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1)
2023(4336)
2022(3651)
2021(3620)
2020(2972)
2019(6872)
2018(6620)
2017(12735)
2016(6558)
2015(7683)
2014(7404)
2013(7556)
2012(7183)
2011(6817)
2010(6584)
2009(6259)
2008(6128)
2007(5327)
2006(4895)
2005(4363)
作者
(17700)
(14895)
(14612)
(14267)
(9510)
(7076)
(6738)
(5856)
(5813)
(5307)
(5098)
(4892)
(4863)
(4714)
(4695)
(4572)
(4384)
(4329)
(4213)
(3844)
(3809)
(3493)
(3435)
(3384)
(3354)
(3302)
(3221)
(3037)
(3010)
(2889)
学科
(33887)
经济(33740)
方法(16564)
管理(15635)
(14624)
数学(13483)
数学方法(13449)
中国(13188)
(11859)
企业(11859)
(9320)
贸易(9313)
(9182)
(8540)
业经(7051)
(6742)
(6657)
(6399)
(6111)
银行(6111)
(5984)
关系(5815)
(5338)
金融(5337)
(5307)
理论(5000)
农业(4946)
(4927)
环境(4668)
(4612)
机构
大学(101241)
学院(97076)
(53076)
经济(52475)
研究(39761)
管理(36370)
中国(33176)
理学(31265)
理学院(30898)
管理学(30631)
管理学院(30436)
(22716)
(22099)
科学(19975)
(19242)
经济学(18559)
财经(18544)
研究所(17519)
中心(17438)
(17206)
经济学院(16710)
北京(14829)
财经大学(14029)
(13666)
(12933)
社会(12880)
(12522)
师范(12471)
科学院(12321)
(12123)
基金
项目(63239)
科学(51884)
基金(50526)
研究(47877)
(43793)
国家(43489)
科学基金(37209)
社会(36474)
社会科(33545)
社会科学(33536)
基金项目(25727)
教育(21469)
自然(21226)
资助(21130)
自然科(20800)
自然科学(20795)
自然科学基金(20505)
(19329)
(17921)
中国(17221)
编号(16996)
(16869)
国家社会(16492)
教育部(15106)
成果(14753)
重点(14275)
人文(13759)
(13422)
社科(13131)
大学(12860)
期刊
(55491)
经济(55491)
研究(34851)
中国(20043)
(16353)
科学(14073)
管理(13714)
学报(12954)
(12128)
(11820)
金融(11820)
大学(10736)
财经(10498)
经济研究(10466)
学学(9977)
(9453)
(9157)
世界(8713)
农业(8379)
教育(8357)
国际(8248)
问题(7907)
技术(6281)
业经(5991)
(5226)
技术经济(5011)
统计(4856)
经济问题(4621)
社会(4425)
(4110)
共检索到152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志远  
群体行为演化模拟表明,群体中失信者的存在会导致所有成员的失信。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如果不存在相关机制,或者即使存在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失信会成为每个人的占优策略,这具有必然性。引入相应机制如奖惩机制等,改变原有博弈结构,使守信成为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使守信成为每个人的优势策略,社会信用将会全面形成。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丽涛  
重建社会信用是个综合的社会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市场经济的信用价值观,建立全国性的信用征信系统,要让信用缺失者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毓圭  
诚信是一个文化范畴,又是一个经济社会范畴。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必须把它放到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活演变的互动关系中来认识。当前中国诚信领域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与中国诚信文化传统不相适应的矛盾。理解、辨识、扬弃中国诚信文化传统内核,重塑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诚信文化理念和诚信文化行为,是当前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的重大选择。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东  唐德鑫  
本文指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目前中国社会严重的信用缺失源于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理念的缺失,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对失信行为惩戒制度的缺位加剧了社会信用缺失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因此构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以此来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和完善。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福海  
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 ,整治信用秩序 ,建立严格的信用制度 ,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充分认识和利用信用资源 ,培养和树立信用意识 ,净化和重建信用环境 ,并用法律规范信用行为 ,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强化信用管理 ,建立多层次的立体化信用模式 ,处理好各经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是改善信用环境 ,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任务。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婷  肖俊辉  周尚万  
信用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企业是市场最基本的经济主体和信用主体,没有良好的企业信用,就没有市场秩序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更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提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晰产权关系、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以重建企业信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巩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促进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袁庆春  
信用重建是指对失信人群进行个人信用的重新塑造,使其信用状况恢复到正常水平。市场经济的精髓是"契约精神",其核心是个人信用。建立个人信用修复和重建机制是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修复机制的要求。美国、英国和韩国个人信用重建机制的主要做法,可以为我国完善个人信用重建机制提供经验。国外个人信用重建机制的经验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信用重建实践,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振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青笛  
和平崛起战略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和平崛起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和平崛起的提出出发,分析了和平崛起的内涵,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入世对和平崛起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提出以入世促进和平崛起的对策。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张婷  张水辉  
本文结合入世这个大的社会背景讨论如何完善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介绍了中国社会保障的现状以及入世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是否会提高中国现在社会保障标准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之一。笔者认为:第一,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总趋势,应该主要是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全覆盖"、"人人社保"),而非社会保障程度(社会保障标准)的整体提高。第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将在入世这一大社会背景下,走向统一化和法制化道路:统一化的核心在于农村社会保障(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妥善解决;而法治化的关键在于切实的法律救济手段的赋予和对于中立的司法机构具体个案的司法监督权的保障,而不仅仅表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起草和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云杉  
本文以巴别塔之喻,指出西方社会科学以分化封闭的学科制度去"发现"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再以学术场域构建的"理性乌托邦"为纷繁、差异的社会世界立法,其后是以时间雏度的进步叙事驱逐承载于空间中的差异与传统。进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在"移植"西方社会科学时,以向西方学习、与国际接轨等知识策略,用普遍性改造差异性。最后,以开放社会科学告别巴别塔,中国社会科学以问题导向、实践传统与文化自觉走向世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熊思远  
中国加入WTO ,将推进中国按照国际惯例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入世”以后的新挑战 ,而WTO明确规定了成员国政府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 ,其中 ,社会保障服务就是严格规定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本文讨论了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互动关系 ,并展开了“入世”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向和框架的讨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叶映华  刘宣文  
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是对教师社会形象的重新认可及其建制过程,而教师社会形象的变迁又真实地反映了教师社会地位的变更与素质结构的变化。在我国,传统文化情境中的教师是以传统价值代表的社会形象出现的,但在现代价值标准的影响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日渐强烈,并重新确立了素质标准,从社会形象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真实把握教师社会角色的真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