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77)
- 2023(18711)
- 2022(15463)
- 2021(14330)
- 2020(12327)
- 2019(28235)
- 2018(27568)
- 2017(52655)
- 2016(28163)
- 2015(31842)
- 2014(31673)
- 2013(31730)
- 2012(29387)
- 2011(26583)
- 2010(26721)
- 2009(25310)
- 2008(25338)
- 2007(22594)
- 2006(19908)
- 2005(18121)
- 学科
- 济(142213)
- 经济(142060)
- 业(100518)
- 管理(92443)
- 企(86932)
- 企业(86932)
- 方法(59853)
- 数学(50158)
- 数学方法(49631)
- 财(36488)
- 中国(36331)
- 农(36219)
- 业经(34702)
- 地方(27695)
- 制(25805)
- 农业(25115)
- 务(24891)
- 财务(24842)
- 财务管理(24796)
- 学(24260)
- 贸(23734)
- 贸易(23722)
- 企业财务(23492)
- 易(23004)
- 和(21710)
- 技术(21151)
- 银(20507)
- 理论(20487)
- 银行(20472)
- 融(19673)
- 机构
- 学院(421105)
- 大学(420062)
- 济(188275)
- 经济(184704)
- 管理(166625)
- 理学(142992)
- 研究(141913)
- 理学院(141437)
- 管理学(139220)
- 管理学院(138410)
- 中国(113153)
- 京(88525)
- 财(86206)
- 科学(83679)
- 所(71204)
- 财经(68847)
- 农(67673)
- 中心(64891)
- 研究所(64315)
- 江(62938)
- 经(62516)
- 经济学(58770)
- 业大(58466)
- 北京(55689)
- 农业(53168)
- 经济学院(52866)
- 范(51367)
- 财经大学(50937)
- 师范(50896)
- 院(50828)
- 基金
- 项目(274221)
- 科学(219048)
- 基金(204395)
- 研究(198094)
- 家(177006)
- 国家(175585)
- 科学基金(152871)
- 社会(130873)
- 社会科(124199)
- 社会科学(124167)
- 基金项目(107955)
- 省(104679)
- 自然(98634)
- 自然科(96462)
- 自然科学(96433)
- 自然科学基金(94772)
- 教育(89415)
- 划(88039)
- 资助(83944)
- 编号(77070)
- 部(61725)
- 成果(61305)
- 重点(61297)
- 发(59110)
- 创(58395)
- 国家社会(55309)
- 创新(54193)
- 教育部(53367)
- 课题(52739)
- 科研(52697)
- 期刊
- 济(211799)
- 经济(211799)
- 研究(127747)
- 中国(76313)
- 财(69428)
- 管理(64757)
- 农(61273)
- 学报(59405)
- 科学(59287)
- 大学(45951)
- 学学(43885)
- 融(41685)
- 金融(41685)
- 农业(41655)
- 技术(37492)
- 财经(35154)
- 经济研究(34090)
- 业经(32370)
- 教育(30731)
- 经(30310)
- 问题(28705)
- 业(24741)
- 技术经济(24498)
- 贸(22954)
- 统计(22725)
- 世界(21696)
- 策(20694)
- 现代(20511)
- 国际(20053)
- 商业(19229)
共检索到631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宋昌耀 李国平 李沅曦
保险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2006~2016年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采用两阶段嵌套泰尔指数和面板工具变量模型,探究中国保险业的空间分异与经济绩效。研究发现:①中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地区以及高等级城市和大型城市。②中国保险业空间分异主要来自于省域间差异,省域内差异增长迅速;人身保险业务空间差异水平高于财产保险业务。③城市层面,保险业发展显著促进经济绩效提升,财产保险业务的经济增长效应高于人身保险业务;低收入地区保险业的经济绩效更为显著。④保险业通过自我深化、风险转移、损失补偿和金融中介四种机制推动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作用大于间接机制,间接机制中金融中介机制的作用更为凸显。本文有助于丰富保险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研究,也为城市通过保险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梁流涛 赵庆良 陈聪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学波 吴江楠 王振波 何志浩 卢冰坤
医疗服务韧性体现了地区面对风险冲击时的医疗应对能力,研究城市医疗服务韧性水平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力能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理论参考。论文以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融合韧性理念,构建了城市医疗服务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11—2021年中国城市医疗服务韧性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力。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医疗服务韧性水平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沿海高、内陆低的格局,区域差异有减弱的趋势,个别城市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局部极化现象;(2)新冠疫情深刻影响了中国城市医疗服务韧性的格局,期间表现出了较强的抵抗韧性和调整适应能力;(3)根据动力要素组合差异划分出4种医疗服务韧性驱动模式,即医疗资源主导型、经费主导型、环境依赖型和科研依赖型;(4)医疗服务韧性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与医疗服务韧性呈负相关关系,市政环卫能力和互联网普及率对医疗服务韧性具有正向影响。论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医疗服务韧性的驱动力模式,能够为不同类型地区医疗服务建设及韧性提升提供现实借鉴。
关键词:
医疗服务 韧性 时空分异 驱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曲艺 龙花楼
以全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市辖区地均第三产业产值表征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据关联特点不同将其划分为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区、高值异质区和低值异质区,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内城市在产业发展和资源流动上协同状态的差异;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投资强度因素的影响为最大。研究指出,为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注重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在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上的协同作用,加强对经济落后区域的投入和扶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梁流涛 雍雅君 袁晨光
研究目的: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SBM模型、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优化提升空间较大;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其差异主要由省内差异引起;城市土地绿色利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晋蒙、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湘鄂以及两广地区)、低值集聚区(陕甘云川贵和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土地利用当中,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并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促进不同区域的城市协同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玉龙
以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平方以及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正空间自相关性。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东部地区倒"U"型曲线顶点处的城市规模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城市规模与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在现阶段,城市规模对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绿色经济效率 空间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小文 郑理 徐雷
基于中国大陆1997—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时间维度和空间视角对中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测度。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表明,保险业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东高西低"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从保险业发展水平的Dagum基尼系数分解来看,中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呈下降趋势,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异明显大于地区内的差异,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保险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成因。在Kernel密度估计方面,相较于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的区域内部差异明显较大,并且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较东部地区更为凸显。因此,基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具有地域分异规律,应充分重视省际空间动态关联,提出促进保险业全域提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竟虎
利用ESDA-GIS、空间变异函数、重心迁移与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2000和2011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格局、总体趋势、空间异质性和相关性进行研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地级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中部>南方>北方的趋势,具有较显著的全局正相关关系,存在空间集聚特征。11年间,城乡收入比的重心向东北迁移;收入差距显著减小的地区多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而黄河流域是收入差距显著扩大最集中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冷点区大幅扩张而热点区大幅收缩。地级城乡资本投入比,第二、第三产业集聚,城镇化率和空间滞后变量将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劳动力比则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洪涛 于明超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分析了初始专业化水平与城市间经济收敛的关系以及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初始专业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城市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因素,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也显著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对于各级政府来说,通过影响区域专业化模式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是一条可以实现却又充满风险的路径。
关键词:
专业化 经济收敛 经济增长 CART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施本植 许宁 刘明 邓铭
利用2004—2015年中国24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金融集聚能够提升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具体体现在增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节能减排三种渠道;当金融集聚水平跨越不同门槛时,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会发生变化,从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情况来看,金融集聚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形非线性关系,而在东部地区两者之间存在提升作用逐步递减的非线性关系。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文军 葛纯宝
将Hicks-Moorsteen TFP指数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度量指标,利用24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从总体和城市组两个层面分析2000—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对该指数进行四重分解,进一步探讨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指数的上升不足以抵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的下行,致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恶化之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组合效率指数的上行促成西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趋于改善,而东、中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因技术效率指数下降、叠加规模效率或组合效率指数减小,表现出低端化走向;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的明显上升,引致成渝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有显著改善,各分项指数均走低,导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的恶化快于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变化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趋同的主要推动因素;技术效率指数的空间正相关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相互依赖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旺 周跃云 邹毓
利用《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中我国GDP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大样本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并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层次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高值城市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城市或综合型城市为主,低值城市则以中、西部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化工业城市为主;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低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大、高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小、中值城市的空间差异居中;城市低碳发展的区域
关键词:
低碳城市 低碳发展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广忠 白晓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在控制以上变量的条件下侧重考察了城市区位差异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土地效益平均高于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未发挥积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鸣 宋洪远
使用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中国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量,使用ML指数、空间Morans’I指数和三种收敛性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和空间聚集与收敛等问题。研究发现:第一,1999—2010年间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ML值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存在区域间绩效发展状况不均衡的问题,例如东部绩效最高而中部最低。第二,在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中,起到最主要贡献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效率变化的贡献度非常小,意味着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碳排放绩效值。第三,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ML指数值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即空间聚集效应),而2000年以后这种空间自相关关系程度越来越弱。第四,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存在"俱乐部收敛"效应,表明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存在收敛性和趋同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艳兴 潘竟虎 陈蜒 张建辉
采用ESDA、GWR、重心转移、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构建的"四化"协调发展模型,对2001、2006和2011年全国343个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总体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显著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10年间四化协调发展指数的重心均落在河南省境内,重心迁移方向是先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化协调发展类型数目最多的为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的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的沿海地带;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城乡人均收入比>城乡人均消费比,只有人均GDP是四化协调发展的正相关因素,城乡收入比整体上表现为负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