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74)
- 2023(12906)
- 2022(10721)
- 2021(9885)
- 2020(8066)
- 2019(18134)
- 2018(17581)
- 2017(33074)
- 2016(17121)
- 2015(19054)
- 2014(18363)
- 2013(18245)
- 2012(17402)
- 2011(16013)
- 2010(16320)
- 2009(15416)
- 2008(14432)
- 2007(12919)
- 2006(11759)
- 2005(11077)
- 学科
- 济(78156)
- 经济(78092)
- 业(51716)
- 管理(48915)
- 企(41400)
- 企业(41400)
- 中国(32979)
- 融(27637)
- 金融(27637)
- 银(25939)
- 银行(25926)
- 方法(25570)
- 行(25242)
- 地方(22586)
- 数学(22269)
- 数学方法(22154)
- 农(21498)
- 技术(18971)
- 业经(18801)
- 财(17650)
- 制(17514)
- 贸(17100)
- 贸易(17078)
- 易(16649)
- 农业(14990)
- 技术管理(13329)
- 发(12970)
- 环境(11692)
- 地方经济(11656)
- 中国金融(11502)
- 机构
- 学院(238727)
- 大学(237096)
- 济(113421)
- 经济(111422)
- 管理(89929)
- 研究(89339)
- 中国(78520)
- 理学(75579)
- 理学院(74741)
- 管理学(73927)
- 管理学院(73457)
- 财(51380)
- 京(51215)
- 科学(47916)
- 所(43852)
- 中心(42278)
- 财经(39906)
- 研究所(39314)
- 经济学(36681)
- 江(36522)
- 经(36426)
- 农(35852)
- 北京(33630)
- 经济学院(32979)
- 院(31898)
- 范(31072)
- 师范(30812)
- 州(30081)
- 财经大学(29763)
- 业大(28679)
- 基金
- 项目(152039)
- 科学(122436)
- 研究(117605)
- 基金(111328)
- 家(95494)
- 国家(94664)
- 科学基金(81972)
- 社会(78839)
- 社会科(75126)
- 社会科学(75113)
- 省(58835)
- 基金项目(57769)
- 教育(52538)
- 划(48987)
- 自然(47919)
- 自然科(46926)
- 自然科学(46918)
- 自然科学基金(46151)
- 编号(45718)
- 资助(44598)
- 发(39307)
- 创(38132)
- 成果(37556)
- 创新(34797)
- 部(34681)
- 重点(34567)
- 国家社会(33897)
- 课题(33193)
- 发展(32988)
- 展(32456)
- 期刊
- 济(130557)
- 经济(130557)
- 研究(83863)
- 中国(57941)
- 融(45559)
- 金融(45559)
- 管理(37654)
- 财(37486)
- 农(34947)
- 科学(31582)
- 学报(29269)
- 教育(28293)
- 大学(23661)
- 农业(22851)
- 经济研究(22337)
- 学学(22002)
- 技术(21037)
- 业经(20803)
- 财经(20518)
- 经(17882)
- 问题(16585)
- 贸(15339)
- 国际(14718)
- 世界(14363)
- 技术经济(13231)
- 业(13172)
- 科技(12540)
- 坛(11822)
- 论坛(11822)
- 现代(11032)
共检索到394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朱海就 林小文
2011年温州信贷危机的爆发,把温州民间金融真实的一面暴露在人们面前,人们发现原来温州民间金融竟然是如此的虚弱,不堪一击。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本文试图从金融制度的角度进行探讨。文章首先说明温州金融发展迟缓的现状,然后指出金融制度正常演进的条件,最后结合温州金融发展的历史,说明正是政府的过度管制,制约了民间金融制度的发育,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窦炜 郝晓敏 方俊
我国信贷规模的增长没有带来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强度和效率的明显变化,其中,由于信贷配给问题的影响,在信贷结构上对企业创新研发的支持不足,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也未在缓解信贷配给问题、影响信贷资金合理配置、提高企业创新研发投资效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上述推断,本文以我国2014-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信贷配给对企业创新活动投入(资本和劳动)和产出效率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下的差异。结果显示:整体而言,企业信贷配给规模的增加、期限结构的延长,以及信贷成本的下降确实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经营活动要素投入规模的上升和产出效率的提高,其中,相比于对资本要素投入的影响,其对劳动要素投入的影响更加敏感和显著;企业创新产出效率对信贷资源配置成本的变化,要比信贷配置的规模和期限更加敏感。进一步分析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确实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效率产生了影响。以上研究的重要启示在于,金融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要同时关注信贷规模、期限和成本等对企业创新活动不同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使信贷支持更加精准、有效;而上述目标的有效实现,还需要有针对性政策影响下的机制引导。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董福长
江西省住宅市场启动迟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董福长自从去年提出要启动住宅市场,把城镇住宅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至今,已历时一年余。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江西省住宅市场与全国一样,启动迟缓,距离目标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一、住宅市场启动迟缓的表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大玉
我国住宅金融的现状与发展○黄大玉一、我国住宅金融的现状我国的住宅金融业是伴随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鉴于住宅金融在支持住房制度改革、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业的繁荣和国民经济腾飞的巨大作用,我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19...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青松 雷琼嫦 何花
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迟缓。阻碍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配套的法规及产业政策;消费者对含"建筑垃圾"概念的再生产品心存疑虑;产业链关键节点存在诸多阻梗;再生建筑产品效益较低。为推动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建议从九个方面进行创新:对利用"可再生建筑材料"为原料生产的产品,更名为"绿色建材"或者"低碳建材",以消除因"可再生建筑材料"和"有害垃圾"混同而对消费者产生的误解;对旧建筑物的拆解实行强制分类拆解制度,分类消纳"建筑垃圾";实施建筑垃圾拆解、分类、收运、加工一体化作业流程;制定以"可再生建筑材料"为原料的产品标准和在建项目的定量排放标准;打通"绿色建材"的销售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循环利用 产业政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富良
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的制度因素●陈富良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发展阶段,市场对新增就业人员中的一部分已开始发挥配置作用。但目前,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发育链条中仍处于瓶颈状态,其发展是缓慢的,要使我国劳动力市场达到统一、开放、竞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睿 蒲勇健 明悦
运用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基于农户的"理性人"假设,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互惠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其发展的关键在外部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影响而并非农户本身。
关键词:
互惠性 小额信贷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道学 吕从坤
经济欠发达地区乡办企业发展为何迟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已成为地方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与乡镇企业比,乡办企业发展却迟缓得多。据笔者调查,大致有下列5种原因:(一)企业规模大小市场上难搏大风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姜振水
从目前国际流行观点定义,微型信贷也称小额信贷,是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持续、小规模的制度化和组织化的金融服务。它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经营能力、还贷能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设计的一种独特金融服务,既有扶贫目的,同时又按照金融业务的客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米运生 石晓敏 廖祥乐
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环境层面的变革,农地确权帮助更多农户进入金融市场、促进农村金融宽度意义上的"量"变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但是,它是否可以提高农户贷款数量,缓解信贷配给并促进农村金融深度意义上的"质"变?这是一个重要但鲜有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供给、需求、交易成本、价格、风险配给等角度,分析了农地确权缓解信贷配给、促进农村金融深度发展的理论机理,并通过有序多分类变量回归及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户金融参与深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降低信息成本而缓解价格配给,因弱化农户的损失规避心理而缓解风险配给;同时,数量配给和交易成本配给的释缓作用尚未充分显示。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汪利娜
金融危机使"两房"和证券化倍受诟病。本文试图从历史、政治、经济、内生机制和外部市场环境等多个视角系统梳理美国住宅金融体制演变及"两房"和证券化的作用。通过梳理历史,客观评析了"两房"的创立对促进美国传统住宅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变的积极作用,分析了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金融市场环境和"两房"自身资产结构变化及诱发的危机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因素,并着重剖析了后危机时代"两房"成为政府救市的工具运作机理和未来美国住宅金融市场改革的要点。最后提出我国保障房融资机制匮乏,应建立政策性住宅金融体系。
关键词:
“两房” 住宅金融 证券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