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02)
- 2023(12535)
- 2022(10302)
- 2021(9502)
- 2020(8255)
- 2019(19053)
- 2018(18592)
- 2017(35570)
- 2016(19315)
- 2015(21977)
- 2014(21785)
- 2013(22032)
- 2012(20538)
- 2011(18492)
- 2010(18540)
- 2009(17654)
- 2008(18105)
- 2007(16230)
- 2006(14028)
- 2005(13017)
- 学科
- 济(93473)
- 经济(93371)
- 业(84012)
- 企(76093)
- 企业(76093)
- 管理(68900)
- 方法(43128)
- 数学(34707)
- 数学方法(34493)
- 财(29295)
- 业经(28945)
- 农(28618)
- 中国(23760)
- 务(21525)
- 财务(21508)
- 财务管理(21480)
- 企业财务(20328)
- 农业(20153)
- 贸(18443)
- 贸易(18435)
- 制(18348)
- 易(17965)
- 技术(17705)
- 和(16714)
- 策(15729)
- 划(15452)
- 学(14929)
- 理论(14118)
- 地方(13938)
- 体(13876)
- 机构
- 学院(290733)
- 大学(287654)
- 济(131814)
- 经济(129605)
- 管理(115337)
- 理学(98827)
- 研究(98605)
- 理学院(97831)
- 管理学(96605)
- 管理学院(96061)
- 中国(79151)
- 京(60473)
- 财(60216)
- 科学(57890)
- 农(51116)
- 所(50445)
- 财经(48175)
- 研究所(45637)
- 中心(44659)
- 经(43845)
- 江(43738)
- 业大(41296)
- 经济学(41135)
- 农业(40424)
- 北京(38401)
- 经济学院(37363)
- 财经大学(35452)
- 院(34953)
- 范(33966)
- 州(33883)
- 基金
- 项目(186540)
- 科学(148914)
- 基金(138753)
- 研究(136423)
- 家(120543)
- 国家(119533)
- 科学基金(103234)
- 社会(89589)
- 社会科(85065)
- 社会科学(85043)
- 基金项目(73167)
- 省(71266)
- 自然(65716)
- 自然科(64226)
- 自然科学(64207)
- 自然科学基金(63174)
- 教育(61019)
- 划(59727)
- 资助(56627)
- 编号(53533)
- 部(42801)
- 成果(42513)
- 重点(42265)
- 创(41495)
- 发(40865)
- 业(40684)
- 国家社会(38145)
- 创新(38115)
- 教育部(36674)
- 课题(36181)
- 期刊
- 济(146399)
- 经济(146399)
- 研究(86358)
- 中国(53382)
- 财(50187)
- 农(46930)
- 管理(45043)
- 学报(41501)
- 科学(41357)
- 农业(32039)
- 大学(31578)
- 学学(30121)
- 融(26404)
- 金融(26404)
- 技术(25915)
- 财经(24778)
- 业经(24292)
- 经济研究(24098)
- 教育(21823)
- 经(21467)
- 业(20654)
- 问题(19662)
- 技术经济(17887)
- 贸(17509)
- 世界(16438)
- 国际(15091)
- 统计(14321)
- 财会(14122)
- 现代(14064)
- 商业(13923)
共检索到434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鹤 何帆
文章利用2007—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别应用7种识别方法对中国僵尸企业的规模进行了全面的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地域、行业分布和所有制性质三个维度,对识别出的僵尸企业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2007—2015年间中国僵尸企业的数量变化基本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产业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成分较高的省份僵尸企业占比较高;产能过剩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僵尸企业占比较高;国有企业更容易成为僵尸企业。此外,为厘清僵尸企业出现的根源,对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辨析,并结合实证结论提出了处置僵尸企业的三点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梅新想 彭曦
文章基于中国1999-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僵尸企业对经济体的威胁程度、对非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自身复活效应和偿还短期债务的紧迫效应四个方面构建综合僵尸指数(Ezindex)。通过单变量检验发现,高监管水平企业的Ezindex指数高于低监管水平企业,位于负资产企业数量较多地区企业的Ezindex指数高于位于负资产企业数量较少地区的企业,大企业的Ezindex指数高于小企业,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Ezindex指数普遍较高。并运用对数线性模型进一步分析潜在僵尸企业的行业、区域和企业特征,结果表明,潜在僵尸企业风险主要集中在不受中央监管的行业,位于负资产企业数量较多的地区,且僵尸企业风险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需要提高负资产企业的监管水平来降低僵尸企业风险,重点监控聚集负资产数量多的地区以激发企业活力,管控企业规模防止企业的无限扩张。
关键词:
僵尸指数 潜在风险 监管水平 地理位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少卿 陈彦
基于一种综合方法,本文对中国工业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存在的僵尸企业予以识别。结果表明,2001—2007年工业企业中僵尸企业数量占比为10.1%—19.7%,2000—2015年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数量占比为12.1%—26.0%。中国工业企业中的僵尸企业具有以下分布特征:总体上,数量和资产规模占比与经济周期存在相关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数量和资产规模占比皆为最低,西部地区数量占比最高,东北地区资产规模占比最高;分行业看,政府垄断定价和国有企业为主的行业数量占比较高;分所有制看,国有企业中僵尸企业数量和资产规模占比始终最高。进一步,本文根据资产负债率水平对僵尸企业加以分类,把那些应进入破产程序、将剩余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的企业,与股东可以继续掌握剩余控制权的企业区别开来,这一分类有助于对僵尸企业进行差别化处置。本文认为,僵尸企业现象既是由于政府补贴的"滋润效应",同样不容忽视的可能还有破产成本过高导致的"阻碍效应"。处置僵尸企业,除了改善公司治理、推动股东采取改组董事会或经理层以及资产重组等,本文还建议修改《企业破产法》以纳入简易破产程序,并且各级政府要严格财经纪律,防止僵尸企业继续增加对生产要素的占用并恶化整体经济生产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少卿 陈彦
基于一种综合方法,本文对中国工业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存在的僵尸企业予以识别。结果表明,2001—2007年工业企业中僵尸企业数量占比为10.1%—19.7%,2000—2015年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数量占比为12.1%—26.0%。中国工业企业中的僵尸企业具有以下分布特征:总体上,数量和资产规模占比与经济周期存在相关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数量和资产规模占比皆为最低,西部地区数量占比最高,东北地区资产规模占比最高;分行业看,政府垄断定价和国有企业为主的行业数量占比较高;分所有制看,国有企业中僵尸企业数量和资产规模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广 张迎 邓辅健
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后,不断改善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性动力的客观要求。本文以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借助经典投资反应模型测度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系统揭示金融危机以来其纵向演化状况,及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控制权等类型企业之间的横向差异和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总体呈不断向好趋势,且未来仍有较大改善空间;近年实施的去杠杆政策对企业投资过度的抑制作用显著,但对企业投资不足的缓解作用有限;房地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最优,建筑业、制造业等次之,综合类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最差,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次之;大型企业或中央国企的资本配置效率最优,中型企业或地方国企次之,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最差。相关结论增进了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科学认识,不仅丰富了既有研究成果,对实践也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传明 张敏
企业文化具有一种难以被改变的刚性特征,这种特征在企业进行战略调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辨证的。在对企业文化刚性特征进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确立了企业文化刚性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企业文化刚性特征内含功能的辨证性质。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刚性特征 战略调整 测度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勤 谭速
本文在浙江省绍兴市大力推动僵尸企业出清的政策背景下,由人民银行绍兴市中心支行牵头建立僵尸企业监测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抽样案例剖析及访谈调查等方法,剖析出僵尸企业成因包括外部环境引发、经营管理决策不当、主动逃废银行债务等,并从识别、预防、启动、审查、处置、分配等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下阶段进一步优化僵尸企业防控机制、强化部门处置合力、加快市场化出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管理 金融风险 司法出清 对策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许江波 赵亚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处理产能过剩问题,而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就要有效地识别和处置僵尸企业。为了更好地识别和处置僵尸企业,首先要了解僵尸企业所面临的困境特征。由此可见,对僵尸企业的困境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的困境特征,利用统计学中非参数检验方法,通过对僵尸企业与一般财务困境、财务破产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实证得出僵尸企业所具有的困境特征,为上市公司有效识别和处置僵尸企业提供参考。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霄阳 瞿强
僵尸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既影响经济效率,也蕴含金融风险。处理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和分类。本文提出我国僵尸企业可以分为信贷补贴支持和经营不善两类,并提出了相应的界定标准。实证分析表明,两类僵尸企业构成、分布、决定因素均有差异。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更容易成为信贷补贴支持类僵尸企业;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更容易成为经营不善类僵尸企业。发现两类僵尸企业决定因素上的差别可以为解决僵尸企业这一现实问题提供支持。
关键词:
僵尸企业 界定 分类 久期分析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霄阳 瞿强
僵尸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既影响经济效率,也蕴含金融风险。处理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和分类。本文提出我国僵尸企业可以分为信贷补贴支持和经营不善两类,并提出了相应的界定标准。实证分析表明,两类僵尸企业构成、分布、决定因素均有差异。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更容易成为信贷补贴支持类僵尸企业;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更容易成为经营不善类僵尸企业。发现两类僵尸企业决定因素上的差别可以为解决僵尸企业这一现实问题提供支持。
关键词:
僵尸企业 界定 分类 久期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去产能"是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被看做是"去产能"的"牛鼻子"。那么,究竟什么是"僵尸企业"呢?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金山
目前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刚刚过半 ,农业市场化程度滞后于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 ,农业要素市场化程度低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农业要素中土地市场化程度最低。农业市场化的整体滞后与结构非均衡状态 ,主要缘于在农业及其支持系统的市场化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逆市场行为。
关键词:
农业市场化 滞后性 非均衡 逆市场行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婧 周振江 苏瑞波
基于2015—2017年广东省166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样本数据,运用基于产出距离函数的真实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对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技术效率进行实证测度及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技术效率仅为0.370,但呈逐年提升趋势;广州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技术效率普遍偏低,河源、汕尾、潮州、湛江、茂名和韶关等经济欠发达城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说明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资源投入和孵化产出匹配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中,非国家级、综合型与创立时间较短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具有更好的技术效率表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卓越 王玉喜
僵尸企业的存在扭曲资源配置机制,降低要素生产效率,侵蚀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要对其进行精准识别,关键是在对现有标准进行适用性检验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中国僵尸企业识别标准。进行适用性检验,一要根据僵尸企业内涵提炼其本质特征;二要从识别标准中提取其识别条件;三要运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对二者进行匹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现有识别标准对中国僵尸企业的识别都存在一定的偏误。借鉴现有标准识别逻辑,通过CHK标准、修正的盈利能力标准、贷款展期标准和连续两年标准等四次认定,不仅能"去伪存真"、剔除外部援助及短期因素影响,更能有效解决CHK标准中会计处理问题、FN标准中"盈利能力标准"和"常青贷款标准"设置失当问题以及实际利润法中"营业外收入"与"补贴收入"混淆问题。在时间、所有制、行业和区域层面比较分析发现,本文标准的识别结果不仅符合学界对于中国僵尸企业形势变动的判断,更能较好地解决识别过程中"取伪""弃真"错误。
关键词:
僵尸企业 识别标准 适用性检验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焦方太
文章对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国际化的基本动因表现为拓展市场和获取资源,主要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体制机制优势、低成本制造优势及适用技术优势等。民营经济只有不断培育技术、品牌及人才方面的新竞争优势,才能巩固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中国民营企业 国际化特征 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