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02)
- 2023(13134)
- 2022(11421)
- 2021(10960)
- 2020(9206)
- 2019(21423)
- 2018(21020)
- 2017(40131)
- 2016(21648)
- 2015(24448)
- 2014(24125)
- 2013(23949)
- 2012(22033)
- 2011(19904)
- 2010(19628)
- 2009(17906)
- 2008(17269)
- 2007(14683)
- 2006(12800)
- 2005(11102)
- 学科
- 济(87314)
- 经济(87226)
- 管理(56538)
- 业(52355)
- 企(42211)
- 企业(42211)
- 方法(41011)
- 数学(35385)
- 数学方法(35035)
- 中国(25151)
- 农(22356)
- 学(19969)
- 财(18979)
- 贸(18432)
- 贸易(18424)
- 业经(18306)
- 易(17957)
- 地方(16652)
- 农业(15112)
- 制(14194)
- 和(13819)
- 环境(13809)
- 理论(13790)
- 银(12461)
- 银行(12424)
- 融(12413)
- 金融(12411)
- 技术(12083)
- 行(11953)
- 务(11455)
- 机构
- 大学(308313)
- 学院(304649)
- 济(122629)
- 经济(120131)
- 管理(119648)
- 研究(107785)
- 理学(104058)
- 理学院(102788)
- 管理学(100995)
- 管理学院(100448)
- 中国(80353)
- 科学(68055)
- 京(66931)
- 所(53950)
- 财(53420)
- 研究所(49798)
- 中心(47402)
- 农(46804)
- 业大(44469)
- 财经(44089)
- 北京(43107)
- 范(42518)
- 师范(42156)
- 江(41341)
- 经(40365)
- 院(39834)
- 经济学(37167)
- 农业(36754)
- 师范大学(34782)
- 州(33993)
- 基金
- 项目(214734)
- 科学(169416)
- 基金(158193)
- 研究(155139)
- 家(139195)
- 国家(138135)
- 科学基金(117915)
- 社会(98247)
- 社会科(93188)
- 社会科学(93166)
- 基金项目(84857)
- 省(80167)
- 自然(77577)
- 自然科(75769)
- 自然科学(75753)
- 自然科学基金(74402)
- 教育(69881)
- 划(69353)
- 资助(65499)
- 编号(61476)
- 成果(49571)
- 重点(48206)
- 部(47908)
- 发(45851)
- 创(43769)
- 课题(42264)
- 科研(41408)
- 国家社会(40951)
- 创新(40896)
- 教育部(40850)
- 期刊
- 济(129890)
- 经济(129890)
- 研究(90737)
- 中国(53041)
- 学报(49225)
- 科学(47222)
- 管理(41872)
- 农(41842)
- 大学(36923)
- 财(36698)
- 学学(34643)
- 教育(30987)
- 农业(30060)
- 技术(23554)
- 融(22825)
- 金融(22825)
- 经济研究(21664)
- 财经(20740)
- 业经(20322)
- 经(17685)
- 问题(17275)
- 业(16243)
- 图书(16007)
- 资源(15466)
- 科技(14677)
- 贸(14520)
- 理论(14419)
- 技术经济(13783)
- 世界(13449)
- 版(13274)
共检索到4352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澜 吴晋峰 王金莹 杨新菊
通过构建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分析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表明:①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地理分布不均衡,在空间上形成"四点"(广州、北京、上海、香港)、"两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分布格局。②广州是入境商务旅游流最重要的集散中心,入境商务旅游流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之间转移流动。③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网络中节点由四个层次城市组成,分别是一级核心城市(广州、北京、上海、香港);二级核心城市(苏州、桂林、杭州);三级核心城市(义乌、西安、黄山、深圳、无锡、厦门、澳门)及边缘城市(网络中其他节点城市)。
关键词:
商务旅游流 旅游流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澜 吴晋峰
通过构建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流动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①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主要分布在以北京、西安、成都、桂林、香港、广州、上海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内,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集中分布地区;②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空间转移能力较低,其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有向流动发生在20%的城市对之间,80%的总流量集中在16%的城市对之间;③北京位于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的中心位置,是最重要的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④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为"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成员数占网络成员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阎友兵 陈彪
科学合理的旅游投资对旅游业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衡量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泰尔系数分析中国旅游投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中局域G*系数探讨中国旅游投资冷热点空间格局演变情况,结果发现:时间尺度上,2003-2015年中国旅游投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且上升幅度大于相对差异缩小幅度,导致中国旅游投资差异一直较明显;空间尺度上,2003-2015年西部区域差异最大,且呈"N"型轨迹波动上升,东部区域差异次之且呈持续缩小态势,中部区域差异最小且较稳定;冷热点变动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凤军,张建忠,杨永慎
泰山旅游需求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调查显示.游人数量的日变化、周变化和年内变化十分显著;客源地主要分布于山东及其周边省市;旅游区内部以泰山中路和岱顶的需求强度最大。最后对旅游交通方式、旅游消费、旅客职业构成双重游率等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时空分布规律 旅游者行为 旅游需求 泰山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州 吴开军 郭莹莹
本文采用旅游流的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这两个指标来评价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旅游流的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各城市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第一,整体上,大湾区各城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第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整体呈现“多核集聚”的模式,澳门、香港为主要核心城市,广州、佛山、深圳、珠海为次级核心城市;第三,旅游流的发展在空间上体现出一定的扩散势态,香港、澳门仍然属于主要的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的作用非常明显;第四,部分城市旅游流发育较差,各城市不均衡发育情况十分显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志飞 夏磊
文章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游客密度指数和Zipf结构分析法,遵循整体到局部到个体、再到个体间的联系这一逻辑顺序,对中国"十一"黄金周旅游流进行了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时间维度上,中国"十一"黄金周的旅游人数自黄金周制度实行以来就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且增长趋势大体符合拟合曲线,仅2012年出现较大偏差;(2)"十一"黄金周时期,中国各经济区域旅游在发展趋势上呈现中部最快,其次是南快北慢、东快西慢的特征;(3)中国"十一"黄金周旅游流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交叉梯形格局,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竟虎 李俊峰
以A级景点为例,基于GIS技术,通过最近邻指数、K指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中国2 424个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中国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所有景点的平均可达时间为125.88 min,60%的景点可达时间在90 min以内;可达性在全国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景点的县域可达性呈强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华 陈杏 张运洋
全面系统研究了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结构和旅游效益等特征,提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未来发展应调整建设中心及方向、通过形式创新等手段全方位展示地质遗迹景观科学内涵等相关建议,力图使中国世界地质公园体系完备、均衡发展。
关键词:
世界地质公园 空间分布特征 旅游效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杰 唐荣 李萍
南极地区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近年来赴南极旅游的游客人数快速增长。但国内外对南极旅游资源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对其分类和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对南极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我国南极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南极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已开展实质性旅游活动的主要旅游资源单体共558个,按属性可分为8个主类、18个亚类和30个基本类型,自然资源类型丰富,水域景观占比较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格雷厄姆地沿海及附近岛屿、罗斯海周边岛屿及大陆形成了两个高密度集聚区;气候环境条件和旅游资源的可达性是影响该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与我国相关的南极旅游资源较少,中国在南极旅游开发中的参与度和成熟度也相对较低,未来应尽快摸清南极旅游资源状况,加强南极旅游影响研究,推动我国南极旅游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分类 空间分布特征 南极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春豪 杨宏伟
以新疆的13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与空间离散度分析法,研究了各城市的空间布局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各城市成长的因素。研究发现,各优秀旅游城市在整体地理空间内呈现随机离散分布特征,在局部空间内呈现一定凝聚分布特征。行政区位、经济水平、旅游资源、交通条件以及旅游政策等是影响各城市成长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优秀旅游城市 空间分布 特征 成因 新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鹏 杨晓霞 杜梦珽
我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为优化其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文章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和核密度,对我国112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最邻近点指数为0.83,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省际分布较为集中,半数分布在11个省级行政区内;在七大地理分区的基尼系数为0.96,呈集中分布的态势,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分布的高密度区域为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建议改革和完善我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评选机制,完善评选标准,加强西部、北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空间分布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伟 胡静 陆汝瑞 程绍文 邢增丽 周蕊蕊
以武汉市18个主要旅游景区特殊时段旅游流为研究对象,使用地理集中G指数、绘制饱和曲线和斯泰恩斯峰值指数M图进行分析;用基尼系数(Gini)和不平衡指数S来分析其空间特征,并利用洛伦兹曲线检验。结果显示:①在各段时间上,来武汉观光游览的游客分布较为均匀;探亲访友、商务会议、购物美食在时间上分布的集中度较高,旅游流在短期内涌涨,具有明显的突出高峰。②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旅游目的的旅游流Gini系数均大于0.8,呈现集中分布特征,且分布不均匀。旅游流分布在各景区的不平衡指数S为0.4412,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黄鹤楼、东湖、长江大桥、汉口江滩、武汉大学、归元寺、湖北省博物馆、户部巷8个景区。③通过对比分析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和案例景区的地理空间结构,发现不同旅游目的的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对区域旅游地理结构的响应现象,并提出了具体的响应模式。
关键词:
特殊时段 旅游流 不同旅游目的 武汉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雪兰 方叶林 苏雪晴 李经龙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是旅游流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论文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抓取携程旅行网上的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线路相关数据,构建城市群旅游流网络,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节点结构特征、网络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特征、结构洞等方面揭示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主要结论有: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结构具有层级性和位序—规模特征;各凝聚子群内部联系较为紧密,但各子群之间的互动较少;核心区均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涓滴效应"有限;北京、厦门、青岛、广州、中山、杭州等城市在旅游流网络中的结构洞优势较为明显。大数据视角下的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揭示,对于深入认知"流空间"的内涵以及优化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金莹 吴晋峰 唐澜 杨新菊
亚洲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研究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在全国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巩固和拓展亚洲入境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转移及网络结构特征,并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特征、网络关系互惠性、子群内外部联系等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①亚洲入境中国的游客中以男性为主,散客居多,青少年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重访率高、停留时间长、选择相同的城市出入境等特点;②亚洲入境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集群现象,集群内目的地城市间旅游流联系更紧密,集群间旅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闪闪 梁留科 索志辉 方明
在大数据背景之下,基于洛阳市游客新浪微博签到数据,应用游客新浪微博签到频次、时间分层法、核密度空间分析法,分析了洛阳市旅游流年内时空分布特征,所得结论如下:(1)洛阳市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总体上呈"双峰山岭"型分布特征,两个较为突出主峰分别对应洛阳牡丹文化节、十一黄金周,客流量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对称性、反季节性等变化特征。(2)从客流量年内多重尺度时间变化上看,呈现出春季客流量>夏季客流量>秋季客流量>冬季客流量的变化趋势,月内变化曲线呈现出类似锯齿状的突峰型或凹谷型,不断起伏的高峰分别对应双休日和传统节假日,周内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翘尾"形,星期六和星期天客流量最大,日内变化曲线整体呈现"平勺"形特征。(3)洛阳市旅游流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出"小型化、斑块化、大分散、小集散"和"一核多中心"的特征,热点区倾向于向高等级旅游景区聚集、城市中心城区集聚、重要交通设施集聚。(4)洛阳市旅游流日内各时段空间分布特征大致相同,变化主要发生在主城区,根据空间相似性,可分为两个阶段,0~9时段为游客休整期,旅游者活动较少,空间分布范围较小,9~24时段为游客游览和夜生活期,游客较为活跃,活动范围较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