
- 银(11935)
- 银行(11926)
- 融(11670)
- 金融(11666)
- 划(11557)
- 行(11553)
- 农业(10577)
- 发(10268)
- 和(10111)
- 机构
- 大学(236517)
- 学院(232930)
- 济(104603)
- 经济(102575)
- 研究(87545)
- 管理(85875)
- 理学(73382)
- 理学院(72408)
- 管理学(71383)
- 管理学院(70930)
- 中国(67357)
- 京(51486)
- 科学(50090)
- 财(49007)
- 所(42822)
- 研究所(38774)
- 财经(38543)
- 中心(38499)
- 经(35162)
- 经济学(34122)
- 江(33916)
- 农(32979)
- 北京(32699)
- 院(32445)
- 范(31655)
- 师范(31410)
- 经济学院(30600)
- 业大(29860)
- 财经大学(28708)
- 州(26742)
- 基金
- 项目(157525)
- 科学(126429)
- 基金(118384)
- 研究(115743)
- 家(103663)
- 国家(102912)
- 科学基金(88521)
- 社会(78705)
- 社会科(74848)
- 社会科学(74831)
- 基金项目(61953)
- 省(56984)
- 自然(54547)
- 自然科(53301)
- 自然科学(53287)
- 自然科学基金(52318)
- 教育(52225)
- 划(49707)
- 资助(47420)
- 编号(43928)
- 部(36480)
- 成果(36460)
- 重点(36278)
- 国家社会(34836)
- 制(33937)
- 发(33895)
- 创(32397)
- 教育部(31803)
- 中国(31479)
- 课题(31393)
共检索到358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鑫 汪阳
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不仅是地方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过程,更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与新型生产方式的契合过程。本文通过构建制度环境、区位引力与空间正义的三维逻辑,分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为代表的主要城市,发现中国全球城市构建的路径可归结为以制度环境重构为先导、以区位引力强化为动力、以空间正义维护为保障。相较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的经济先行,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的路径更适合中国市场机制和公民社会建设尚未健全的现实。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应该基于自身能力与资源的内生式发展模式,而非强调外部
关键词:
全球城市 制度环境 区位引力 空间正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鑫 汪阳
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不仅是地方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过程,更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与新型生产方式的契合过程。本文通过构建制度环境、区位引力与空间正义的三维逻辑,分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为代表的主要城市,发现中国全球城市构建的路径可归结为以制度环境重构为先导、以区位引力强化为动力、以空间正义维护为保障。相较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的经济先行,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的路径更适合中国市场机制和公民社会建设尚未健全的现实。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应该基于自身能力与资源的内生式发展模式,而非强调外部资本输入的外生式发展模式。
关键词:
全球城市 制度环境 区位引力 空间正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晨 王屹 陈业淼
“职教高考”制度创建是国家着眼推动职业教育领域“大变革”下的制度创新,本质在于在类型定位下打通当前职业院校招生中的症结,以建构契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招生制度。作为一项公共性制度,其产生动力源自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关联动力和外部动力三维动力的推动;逻辑层次表现为探究本体的学理逻辑、指向核心的政策逻辑和建构基础的实践逻辑,此三者相互贯通,彼此综合。相关动因和逻辑在实现“职教高考”制度深化改革的同时,也为制度实践提供了方法论的观照。基于此,促进“职教高考”的高质量创建应立足逻辑起点,凸显类型之“志”以保障各生源群体“考之有道”;坚持横纵相联,完善系统之“制”以确保利益主体“招之有径”;力行实践创新,更新理念之“治”以实现制度运行“行之有效”。
关键词:
“职教高考” 招考制度 适应性 高质量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金碚
自1978年以来的40年,是中国加速工业化的时代,这一时代最突出的社会经济质态和标志性特征就是"改革开放"创造"巨变"。在这40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超大型经济体高速工业化的奇迹。改革从反思计划经济出发。改革开放如同一个"阿基米德支点",支撑着步步深入的各项重大举措,产生强有力的"杠杆"作用,有效地撬动了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经济体,推动其走上加速工业化进程。40年的改革开放回报给中国人民的是百年来苦苦追寻的梦想成真。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长期处于生产力落后的状态,今天,中国终于迈进了一个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新时代。数百年的变迁,历史的伟大转折就展现在眼前。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巨变。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转变,而且也是一个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改革开放新思维,需要更精心地安排新制度、新战略与新政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于创新,奋进包容,是中国40年加速工业化的历史留给新时代的最珍贵精神遗产。在继承40年改革开放精神基础上,善治为民、全面协调、清洁高质,将成为新时代改革新思维的突出体现。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高质量发展 新思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成 陈烈
文章梳理了全球化时代区域"产业空间"的崛起与国家政策变革及治理回应之间的关联,并指出区域与城市在快速变动的全球形势下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在于,能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制度约束条件做出迅速的"在地制度调整"(local institutional fix)。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转型时期"真实的经济"在时空上的运行轨迹,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与空间生产的层级镶嵌特征,剖析了在"大规模制度变迁"情境下的区域空间生产逻辑,认为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区域发展与其衍生的系列空间问题应关注于更广泛的"制度转型脉络"与"区域角色"。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梁荣成
基于制度逻辑及其整合机制的分析,结合企业管理之道、体、术,中国式管理体现出三大特点:基本逻辑上,经济逻辑—政治逻辑—技术逻辑是基本;中西规则上,中西合璧、中魂西制、中主西辅、中实西形是事实;三层共振上,与高层、中层、低层分别形成思维共振、行为共振、利益共振。
关键词:
中国式管理 中魂西制 制度逻辑 三层共振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赵蓓文
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横向的国际比较、理论内涵的新变化、“双循环”下的典型特征、自贸试验区探索的创新实践以及“一带一路”与中国制度型开放的协同发展六个方面,剖析中国从历史到现状、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问题与全球经济治理相互关系的逻辑演进,提出中国以制度型开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的六大逻辑: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历史逻辑,从国内外理论研究到开放政策实践的比较逻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度型开放内涵变化的理论逻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度型开放典型特征的现实逻辑,自贸试验区探索与制度型开放创新实践的中国逻辑,“一带一路”与中国制度型开放协同发展的全球逻辑。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全球经济治理 制度创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志刚
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是社会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资本、权力和文化等结构性力量,主体的情感、体验也是建构空间的有机组成要素。这种结构与主体双重逻辑相互缠绕并处于时刻不停的变迁之中,赋予空间以活力、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空间正义就在于表征着弱势群体空间权益的"差异空间"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妍
空间认同是主体对自我以及自我生存状态的确证,而空间承认是对空间主体间生存结构的确认。空间认同是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建构的前提,空间承认是城市空间正义建构的基础。从空间认同到空间承认的转向反映了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这种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自然演化过程,主体的生存状态其实一直被主体间性所建构,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关联性。空间认同的确立需要得到他者的承认,他者承认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主体自身的需求。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建构也就成为城市空间正义的生成逻辑。
关键词:
空间认同 空间承认 主体间性 空间正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现强 张福磊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正义的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给我国城市的"空间正义"缺失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并寻求其治理之道,本文尝试从一种调节理论出发,建构一个整合的空间调节理论框架,然后在此框架下具体考察我国城市空间重构和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最后,本文重点从价值、制度和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矫治。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景武 王辰华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陆军
城镇集群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由单体城市化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的标志。城镇集群组织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组织、社会福利、城市化模式、城乡一体化等众多因素。城市集群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对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空间组织演化的角度,通过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和空间结构运动的案例分析认为,城市群空间组织服从点—线—面—体的结构演化特征;同时,区域产业和人口发展规划、社会公共治理、财政制度改革、公共产品供给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是中国城市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撑条件。
关键词:
城镇集群 京津冀 空间演化 制度保障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顾龙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土地"三维"空间(即地表、地下、地上)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形态越来越多,在获取显著效益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相关法律制度滞后或缺失等问题。在对相关问题展开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基层普遍希望国家加快相关法律制度供给。土地"三维"空间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土地空间权,是指对土地的地表、地下、地上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占有和开发利用的权利。土地空间权属于不动产财产权,以此为标准,可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顾龙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土地"三维"空间(即地表、地下、地上)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形态越来越多,在获取显著效益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相关法律制度滞后或缺失等问题。在对相关问题展开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基层普遍希望国家加快相关法律制度供给。土地"三维"空间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土地空间权,是指对土地的地表、地下、地上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占有和开发利用的权利。土地空间权属于不动产财产权,以此为标准,可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性玉 任乐 杜建华 鲁清仿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进而对商科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新商科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的专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满足新时代商科人才需求就具有了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代、新商科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阐述了新商科教育需要专业与时代价值融合、专业之间跨界融合和专业与数字技术融合的逻辑基础;最后,以会计学专业建设为例,构建了新商科“三维赋能”育人工程框架,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增进三个目标的有机统一,以顺应新时代复合型新商科专业人才的需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