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70)
- 2023(16501)
- 2022(14212)
- 2021(13284)
- 2020(11126)
- 2019(25628)
- 2018(25151)
- 2017(47961)
- 2016(26177)
- 2015(29380)
- 2014(29037)
- 2013(28923)
- 2012(26389)
- 2011(24030)
- 2010(23598)
- 2009(21973)
- 2008(21491)
- 2007(18540)
- 2006(16274)
- 2005(14491)
- 学科
- 济(103370)
- 经济(103224)
- 管理(76876)
- 业(71569)
- 企(59065)
- 企业(59065)
- 方法(47951)
- 数学(42088)
- 数学方法(41687)
- 中国(29363)
- 财(28360)
- 农(27596)
- 制(23047)
- 业经(22834)
- 学(22774)
- 贸(21318)
- 贸易(21308)
- 易(20797)
- 农业(18149)
- 地方(18028)
- 务(17267)
- 财务(17194)
- 财务管理(17163)
- 银(17077)
- 银行(17010)
- 环境(16873)
- 企业财务(16288)
- 行(16223)
- 融(16167)
- 金融(16164)
- 机构
- 大学(378288)
- 学院(373106)
- 济(154182)
- 经济(151174)
- 管理(145631)
- 研究(131238)
- 理学(126812)
- 理学院(125378)
- 管理学(123299)
- 管理学院(122643)
- 中国(97957)
- 科学(81578)
- 京(81027)
- 财(70461)
- 所(66536)
- 农(66326)
- 研究所(61101)
- 业大(59525)
- 中心(57950)
- 财经(56711)
- 农业(52462)
- 江(52317)
- 经(51819)
- 北京(51393)
- 经济学(47494)
- 院(47218)
- 范(47108)
- 师范(46538)
- 经济学院(42886)
- 财经大学(42471)
- 基金
- 项目(260452)
- 科学(204081)
- 基金(191274)
- 研究(184911)
- 家(169629)
- 国家(168307)
- 科学基金(142865)
- 社会(118510)
- 社会科(112423)
- 社会科学(112395)
- 基金项目(101439)
- 省(98760)
- 自然(94012)
- 自然科(91788)
- 自然科学(91760)
- 自然科学基金(90130)
- 划(84760)
- 教育(83878)
- 资助(78858)
- 编号(72625)
- 重点(58704)
- 成果(58669)
- 部(58252)
- 发(54615)
- 创(54013)
- 创新(50623)
- 科研(50278)
- 课题(50127)
- 国家社会(49775)
- 教育部(49650)
- 期刊
- 济(162894)
- 经济(162894)
- 研究(110666)
- 中国(69967)
- 学报(66216)
- 农(59846)
- 科学(58774)
- 财(52804)
- 管理(52542)
- 大学(49478)
- 学学(46926)
- 农业(41046)
- 教育(35985)
- 融(31970)
- 金融(31970)
- 技术(29144)
- 财经(27953)
- 经济研究(27383)
- 业经(25119)
- 经(23912)
- 业(21650)
- 问题(21442)
- 科技(18963)
- 版(18463)
- 贸(18054)
- 技术经济(17372)
- 理论(17326)
- 业大(17228)
- 图书(16953)
- 世界(16520)
共检索到540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尧成
本文分析了中国高储蓄率的动态表现,指出解释储蓄率不断上升的事实是理解中国"高储蓄率之谜"的关键。为了理解这个特征事实,我们建立一个扩展的缓冲存货模型,分析了存在信贷约束时,随机冲击导致人力财富比例变动从而引起储蓄率波动的动态影响机制,指出该机制中存在着"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为居民在面临随机冲击时通过增加储蓄会获得流动性溢价,而且流动性溢价与随机冲击的程度成正比,因此该效应会放大储蓄率的波动。运用该模型对中国储蓄率动态进行的数值模拟发现,该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的长期趋势,也能够较好地模拟其短期的周期性波动。
关键词:
高储蓄率 人力财富比例 金融加速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飞
"少子化"并没有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从而释放家庭消费,本文通过引入效用利他因子构建的扩展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理论解析,并运用2013、2015、2017年CHFS的家户面板跟踪数据对这种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有"挤入效应"。(2)"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的"挤入效应"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差异,在农村"少子化"的储蓄"挤入"弹性要高于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增加会加剧这种差距;"少子化"使得性别为男性的户主和处于工作年龄段的户主更倾向于储蓄,女性户主和退休后的户主则表现得不明显。(3)"少子化"对低收入家庭的储蓄率的"挤入效应"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4)通过动态数值模拟发现,面对少儿抚养比的正向冲击,低少儿抚养比的家庭边际储蓄递减能力高于高少儿抚养比家庭。本文认为"少子化"提高了教育、医疗支出的储蓄替代效应,高储蓄率的发生不能忽视"少子化"的贡献,应继续优化、调整生育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 张丹萍
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令国 马静燕
以中国1992—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生命周期等理论,采用VAR模型考察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企业储蓄率的影响最大,影响效应先负后正;对政府储蓄率的影响次之,影响效应先正后负;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最小,影响效应先负后正。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各类储蓄率的不利影响,应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养老保险保障,建立老年金融体系;发展银发产业,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陈卫东 梁婧
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也是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但是关于储蓄率的高低,市场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在厘清储蓄概念的基础上,从宏观储蓄率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储蓄变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利用索洛模型测算了最优储蓄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储蓄率变化对资本形成、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近些年随着经济、产业、人口等结构的转变,中国储蓄率开始不断降低,已接近最优储蓄率水平,2016年以来甚至还略低于最优储蓄率水平。参照国际经验,预计未来储蓄率还将低于最优储蓄率水平,未来需关注储蓄过快降低的风险。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博
众多研究表明收入分配格局会影响国民储蓄率,由于部门边际储蓄倾向的不同,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对于居民部门在总体分配格局中占比的上升会提高国民储蓄率,造成事实上的"国富民穷"。本文利用1978~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由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所引发的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收入分配格局受制于巨大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制度约束下,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能够很好的解释国民储蓄率的变化,而政府储蓄行为的变化对近期国民储蓄率上升具有重要的解释力。本文的估计结果对替代性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变量的选取、估计方法的选择及样本区间的选择都是稳健的,由市场化改革引致的宏观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姚东旻 许艺煊 张鹏远
目前,预防性储蓄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尚未可知。本文以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系统检验。理论上首先提出了"地震通过影响预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作用路径。然后分别基于中国微观家庭收入分配调查(CHIP)和宏观省际数据,在微观层面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系统GMM法,在宏观层面借助合成控制法和工具变量法,为该路径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支持。研究发现:首先,汶川地震后,在不同的收入状况下,四川家庭预期收入的方差增大,居民储蓄率相比震前显著提升;其次,家庭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与预期收入的方差负相关,并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间接地证明了地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依赖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明确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
预防性储蓄 收入不确定性 居民储蓄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汪伟 艾春荣
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不降反升,而且过去30多年区域储蓄率的变化与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差异,这些都与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提出的老年人口负担理论不符。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寿命与负担效应的三期世代交替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分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由寿命延长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既能解释中国储蓄率在时间上的上升趋势也能解释区域间的梯度差异,而老龄人口负担上升并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明显的负效应,也对储蓄率在时间和区域间的变化均没有解释力。运用实证模型的结果,本文还对2015~2050年中国区域储蓄率的走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微亮 姚余栋
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有多重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率一般是指国民储蓄率。与储蓄率相关的三个概念是国民储蓄率、家庭储蓄率以及储蓄存款与GDP之比。国民储蓄率是指国民生产总值中剔除国民消费后的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由家庭和团体储蓄(家庭和团体可支配收入减去最终消费)、企业储蓄(企业的公积、利润留存以及计提的拨备折旧等)、政府储蓄(政府收入与支出之差)三者构成。其中国民储蓄率和家庭储蓄率均在实物交易意义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统计口径,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基本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行健 刘鑫 杨碧云
基于65个国家1980-201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对城市化对于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对国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城市化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及通货膨胀间接影响国民储蓄率。
关键词:
城市化 国民储蓄率 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朝晖 何建武 蒋周文 王书伟
高的储蓄率,高的储蓄投资转化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高的储蓄率,低的储蓄投资转化率,则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在目前,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下,且改善时间较长的前提下,降低储蓄率,扩大需求是短期内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潜能的一个理性选择。
关键词:
高储蓄率 低转化率 非平衡增长 资本积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许永洪 王斐斐
本文从两个角度对真实储蓄率进行了改进:一是将政府经常性支出作为制度因素纳入真实储蓄核算,解决了真实储蓄率与新国民财富体系在统计口径上的不一致问题;二是将外贸因素纳入真实储蓄核算,从对外开放风险的角度克服真实储蓄率在资源经济价值核算上的缺陷。本文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制度因素纳入真实储蓄率的合理性和对外开放程度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对外贸风险的线性调整方式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玲
本文构建了一个居民储蓄行为函数,选取13个国家1991~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居民储蓄率的五大决定因素——收入和经济增长、利率与价格、外部储蓄、人口结构与资本市场发展,重点考察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作用。采用定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的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反映资产市场发展的3个指标中,股票价格和金融业产值比率都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股市规模比率有微弱正向影响。总体上看,资产市场发展对储蓄的综合作用仍是负向的,资产市场能够通过分流储蓄和财富效应两条作用渠道降低居民储蓄率。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吉恒 顾薪宜 杨灿
本文基于多元函数模型建立居民储蓄率与工资增长率、利率、通货膨胀率、人口增长率的关系,分析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度,找出中国银行储蓄利率变化对居民储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利率 居民储蓄 居民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