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47)
- 2023(13235)
- 2022(11609)
- 2021(11272)
- 2020(9470)
- 2019(22370)
- 2018(22149)
- 2017(43191)
- 2016(23134)
- 2015(26341)
- 2014(26348)
- 2013(26143)
- 2012(23809)
- 2011(21513)
- 2010(21430)
- 2009(19580)
- 2008(19083)
- 2007(16401)
- 2006(14286)
- 2005(12806)
- 学科
- 济(94841)
- 经济(94739)
- 管理(64625)
- 业(60636)
- 企(50655)
- 企业(50655)
- 方法(48027)
- 数学(42645)
- 数学方法(41955)
- 中国(25834)
- 财(23362)
- 农(23252)
- 贸(19573)
- 贸易(19562)
- 学(19380)
- 业经(19185)
- 易(19085)
- 制(17164)
- 地方(16271)
- 理论(15772)
- 银(15288)
- 银行(15251)
- 农业(15132)
- 和(14852)
- 行(14496)
- 融(14328)
- 金融(14326)
- 务(14289)
- 财务(14214)
- 财务管理(14186)
- 机构
- 大学(330367)
- 学院(326306)
- 济(135145)
- 经济(132446)
- 管理(131863)
- 理学(114890)
- 理学院(113661)
- 管理学(111554)
- 管理学院(110979)
- 研究(109932)
- 中国(85424)
- 京(70905)
- 科学(67003)
- 财(60451)
- 所(54709)
- 研究所(50132)
- 中心(49794)
- 财经(49057)
- 农(48811)
- 业大(47020)
- 北京(45688)
- 经(44864)
- 江(44380)
- 范(41997)
- 师范(41631)
- 经济学(41297)
- 院(39751)
- 农业(38097)
- 经济学院(37286)
- 财经大学(36843)
- 基金
- 项目(224854)
- 科学(177201)
- 基金(165099)
- 研究(164011)
- 家(143804)
- 国家(142701)
- 科学基金(122775)
- 社会(103594)
- 社会科(98327)
- 社会科学(98300)
- 基金项目(86763)
- 省(84429)
- 自然(80334)
- 自然科(78531)
- 自然科学(78516)
- 自然科学基金(77103)
- 教育(75684)
- 划(72292)
- 资助(70327)
- 编号(65969)
- 成果(53514)
- 部(50828)
- 重点(49868)
- 发(46864)
- 创(46316)
- 课题(45211)
- 教育部(43905)
- 创新(43274)
- 科研(43129)
- 国家社会(42893)
- 期刊
- 济(139769)
- 经济(139769)
- 研究(97305)
- 中国(59011)
- 学报(49602)
- 管理(47782)
- 科学(46857)
- 财(44303)
- 农(43186)
- 大学(38011)
- 学学(35641)
- 教育(35275)
- 农业(30558)
- 融(30364)
- 金融(30364)
- 技术(28428)
- 经济研究(23719)
- 财经(23606)
- 业经(21020)
- 经(20097)
- 问题(17990)
- 图书(16822)
- 业(16655)
- 理论(16266)
- 技术经济(16210)
- 统计(15791)
- 贸(15641)
- 科技(15180)
- 实践(14685)
- 践(14685)
共检索到471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申盛 陈言
现行的信用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其客观性、独立性和评级水平饱受市场质疑。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评级市场声誉机制还未形成,评级机构之间过度竞争,这些因素加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虚高、信用评级质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考察了2014年至2016年的公司债发债样本,构建量化指标对比投资者付费模式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实证表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分布过于集中,投资者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分布形态更为合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同一信用评级发债主体的实际信用状况差别很大,表明评级的区分
关键词:
信用评级 付费模式 声誉机制 违约风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申盛 陈言
现行的信用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其客观性、独立性和评级水平饱受市场质疑。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评级市场声誉机制还未形成,评级机构之间过度竞争,这些因素加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虚高、信用评级质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考察了2014年至2016年的公司债发债样本,构建量化指标对比投资者付费模式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实证表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分布过于集中,投资者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分布形态更为合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同一信用评级发债主体的实际信用状况差别很大,表明评级的区分能力不够;在信用评级为AA的情况下,两种付费模式下的差别最大。为此,我们对未来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信用评级 付费模式 声誉机制 违约风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琳 查道林
本文利用中债资信对债券发行主体进行主动评级的数据,考察了投资者付费模式的引入对我国债券市场上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付费模式评级具有标杆效应,相对于没有被中债资信评级覆盖的样本,被中债资信进行主动评级的样本其发行人付费评级与之前相比有显著降低,评级质量有所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人付费模式主要通过声誉约束机制发挥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肯定了投资者付费模式评级在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监管机构可在合适情况下推出双评级制度。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袁东
该文在讨论了债券市场价格波动性、流动性和收益率曲线的定义及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对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最后指出,我国债券流通市场的发展取决于政府债券流通市场的应有发展,并应正确处理不同国债交易组织方式间的关系。
关键词:
价格波动性 流动性 收益率曲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何平 金梦
信用评级能够为市场提供风险信息从而增强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因此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评级市场刚刚起步。本文利用2007至2009年间发行的企业债数据,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本土信用评级在债券市场上的影响力。我们建立"真实利息成本(TIC)"回归模型,以信用评级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债券的真实利息成本进行计量回归,分析信用评级在一级市场中对债券发行成本的影响。我们发现债券评级和主体评级分别对发行成本具有解释力,但债券评级对发行成本的影响力大于主体评级。
关键词:
信用评级 债券市场 发行成本 收益率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晓薇 安小雪
我国债券市场刚性兑付被打破后,不断出现高评级债券违约事件。为此,监管部门积极发展多种评级,以期提高债券评级质量。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研究了不同付费模式信用评级如何综合发挥校验作用。基于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发现,不同付费模式评级发挥校验作用的机制在于投资者的反应:当投资者付费和发行人付费两种模式评级差值增大,投资者不以单一评级结果进行债券定价,而是根据评级差值调整债券价格。基于2011—2020年企业债评级数据的经验证据显示,随着评级差值增大,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会降低后续评级,且评级差值对单一信用评级与债券信用利差之间的负向关系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提供的偏正面的私有信息会降低债券信用利差,而以中债资信为代表的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提供的私有信息则不会显著影响债券信用利差,均体现出单一评级模式在定价方面的弊端。因此,监管部门应继续鼓励发展投资者付费评级模式,并鼓励机构投资者发展内部评级,以充分发挥多种评级模式的交叉校验作用。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周岩 赵希男 黄诗童
基于信用评级行业的关键作用与改革争议,本文根据信用评级行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建立由信用评级机构、债券发行方、债券投资者组成的平台竞争模型,设定了发行方付费且单评级、投资者付费且单评级、发行方付费且双评级的三种信用评级制度,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竞争行为与社会福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目前主流的发行方付费且单评级制度下,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费用和利润水平均为最高,社会总福利水平则居中。在单评级制度下推广投资者付费模式,可以在信用评级机构受冲击最小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不失为当前我国信用评级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单评级制度下,信用评级机构可以通过增加差异化程度来提高评级费用和利润水平,但在双评级制度下则面临全新竞争决策的挑战。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东坡
基于中国债券市场2014-2022年间的违约数据,利用国际评级机构构建的基于违约数据的主流评价指标,从评级一致性和及时性双视角实证考察了评级机构顺周期评级行为对评级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评级机构的顺周期评级行为不仅导致评级结果的一致性下降,而且导致评级调整的及时性变差。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评级理念和评级技术,探索构建跨周期评级体系,提升信用评级质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荣喜 王先良 杜思楠 王永超
针对我国债券市场,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国债和企业债月度交易数据,利用SV模型和遗传算法求得国债和企业债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而得到企业债的信用价差。然后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提取影响我国企业债信用价差的显著宏观经济因素,并将其作为内生变量加入VAR模型当中,最后运用VAR模型对我国债券市场信用价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VAR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我国债券市场的信用价差,不同期限的信用价差的时间序列呈现不同的时间序列特征。
关键词:
信用价差 SV模型 VAR模型 预测
[期刊] 征信
[作者]
夏芳
信用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立足于良好的声誉,然而随着声誉资本的累积,评级机构的付费模式逐渐发生转变,导致利益冲突问题日益严重,进而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由于金融市场的制约条件使得声誉机制受损,而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又恶化了该问题,因而,信用评级业需调整付费模式并修正声誉机制,以利于整个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信用评级 声誉资本 付费模式 利益冲突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锴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其评级收费模式即发行人付费模式本身的内在缺陷,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和评级采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比较信用评级的付费模式,分析我国信用评级的现状及现行付费模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发行人付费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最可行的模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收费模式会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评级机构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关键词:
信用评级 付费模式 评级监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铁锋 王成军
本文通过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封闭式回购与开放式回购比较研究,得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决定回购利率因素及变量关系和这两种形式回购交易特点。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曹海珍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品种、债券发行和交易主体、交易规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本文对我国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付英俊
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是债券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文章基于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膨胀的特征事实,分析了信用评级膨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评级付费模式、构建适度市场竞争结构、优化监管模式、强化声誉约束、加大违规处罚等建议。
关键词:
债券信用评级 成因及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