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96)
2023(14439)
2022(12080)
2021(11184)
2020(9361)
2019(21559)
2018(21450)
2017(40907)
2016(22481)
2015(25968)
2014(26158)
2013(25869)
2012(24254)
2011(22074)
2010(22185)
2009(20992)
2008(21255)
2007(19322)
2006(17099)
2005(15871)
作者
(67609)
(56873)
(56817)
(54071)
(36143)
(27113)
(25915)
(21946)
(21659)
(20373)
(19542)
(19151)
(18323)
(18297)
(18005)
(17690)
(17001)
(16813)
(16624)
(16463)
(14540)
(14075)
(13764)
(13004)
(12901)
(12875)
(12714)
(12618)
(11431)
(11409)
学科
(96732)
经济(96608)
管理(67054)
(62126)
(49994)
企业(49994)
方法(41148)
数学(35838)
数学方法(35494)
中国(29075)
(27660)
(27164)
(23251)
业经(21953)
(21302)
(19331)
贸易(19322)
(18843)
农业(17685)
地方(17072)
(16784)
银行(16736)
(16502)
财务(16457)
财务管理(16412)
(15996)
(15976)
(15859)
金融(15854)
企业财务(15604)
机构
大学(340990)
学院(335088)
(143081)
经济(140264)
管理(123880)
研究(122328)
理学(105478)
理学院(104165)
管理学(102407)
管理学院(101755)
中国(94017)
科学(73941)
(73823)
(68070)
(63487)
(58799)
研究所(57577)
中心(54850)
财经(53504)
(51393)
业大(49026)
(48575)
北京(46956)
农业(46255)
经济学(45624)
(44928)
师范(44491)
(43604)
经济学院(41158)
(40044)
基金
项目(218384)
科学(172035)
基金(160629)
研究(158578)
(141359)
国家(140279)
科学基金(118454)
社会(102198)
社会科(96787)
社会科学(96759)
基金项目(84287)
(81896)
自然(75196)
自然科(73449)
自然科学(73422)
教育(72312)
自然科学基金(72159)
(70734)
资助(65635)
编号(63594)
成果(54186)
重点(50234)
(49888)
(47195)
(44375)
课题(44009)
国家社会(43718)
(42748)
教育部(42513)
科研(41925)
期刊
(160240)
经济(160240)
研究(102427)
中国(69024)
学报(56072)
(54321)
(54213)
科学(50790)
管理(45098)
大学(41627)
学学(38846)
农业(36289)
教育(33698)
(32458)
金融(32458)
财经(27545)
技术(27212)
经济研究(26269)
业经(23837)
(23728)
问题(21735)
(20159)
(19265)
图书(18769)
世界(17466)
国际(17168)
(16886)
技术经济(16495)
理论(16292)
统计(15043)
共检索到513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瑜炜  秦辉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中国区域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省级单元的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系统整体上处于中低耦合阶段,东部省、直辖市(北京、天津)的耦合度、协调度相对较高,西北、西南省级单元则相对较低。根据各省级单元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谐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磨合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拮抗区及信息化、新型工业化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继而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与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变截距模型分别探讨协调度的内外部机制。结果显示:从内部机制看,区域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含量与人力资源要素对信息化程度高度依赖,但经营效率却受信息化程度影响相对较小;从外部机制看,居民生活水平与对外贸易对协调度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而工业规模的扩张对于二者的协调却产生负向效应,固定投资并未对协调度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燕  吴玉鸣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关系。应用耦合机制和时空协调性模型,对1996、2000和2004年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性。中国大部分省区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颉颃阶段,且东部大部分省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在空间对应上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②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差距在增大;③中国大部分省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类型为工业化发展超前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君  高厚宾  王育红  
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思想,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系统探究了四者之间的耦合互动机理和规律,建立了四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为我国同步推进"新四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严昕  郑建明  
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是我国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13个地级市整体耦合的空间表现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耦合度、耦合要素做深度分析。研究表明:江苏13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度从空间上分为磨合型、相对协调型以及较低水平协调型;从时间上看存在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各要素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涂文明  
坚持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现所必需持有的区域观,主体功能区理论的提出有利于在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平衡基础上推动工业化发展。主体功能区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现具有共生耦合关系,二者的终极目标是推动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方维慰  
文章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定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等定量方法,刻画出中国信息化空间格局的基本态势,即中国信息化的空间分异显著,呈现梯度结构,某些信息要素表现为强中心性;信息化具有明显的大城市"偏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信息化各要素的空间集聚程度不等:信息化差距高于经济差距,信息化的空间态势与既有的经济格局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也并非是它的简单投射,信息化实现的是地区资源优势的重组,中国信息化的空间格局需要全方位优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韩晶  
新型工业化是21世纪提升我国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作用机理;剖析了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出了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志刚  华淑名  
本文在阐释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两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新疆2000—2012年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超前于工业化且两者都不高,但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工业化弹性系数为0.9991,且两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2000—2005年的高耦合度是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协调性较低,2005—2012年两者耦合协调性过渡到中级协调状态,并逐年缓慢递增。在未来十几年内,新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仍将保持稳步提升的趋势,并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优质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米增渝  
中国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本文利用2006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调查数据,结合新型工业化的有关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信息化与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关系。本文认为,信息化对农村新型工业化有显著的正效应,信息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城乡互动、产业结构等因素联系紧密,信息化对资源环境协调、城乡互动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辽  王俊杰  
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基于两化融合新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DEABootstrap和协调发展模型的方法,对中国制造业2006—2015年两化融合水平进行多个角度的测度。研究发现,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不仅总体呈现了东部高,中西低的静态梯状分布特征,而且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的时空分异特征十分明显。此外,中西部地区间的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并不存在绝对收敛态势,但是不同区域最终会以不同的收敛速度趋于各自的稳态水平。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夏兴园  曾芒  
正确理解和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世界工厂建设的过程是一国工业化飞速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机。我国应该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世界工厂机遇,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焦勇  王韧  李成友  
本文通过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和融合绩效二维测度框架,具体考察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基础设施,并利用中国2003—2014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基础设施对两化融合的影响,结果发现,交通基础设施阻碍了融合程度的提升,对融合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ICT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融合程度和融合绩效的提升。结果背后折射出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快于信息化的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对工业化的弹性值大于对信息化的弹性值,而ICT基础设施对工业化的弹性值小于对信息化的弹性值,所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让原本就处于较高水平的工业化得以更快发展,导致信息化与工业化偏离均衡、和谐的耦合状态,ICT基础设施促进信息化更快发展,有利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唐晓灵  刘越铭  
基于我国2005~2017年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社会、生态城镇化;建筑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城镇化协调度较高,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出现一定偏离;建筑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与建筑工业化互动效应显著存在短期的因果关系,而生态城镇化对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则相对滞后。据此,从加强并利用二者互动效应、缩短滞后期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霞  熊英  郭兵  
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已经成为我们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引导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本文构建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动态耦合模型,建立多指标评价系统,更多引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质量"指标,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关系进行动态耦合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成都在过去的10年里,城市复合系统呈现趋于协调的发展态势;武汉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发展变动较大,工业化发展速率远远大于城镇化发展速率,且这种差距有增大的趋势;通过2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发现,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与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质量密切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