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09)
2023(10117)
2022(8641)
2021(8172)
2020(6963)
2019(16416)
2018(15637)
2017(29831)
2016(16125)
2015(18358)
2014(18192)
2013(18454)
2012(17384)
2011(15968)
2010(15865)
2009(14934)
2008(14897)
2007(13211)
2006(11466)
2005(10332)
作者
(47191)
(39838)
(39812)
(38241)
(25289)
(19294)
(18065)
(15473)
(14832)
(13972)
(13641)
(13377)
(12742)
(12657)
(12555)
(12496)
(12045)
(11703)
(11688)
(11438)
(9778)
(9761)
(9574)
(9160)
(9045)
(8963)
(8742)
(8571)
(8001)
(7928)
学科
(75927)
经济(75866)
管理(40208)
(39030)
方法(36972)
数学(32711)
数学方法(32495)
(29173)
企业(29173)
中国(21854)
(19841)
(19748)
贸易(19743)
(19308)
(17899)
(14045)
业经(13831)
地方(13668)
农业(13337)
(13222)
(12449)
环境(11082)
(10714)
银行(10693)
(10482)
金融(10480)
(10334)
(10120)
(9498)
财务(9482)
机构
大学(243882)
学院(240795)
(109731)
经济(107802)
管理(89745)
研究(87572)
理学(77415)
理学院(76435)
管理学(75273)
管理学院(74805)
中国(66454)
科学(52308)
(52117)
(48133)
(44074)
研究所(40341)
(39922)
财经(39237)
中心(39232)
经济学(36523)
(35900)
(34244)
业大(33769)
北京(33427)
经济学院(33316)
(32975)
师范(32692)
农业(31609)
(31347)
财经大学(29260)
基金
项目(160590)
科学(127573)
基金(120712)
研究(115023)
(106014)
国家(105257)
科学基金(89490)
社会(76676)
社会科(73026)
社会科学(73007)
基金项目(64065)
(59087)
自然(56791)
自然科(55494)
自然科学(55475)
自然科学基金(54544)
教育(52017)
(51129)
资助(50400)
编号(43679)
(37488)
重点(36414)
(35544)
成果(34940)
国家社会(33506)
(32490)
教育部(32206)
中国(31764)
科研(31247)
人文(30883)
期刊
(115168)
经济(115168)
研究(72186)
中国(42349)
学报(37462)
(35824)
科学(35756)
(35598)
管理(29387)
大学(28109)
学学(26377)
农业(24540)
经济研究(20161)
(20105)
金融(20105)
财经(19659)
教育(18950)
技术(17927)
业经(17110)
(17053)
(16991)
问题(16670)
(14408)
国际(14318)
世界(13307)
技术经济(12342)
统计(12222)
资源(11780)
(10929)
(10801)
共检索到351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纪小美  陈金华  付业勤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与验证性空间数据分析探讨了2005年~2013年中国市域入境旅游流增长收敛、溢出效应的时空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流分布呈不同层级的"中心-外围"格局,港澳台客流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国客流由沿海、沿边向中部不断填充;2旅游流增长空间自相关,高增长率地市集中于中西部,供需结构的优化推动中西部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的差距;3旅游流增长率满足绝对与条件收敛假设,中西部初始值低,后续增速较快,东部初始值高,后续增速放缓;4旅游资源、经济外向度、与京沪穗的距离这三大全域型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爱民  孙琳  
文章在评估1998—2017年我国旅游业的碳排放规模基础上,综合运用基于向量误差修正(VECM)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厘清了我国旅游经济空间溢出与碳排放彼此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旅游经济空间溢出与碳排放彼此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且碳排放对旅游经济空间溢出具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认为实现低碳旅游不应以牺牲旅游交通、客流与景区收入为代价,而应在明确我国旅游经济空间溢出重点领域基础上,科学设置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关键标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开军   龙顺发  
绿色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是衡量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综合运用Super-SBM-Undesirable模型、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等多种方法分析2010~2019年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空间差异大小及差异来源、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等。结果表明:(1)2010~2019年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明显的“W”型阶段变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集聚特征。(2)中国城市旅游业旅游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并且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高效率城市的倒退风险高于其他等级,主要向较高效率下移。(3)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基尼系数整体上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但是波动性较强,并且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在2013年之前,空间差异呈现逐渐扩大趋势,随后在2014~2017年,呈现较为显著地缩小趋势,而后呈现略微扩大趋势。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差异。(4)旅游专业化水平、交通通达度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对促进中国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坤  黄震方  陶玉国  方叶林  
基于2004—2010年长三角25座旅游联盟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采用修正DEA模型测算了城市旅游效率,并运用ESDA-GIS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与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旅游总效率呈现提升态势,源于规模效率的不断增强;②总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总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热点区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冷点区向赣北、皖南集聚。规模效率的热点区位于赣北、皖南地区,冷点区集中在上海周围;③城市旅游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是旅游效率的主要正向影响因子。通过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产业链和优化投入要素比例等可有效推动长三角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璐  白彩全  梁龙武  
从政策供给和公众需求的双重视角对中国红色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自上而下进行旅游资源的调配优化和自下而上调整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整合2011—2019年有关红色旅游的政务服务文本、微博信息文本和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文本语义分析比较了政策实施和网络关注的差异,从政策空间关联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应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测算红色旅游政策实施对网络关注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自上而下的红色旅游政策实施与自下而上的网络反馈之间存在差异。(2)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的地理和政策空间依赖性,政务服务中对传播红色文化目标的重视是网络关注度空间溢出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政策稳定性则与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呈负相关关系,地方政府间不稳定的竞合关系和政策发展环境的低水平稳态是导致公众对红色旅游关注度不及政策预期的可能原因。(3)在地理和政策空间关联作用下,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呈现出正向溢出效应,而信息化变量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动和信息化融合是红色旅游政策创新的方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庆刚  郭菊娥  师博  
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技术对我国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省际能源强度具有全域性空间依赖关系,并随距离的扩大而减弱,已呈现西北省份和东南省份两大局域性"空间俱乐部"式收敛分布特征。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RM)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的对比分析发现,能源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溢出对能源强度的边际效应超过许多传统影响因素;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和开放度对能源强度变动依然具有较强解释力度,但边际效应有所下降。投资率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稳定且非常显著。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影响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结论,本文认为我国能源强度总目标分省份分解执行时,省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润田  李碧珍  
文章基于我国2012—2019年工业创新效率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串联链式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创新效率进行综合测度,并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内部参与主体与外部环境两方面出发,探究中国工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创新效率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且各省份间存在显著差异;分阶段来看,成果产出阶段的工业创新效率总体优于成果转化阶段;中国省域工业创新效率呈现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内部参与主体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业企业投入、科研机构投入与相关高校投入,外部环境因素涵盖区域开放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人力支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玮  
旅游区域化是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实证分析了我国旅游区域化的发展程度及发展趋势,并以东部长三角、西部成渝经济区和中部华中地区为代表,通过VAR模型检验了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旅游区域化程度总体较高,且呈上升趋势,但西部地区旅游区域化水平明显较低。旅游业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具有溢出效应,起初主要表现在本地化作用,之后会不断向其他地区扩散。总体来看,流通业长期溢出效应要强于其短期溢出效应,且长期溢出效应影响更加广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建军  徐璋勇  赵多平  
文章以分析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互动关系为基础,建立包含入境旅游、国际货物贸易、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对外开放等变量在内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利用1985~2009年中国与欧洲七国的国际货物贸易额与入境旅游人数的面板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面板回归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法、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分析了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入境旅游的相互关系及其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1985~2009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与入境旅游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出口贸易与入境旅游增长具有互为因果的相互推动效应,而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郑玲  
以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产业为例,研究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选取了长三角核心城市作为样本,利用了2010-2016年旅游产业增加值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以距离为基础和以网络搜索次数为基础的空间权重矩阵;利用静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的旅游产业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即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易能静  甘畅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刻画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不同子系统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非均衡特征逐渐下降,空间格局演化较为明显;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西-中-东”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低强度区和较低强度区呈现出围绕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组团式连片扩张的发展态势;2)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空间正相关特征,整体呈波动上升的空间演变态势,在空间关联类型上以H-H和L-L集聚为代表,并且L-L集聚地区显著增多;3)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文化文明建设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文化文明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空间溢出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易能静  甘畅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刻画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不同子系统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非均衡特征逐渐下降,空间格局演化较为明显;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西-中-东”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低强度区和较低强度区呈现出围绕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组团式连片扩张的发展态势;2)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空间正相关特征,整体呈波动上升的空间演变态势,在空间关联类型上以H-H和L-L集聚为代表,并且L-L集聚地区显著增多;3)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文化文明建设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文化文明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空间溢出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宏盈  
长三角地区是陕西省入境旅游发展重要的"二手"客源地之一,2007年陕西接待的入境游客中有32.63%是从长三角地区扩散转移而来。通过分析长三角入境旅游流向陕西的扩散对陕西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两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产生的短期和长期滞后影响效应,认为入境旅游流的扩散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两地区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是持续的,对滞后1期和2期仍产生影响,但效应逐渐减弱。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贺小荣  史吉志  徐海超  杨贤美  
旅游业的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和贯彻生态文明战略至关重要,研究旅游发展的绿色经济效应具有必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以2007—2019年全国28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溢出视角对旅游发展的绿色经济效应进行检验,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和效应边界。结论如下:(1)观察期内,我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波动上升,效率分布呈“东部>西部>东北>中部”格局,“中部塌陷”特征明显;在考虑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综合距离的情况下,旅游发展的绿色经济效应稳健性表现为溢出效应而非本地效应。(2)绿色经济效应空间异质性明显,溢出绿色经济效应呈中部>东北>东部>西部格局,西部本地和溢出绿色经济效应均显著,中部本地绿色经济效应表现为负向;效应不存在城市群和非城市群边界,均以溢出绿色经济效应为主。(3)绿色经济效应存在地理边界,1300km后本地绿色经济效应开始逐渐由负转正,溢出绿色经济效应开始衰减。研究内容为旅游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玉鸣  
文章首次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在检验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的基础上,估计了资本和劳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检验了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2001~2009年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和集群趋势加强,邻近省域的经济增长及旅游资本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资本和劳动的旅游产出弹性系数均为正,前者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后者,我国省域尺度的旅游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要素投入驱动,呈现出资本密集型特征,劳动力要素的贡献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政府在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