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28)
2023(11107)
2022(8964)
2021(8254)
2020(6819)
2019(15170)
2018(14773)
2017(27978)
2016(14745)
2015(16715)
2014(16152)
2013(16182)
2012(14987)
2011(13637)
2010(13176)
2009(12156)
2008(11860)
2007(10374)
2006(9153)
2005(8172)
作者
(44759)
(37555)
(37470)
(35264)
(23532)
(17853)
(16741)
(14824)
(14268)
(13106)
(13045)
(12353)
(11891)
(11850)
(11553)
(11441)
(11309)
(11080)
(10878)
(10602)
(9475)
(9254)
(9000)
(8463)
(8407)
(8395)
(8137)
(7994)
(7508)
(7453)
学科
(68956)
经济(68895)
(45296)
管理(44204)
(34047)
企业(34047)
方法(30338)
数学(27080)
数学方法(26945)
中国(22285)
(19569)
技术(16153)
(15935)
业经(15600)
(15530)
贸易(15525)
(15225)
农业(14063)
产业(13203)
(12443)
地方(11156)
(10912)
环境(10128)
(9327)
银行(9289)
技术管理(9281)
(9137)
财务(9118)
财务管理(9108)
(8918)
机构
大学(223110)
学院(221112)
(103857)
经济(102513)
管理(86944)
研究(80460)
理学(75850)
理学院(75063)
管理学(74120)
管理学院(73714)
中国(59797)
科学(48070)
(47207)
(41453)
(41092)
(40650)
研究所(37579)
中心(35728)
业大(35221)
财经(34717)
经济学(33907)
农业(32714)
(32059)
经济学院(30882)
北京(29834)
(29770)
(28176)
(26273)
财经大学(26070)
师范(25907)
基金
项目(155602)
科学(123696)
基金(117020)
研究(109163)
(105024)
国家(104248)
科学基金(88510)
社会(74774)
社会科(71268)
社会科学(71254)
基金项目(61824)
(57509)
自然(56216)
自然科(55018)
自然科学(54999)
自然科学基金(54136)
(49458)
教育(47701)
资助(46984)
编号(40584)
(35253)
重点(35138)
(34388)
(33534)
国家社会(33502)
成果(31644)
创新(31528)
教育部(30154)
科研(29670)
中国(29654)
期刊
(104275)
经济(104275)
研究(61321)
中国(43050)
学报(39293)
(36290)
科学(35684)
管理(30557)
(30231)
大学(28902)
学学(27515)
农业(25345)
经济研究(19309)
技术(18800)
财经(17882)
(15928)
金融(15928)
业经(15759)
(15672)
教育(15129)
(14912)
问题(14542)
(13628)
技术经济(13050)
世界(12623)
国际(12177)
科技(11989)
图书(11091)
(10247)
统计(10177)
共检索到318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蕙馨  李春梅  
以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理论探讨为基础,结合对技术进步内生及教育质量外生的综合分析,得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为技能偏向型,即: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增加两种技能类型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由于教育质量的影响,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量之比在长期内会达到动态的稳定均衡状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致的工资差距不会一直增大。最后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以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对象展开研究,重点考察教育质量的影响作用,这不仅补充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双重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更为中国技术进步与劳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仁船,杨军昌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世川  
笔者在CES生产函数下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力结构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框架,利用1987年~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之间是替代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大致偏向技能劳动力,其中,非金属制品业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最明显。同时,劳动力结构变化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和资本深化均扩大了行业工资差距。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润东  
技术进步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长期以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客观上受到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又与人们考察的时期长短相关。早期的研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不乏一些有见地的结论。当代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事实,为进一步研究其就业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对不同劳动力群体的需求模式与失业效应变化做了理论描述,形成了关于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判断,由此说明技术进步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滨  
文章利用能源行业1985-2016年的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能源工业技术进步率后,与该行业内的劳动力就业变化率构建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对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样本时期内,技术进步在当年并不会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而是从第二年开始对就业量产生影响,其影响具有时滞性、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在短期,挤出效应可能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陆敏辉  石家莉  陈宇淳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我国能源行业1985年到2016年间的技术进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时期内,技术进步在当年并不会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而是从第二年开始对就业量产生影响,具有时滞性、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第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具有挤出效应和促进效应。从短期来看,挤出效应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轶群  孔婷婷  
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转移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除非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否则短期内很难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增收有直接作用,还会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人力资本、农业财政投入及市场化对农民增收均有显著贡献,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影响为负。人力资本和市场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民增收。自然灾害减少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对东、西部地区影响不大。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三大区域较为一致。三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拉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尽管经由劳动力转移的间接作用缩小了该差距,但不足以改变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利  姜均武  
笔者利用我国1985年~2008年的数据,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G 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强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而且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注重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从模仿到创新,借此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鑫  
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讨论了城乡分离和城乡融合的条件下劳动力就业是如何受制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研究发现:在城乡分离的状态下,若不存在技术进步,则农业就业比重不会持续下降,而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当出现技术进步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将使经济进入一个高水平的动态过程;在城乡融合的状态下,若加速的资本积累未匹配正的就业增长率,则经济将被导入一个低水平的动态过程中。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军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国际贸易、FDI和技术进步变量的劳动力就业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3—2011年面板数据,既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也考察了以行业特点分组的子样本的劳动力就业受上述三项变量影响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国际贸易和国内技术进步会拉动我国就业,而FDI则会抑制我国就业。从基于行业特点分组的研究来看,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FDI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抑制随着FDI进入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小;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丽丽  赵勇  
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文章对FDI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渠道(劳动力就业、国内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FDI都通过促进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虽然FDI在短期内对国内投资存在着正向的"挤入"效应,但在长期内却"挤出"了国内投资。比较二者之间的产出弹性,发现FDI的产出弹性要小于国内投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梅  周申  郑妍妍  
本文利用中国城镇住户收入调查(CHIP)2002、2007和2013年数据,对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距进行测度、分解和影响因素分析,同时比较分析了不同时间维度上和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及其来源。本文研究发现,尽管2007—2013年我国性别工资差距有小幅度缩减,但是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性别工资差距增长迅速,其中特征变量不可解释部分的性别工资差距增长尤其明显而且占据整体性别工资差距的绝大部分,体现了性别歧视的严重性;对于特征变量可解释部分,传统人力资本因素如教育和工作经验的解释力度在减弱,而就业特征变量行业分割因素的解释力度在不断增强;从分位数分解结果上看,各年份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异大小主要由系数效应决定而非特征效应决定。据此,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促进工资公平分配机制的设计与建设进程,矫正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就业的工资歧视行为,创造男女两性就业"同工"和"同酬"并举的宏观大环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巍  徐邵军  
通过引入同时包含技术模仿与技术研发的技术进步函数,本文构建了包含要素流动的两地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路径转换、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特征与地区经济差距演化之间的关系。理论和实证模型揭示了地区间经济差距演化特征改变的原因在于地区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变,技术研发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单一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技术模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随着技术水平提升而逐渐衰弱。此外,地区间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变是解释人口红利窗口期关闭的关键所在。本文在解释"结构性要素追逐技术"现象的同时,对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构建区域经济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佟光霁  王卫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不但受制于产业技术进步,也会影响产业技术进步。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1978—2011年三次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长期显著相关关系,而第二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根据这一实证结论,提出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顺利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季雷  周博  
本文从"垄断—竞争"部门和"初级—次级"岗位两个维度,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结构效应在工资收入差距中的贡献。研究发现:结构效应对于工资收入差距的解释超过60%;垄断部门降低了受教育程度对工资的正向影响,竞争部门则仅放大了教育年限的正向作用;初级岗位工资提升更依赖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次级岗位则更对教育回报有缩减效应;教育年限的增加对于缩小岗位分割效应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对于垄断造成的分割效应则少有改善。因此,应破除行业垄断壁垒;改善垄断部门的工资激励方式,提高工资水平对受教育程度的敏感度;增加次级岗位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提高收入的激励;提高次级岗位职业教育的普及度,通过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缩减不同岗位带来的工资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