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37)
- 2023(7587)
- 2022(6166)
- 2021(5807)
- 2020(4419)
- 2019(10167)
- 2018(9802)
- 2017(18467)
- 2016(9913)
- 2015(10912)
- 2014(10730)
- 2013(10917)
- 2012(10333)
- 2011(9691)
- 2010(9310)
- 2009(8080)
- 2008(7862)
- 2007(6627)
- 2006(5684)
- 2005(5320)
- 学科
- 济(44753)
- 经济(44713)
- 管理(27042)
- 业(22491)
- 方法(19805)
- 数学(18264)
- 数学方法(18157)
- 企(16558)
- 企业(16558)
- 中国(14911)
- 环境(12730)
- 学(11218)
- 贸(11099)
- 贸易(11094)
- 易(10951)
- 农(10496)
- 财(9573)
- 制(8156)
- 银(7774)
- 银行(7765)
- 融(7628)
- 金融(7628)
- 划(7621)
- 行(7575)
- 业经(7424)
- 资源(7281)
- 农业(6849)
- 和(6758)
- 发(6587)
- 关系(6419)
- 机构
- 大学(147135)
- 学院(143510)
- 济(69442)
- 经济(68499)
- 研究(58841)
- 管理(51373)
- 中国(45408)
- 理学(44481)
- 理学院(43842)
- 管理学(43254)
- 管理学院(42978)
- 科学(35075)
- 京(31757)
- 所(30013)
- 财(29324)
- 研究所(27815)
- 农(26120)
- 中心(25241)
- 财经(24268)
- 经济学(23713)
- 经(22564)
- 业大(21474)
- 经济学院(21408)
- 院(21308)
- 农业(20757)
- 北京(20424)
- 科学院(19011)
- 财经大学(18518)
- 范(18384)
- 江(18353)
- 基金
- 项目(101616)
- 科学(81653)
- 基金(79273)
- 家(71800)
- 国家(71386)
- 研究(70149)
- 科学基金(60115)
- 社会(48534)
- 社会科(46388)
- 社会科学(46377)
- 基金项目(41349)
- 自然(38940)
- 自然科(38024)
- 自然科学(38012)
- 自然科学基金(37397)
- 省(34843)
- 资助(32202)
- 划(31661)
- 教育(30799)
- 部(24495)
- 重点(23799)
- 编号(23700)
- 中国(22755)
- 国家社会(22492)
- 发(22301)
- 教育部(20808)
- 创(20679)
- 科研(20116)
- 创新(19722)
- 性(19243)
共检索到210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薛彩霞 李园园 胡超 姚顺波
研究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的时空格局对其推广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保护性耕作固碳排碳机理和构建其测度方法的基础上,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为单元,对2000—2019年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对其潜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每年保护性耕作的碳汇基本都是碳排的2倍,土壤固碳占保护性耕作碳汇的2/3以上,生物固碳占比小于1/3。(2)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在时间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华北、西北和东南地区增幅较大;在空间上表现为扩张—集聚—扩张态势,其重心由北向南移动。(3)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2019年呈现华北、西北和东南地区“三足鼎立”之格局,河南、山东、内蒙古、新疆、安徽、湖北和江西7省区属于高碳汇区,河北、吉林、陕西和山西属于低碳汇区,其他省份属于碳中和区。(4)2020—2030年中国保护性耕作的净碳汇潜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30年的峰值将处于5794.38万~7962.93万t C之间。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碳汇 碳排 时空格局 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瑞芝 李少昆 李小君 金亚征 王克如 初震东 高世菊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坚雄 陈源泉 刘武仁 郑洪兵 隋鹏 李媛媛 史学朋 聂胜委 高旺盛
【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农田的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方法】以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和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为例,分别计算土壤固碳量、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农业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系统计算其温室气体净排放。【结果】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其中,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固碳潜力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 955.07 kg C.hm-2.a-1,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固碳能力最小,仅提高了1 492.26 kg C.hm-2....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温室气体 净排放 吉林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瑞芝 李少昆 金亚征 李小君 汤秋香 王克如 高世菊
【目的】明确中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少耕研究集中在东北地区,免耕研究集中在长江下游及东南地区,秸秆处理和综合型措施的研究以西北地区最多。中国保护性耕作的产量研究结果多为增产,但也有10.92%的减产数据见诸于各地的报道,其中黄淮海、华北平原、西北内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区的减产概率比较高;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减产概率较高;小麦减产概率最高,玉米减产概率最小。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反应不同:小麦在黄淮海、华北平原及西北地区的减...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中国 产量 分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高琪 张忠潮
保护性耕作是可持续发展的耕作方式,但在中国推广缓慢,除了技术、观念、农机具等方面的因素外,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缺失是阻碍推广的重要原因。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效益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农户作为成本负担主体并未因其耕作行为产生的额外效益获得补偿,因而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成为中国保护性耕作推广困难的瓶颈。本文在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贴制度的基础上,梳理中国构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提出补贴与补偿耦合机制、合约补偿机制、碳汇补偿机制等具体手段。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张执欣
根据河北省不同地区影响持续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防治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提高水热资源利用率为主要目的的农田保护性耕作几大技术体系。河北省北部一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应以防治土壤沙化退化为主;丘陵、坡地应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河北中南部平原两熟制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水热资源的利用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宽 郭沛 裴璇
文章基于MODIS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生态碳汇,采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多维度分析中国生态碳汇的时空格局,并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探究生态碳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态碳汇水平逐步提升。总体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存在收敛态势;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异在区域间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区域间净差异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其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生态碳汇所属层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相邻年份内难以实现跨级转移。生态碳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同时,存在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种空间集聚类型。纵向财政失衡是当前制约生态碳汇提升的重要因素,不仅抑制本地生态碳汇,同时对周边地区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洪文 高焕文
在2年初步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寿阳县年雨量、气温与蒸散量的分析,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及其相关子模型。用此模型能预测特定地区作物各生长阶段的土壤含水量、任意年的降水量、任一天的平均气温和年蒸散量与径流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种耕作处理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预测模型 保护性耕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水江 王耀发
针对旱地保护性耕作中播种与施肥不当导致的烧苗、缺苗问题,以旱地冬小麦为例,对保护性耕作的种肥分施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出苗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苗情指数,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苗情指数与种肥间距和化肥施用量间的数学关系式,得出了旱地冬小麦在一定种肥间距下的化肥施用极限和在一定施肥量下的合理种肥间距,为种肥间距的合理调整及合理施肥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种肥分施 种肥间距 苗情指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肖建英 谭术魁 程明华
研究目的:对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农户响应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政策含义。研究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AHP分析法。研究结果:(1)性别、年龄、教育水平、风险偏好、经济作物、农业收入比例、信息渠道、农业劳力、地块数量、耕地权属感知对保护性耕作方式农户响应意愿的影响显著,其余因素的影响不显著;(2)保护性耕作方式自身特性对农户响应意愿的影响程度排序为:风险性>可察觉性>成本投入>兼容性>时间投入>复杂性>可试验性。研究结论:对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农户响应意愿进行促进和改善需要同时考虑主客体特征及环境因素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邸颖
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护性耕作逐步推广应用到70多个国家,据FAO统计,目前,全世界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近1.7亿公顷,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1%。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情况的概述,提出对我们相关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
农业 保护性耕作 概况 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晓明 赵旭强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但在我国,其应用和推广工作进展相对缓慢。本文基于山西省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纯收入、保护性耕作试点区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变量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正向影响,而年均劳动时间变量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负向影响。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技术 补贴 农户行为 山西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兵 李问盈 邓健 廖植樨
对 4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研究 ,着重探讨了免耕法和免耕 +深松耕作法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 ,对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免耕碎秆覆盖 +深松、免耕碎杆覆盖+深松 +耙和免耕耙 3种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比传统处理增加 9 ,11和 14 ;对采用纯粹免耕法的小麦地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 ,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改善 ,小麦增产 12 ;对免耕 +深松耕作法增加播前耙地作业后 ,小麦地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产量略有增加
关键词:
旱作农业 保护性耕作 免耕 表土作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光乔 张宗毅
本文基于山西、河北、天津、北京四个省份调研样本的基础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的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两项技术农户采纳情况分别构建logit模型,定量分析农户采纳这两项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两项技术的采纳倾向都受到政府的强制或补贴措施、粮食商品化程度、户主身体健康状况三个因素的正向影响。此外,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还受到秸秆是否有经济用途、农户劳均土地块数两个因素的负向影响;免耕播种技术的采纳还受到家庭人均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农户对免耕播种技术的评价三个因素的正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