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87)
2023(10879)
2022(9029)
2021(8390)
2020(6862)
2019(15364)
2018(15087)
2017(27861)
2016(14984)
2015(17181)
2014(17278)
2013(16970)
2012(16057)
2011(15001)
2010(15045)
2009(14258)
2008(13676)
2007(12144)
2006(11148)
2005(10401)
作者
(43753)
(36443)
(36428)
(34884)
(23434)
(17238)
(16397)
(14221)
(14065)
(12939)
(12733)
(12158)
(11901)
(11899)
(11702)
(11285)
(10850)
(10662)
(10512)
(9966)
(9629)
(8858)
(8754)
(8592)
(8195)
(8122)
(8012)
(7832)
(7382)
(7374)
学科
(82611)
经济(82520)
管理(41161)
(33907)
方法(26823)
(26677)
企业(26677)
中国(23761)
数学(23577)
数学方法(23417)
地方(19435)
(17671)
(15857)
(15769)
(15544)
业经(15390)
(14511)
贸易(14497)
(14073)
(13509)
银行(13488)
地方经济(13254)
(13128)
(12920)
金融(12913)
(12328)
农业(11390)
环境(11257)
(10189)
(10056)
机构
大学(223481)
学院(220850)
(107454)
经济(105539)
研究(85679)
管理(79127)
中国(68002)
理学(66460)
理学院(65687)
管理学(64840)
管理学院(64407)
(48802)
(47996)
科学(46801)
(42797)
中心(38596)
研究所(38516)
财经(38208)
经济学(35668)
(34810)
(34170)
(34026)
经济学院(31883)
北京(31066)
(30725)
(29300)
师范(29024)
财经大学(28286)
业大(27734)
(26524)
基金
项目(139856)
科学(111114)
研究(105468)
基金(103702)
(90355)
国家(89644)
科学基金(75941)
社会(71284)
社会科(67667)
社会科学(67656)
基金项目(52891)
(51088)
教育(47713)
自然(44732)
(43819)
自然科(43743)
自然科学(43726)
自然科学基金(42981)
资助(42724)
编号(40487)
成果(34697)
(32660)
重点(31821)
(31553)
国家社会(31412)
课题(29424)
中国(28974)
教育部(28592)
(28582)
(27133)
期刊
(127182)
经济(127182)
研究(76909)
中国(48485)
(36727)
学报(32775)
(31851)
管理(31814)
科学(30752)
(26299)
金融(26299)
大学(25469)
教育(24390)
学学(23748)
经济研究(22229)
农业(20993)
财经(20784)
技术(18838)
(18240)
业经(17273)
问题(16831)
(15666)
世界(14272)
国际(13978)
技术经济(12058)
(11247)
统计(10853)
经济问题(10458)
图书(9824)
(9699)
共检索到359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许文彬  陈炜  
本文考察了信用这一概念的内涵演变轨迹,并以之为参照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信用问题进行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了信用概念的原始含义即借贷信用,接着阐述其内涵如何随契约化交易和现代生产组织方式的出现和发展而发生扩充式蜕变,由借贷信用扩充为契约信用,再由有债信用形式拓展到更广泛的无债信用领域。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将着眼点放在对中国信用现状的考察上,根据前半部分的理论推演分析了目前我国信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关于信用体系重构的若干思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许文彬  
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转轨在一个更长期的视角上看是从采邑向市场的转轨,它要求建立以社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从而使经济体内生出跨采邑交易的需求;还要求经济体制实现足够的市场化,才能使上述需求获得真实的市场表达。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改革时期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前者开启了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后者为市场半径的扩大和市场规则的扩张提供了制度支持。在二者的合力下,我国经济最终突破了延续数千年的采邑经济反馈,迈向以契约化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之路。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剧锦文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化不外有两种模式,即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首先从发展轻纺工业起步,然后待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动推动重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另一个模式就是苏联模式,它同英美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首先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以建立工业的基础,再带动轻纺及其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最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新中国诞生以后,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模式的选择上,基本上采用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中国在当时为什么要采用苏联模式而不采用英美模式呢?本文企图从几个不同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亚光  
统一大市场既是当前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史和思想史领域由来已久的理论议题。市场从分割到统一,在商周至明清数千年的商品经济演化中产生和延续,在近代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有关“统一大市场”的学术史和思想史讨论,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两个高峰。历史经验表明,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核心是解决市场分割问题,关键是在国家治理能力和市场自发动力之间寻求平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海波  
本文从经济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史。包括:(1)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近代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史。就近代现代社会来说,本文将其归结为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二、三产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的依次转变以及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主体地位的依次转变。(2)分4个时期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指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显示工业化中后期的特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现代化的特点。依据近代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现状,提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走势是: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大力发展服务...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吕炜  
本文试图通过认知基础的完善和人类发展的经济史分析深化对转轨时期经济的研究。得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体制转轨与成长转型是转轨时期经济面临的双重约束,转轨的目的在于寻求适应现实成长阶段的制度安排,使双重约束转化为双重激励,实现经济发展;第二,转轨的制度安排比一般性制度变迁远为复杂和系统,路径选择与政策搭配都对经济绩效产生直接影响,选择—契合是寻求约束向激励转化的重要思想;第三,转轨时期的经济绩效由回顾性增长和前瞻性增长两种性质的收益构成。随着转轨过程中认知条件的趋同,转轨的走向会逐渐趋同;第四,转轨的实质是一次商业功能的重建,是补商业的课。中国样本超常增长的实质,是特殊条件下发生的一次商业革命的结...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洪隽  
在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的形势下,国民经济 实质上更多地体现为信用经济,市场经济也必然要发展到信用 经济阶段。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城市,其在上一世纪 的两次变迁,将对本世纪初中国正在推动的信用经济产生新的 启示。培育信用观念、完善信用制度、形成信用体系、加强信用 管理应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主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叶坦  
本文为笔者研究中国经济学术史系列实证考察的典型案例之一。研究从"重写学术史"的学术潮流入手,阐论经济学术史探索与"话语体系"创新的关联,分析进行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创新已经具备的五大关键性基础。进而,实证考察典型案例《中国经济学史纲》五个方面的学术特色与学理价值,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话语体系创新探索中引航导向的重要贡献。最后,将历史视镜拉得更远些,从两个视角追溯中国源远流长的"经世济民"之学,及其汇聚成为"话语体系"充足养分的史实。希冀依循中国经济学术史脉络,勾勒出一条探索和丰富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可能路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时磊  杨德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教育发展堪称"奇迹",这一"奇迹"相当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完成的。计划经济时期普通学校发展"奇迹"的成因是什么?本文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教育指导思想的"大众化"转向,其重要体现是教育体制分权。计划经济时期教育体制分权体现在:第一,坚持国家办学和厂矿企业、社队办学的"两条腿走路"方针;第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师"制度。教育体制分权降低了就学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奇迹"。使用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省级层面静态面板、动态面板数据分析均证实,测量教育体制分权的普通学校专任教师数是推动在校学生数量增长的核心因素,学校数量增长许多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指标噪音较大。最后,本文还利用研究结论反思了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贤成毅  周好文  
转轨经济中的银行家具有在行政部门和银行部门之间的流动、行际间的流动、内部升任、任命突然及层出不穷的违法违纪事件等特点。对银行家特点的深层考察表明,当前银行家机制有深刻的原因和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银行家商业化过程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演进过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向群  曹文炼  陈新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乔为国  盛逖  
对我国不断变大的居民收入差距,有人根据库兹涅茨提出的关于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倒U型”假说,认为无需政府干预。美国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后收入差距变小的趋势,是库兹涅茨假说提出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美国“大萧条”后一段时间经济史的考察,发现美国那段期间收入差距变小恰恰是政府干预的结果。据此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库兹涅茨假说作为一条经济规律来看待,为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应对我国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进行强力干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洪隽  
市场经济是法制、竞争和信用的有机结合体,一个有序的市场经济必然是在法制与信用结合基础之上的竞争体系。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态,市场经济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就是信用经济的形成过程。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按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总体要求,我国今后特别是“十五”期间,应把培育信用观念、完善信用制度、健全社会化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和实质性措施。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隋福民  
本文主要从历史角度梳理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对经济史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经济学早期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历史学研究视域从政治、外交转向到社会经济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学思想、观点和方法的吸收是促使经济史产生和发展的多种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