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75)
- 2023(19588)
- 2022(16547)
- 2021(15413)
- 2020(13061)
- 2019(29803)
- 2018(29206)
- 2017(55568)
- 2016(30545)
- 2015(34273)
- 2014(33870)
- 2013(33808)
- 2012(31039)
- 2011(28215)
- 2010(27991)
- 2009(26353)
- 2008(26372)
- 2007(23341)
- 2006(20784)
- 2005(18743)
- 学科
- 济(124766)
- 经济(124584)
- 业(104873)
- 管理(99213)
- 企(91342)
- 企业(91342)
- 方法(55630)
- 数学(45362)
- 数学方法(44884)
- 财(38461)
- 农(38235)
- 业经(34972)
- 中国(33524)
- 制(27931)
- 学(26450)
- 农业(26291)
- 务(25752)
- 财务(25680)
- 财务管理(25642)
- 企业财务(24342)
- 贸(24176)
- 贸易(24163)
- 易(23532)
- 技术(22111)
- 和(21826)
- 理论(21651)
- 地方(21350)
- 体(20168)
- 划(19959)
- 银(19750)
- 机构
- 大学(447922)
- 学院(446069)
- 济(181275)
- 经济(177717)
- 管理(173085)
- 研究(154144)
- 理学(149360)
- 理学院(147653)
- 管理学(145219)
- 管理学院(144414)
- 中国(116953)
- 科学(96728)
- 京(96363)
- 财(85016)
- 农(83709)
- 所(79350)
- 研究所(72393)
- 业大(70955)
- 中心(67991)
- 财经(67732)
- 农业(66256)
- 江(66164)
- 经(61720)
- 北京(60745)
- 范(56231)
- 师范(55574)
- 院(55103)
- 经济学(54997)
- 州(52345)
- 财经大学(50232)
- 基金
- 项目(300671)
- 科学(235949)
- 基金(219586)
- 研究(214774)
- 家(194410)
- 国家(192777)
- 科学基金(163872)
- 社会(136570)
- 社会科(129405)
- 社会科学(129371)
- 省(116105)
- 基金项目(116087)
- 自然(107853)
- 自然科(105344)
- 自然科学(105308)
- 自然科学基金(103481)
- 划(98580)
- 教育(97466)
- 资助(90171)
- 编号(85007)
- 成果(69476)
- 重点(68014)
- 部(66602)
- 创(63857)
- 发(63726)
- 创新(59278)
- 课题(58907)
- 科研(57710)
- 国家社会(56822)
- 教育部(56492)
- 期刊
- 济(201687)
- 经济(201687)
- 研究(131870)
- 中国(85601)
- 学报(78092)
- 农(77335)
- 科学(70197)
- 财(67245)
- 管理(66292)
- 大学(58378)
- 学学(55369)
- 农业(52946)
- 教育(43814)
- 融(38840)
- 金融(38840)
- 技术(36295)
- 财经(34102)
- 业经(33273)
- 经济研究(32171)
- 业(29704)
- 经(29282)
- 问题(26465)
- 版(22768)
- 技术经济(22448)
- 科技(22007)
- 贸(21576)
- 世界(20498)
- 现代(20482)
- 业大(20285)
- 图书(19976)
共检索到6608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光明
中国先进制造业当前正开始迅速发展,但同时必须重视研究国内低端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将低端制造业区分为"要素投入劳动密集外向型制造业"、"有劳动密集环节的低增值率外向型制造业"两大类,并梳理展示了2006-2019年中国两类六种低端制造业的国内发展与区位转移情况,发现第一类低端制造业已基本完成由东部至中西部的国内转移过程,而第二类低端制造业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与承接之中,中西部省份发展相对于东部省市更快。同期31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地劳动力越便宜、城镇与女性人口比重越高、能源成本越低,越容易促进当地低端制造业发展。分类检验则发现不同类型低端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别。中国应在适度对外投资低端制造业的同时,通过国内转移优化配置与布局两类低端制造业,保持一定程度低端制成品的生产能力与制造业部门的完整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宗平 朱勤丰
运用E-G指数测度2006—2015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制造业占比与排名变化,藉此观察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转移态势。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的劳动、资本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均向外围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一直集聚在珠三角地区。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影响广东省制造业转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内部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因素和政府干预的作用均较微弱。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明 王霞
研究目标:测度和分析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首先根据产业份额的绝对变动,对制造业空间转移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初步探析;其次借助制造业区位熵的相对变动,测度分行业空间转移的特征;最后综合考虑生产要素、区位要素和全球化因素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各因素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向中部地区的转移最为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从东部向东北、中部地区转移,同时还存在区域内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主要集中在区域内,区域间的转移并不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交通条件是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推动力,而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劳动力要素和市场规模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因素;资本要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因素均能带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转移。研究创新:在考虑行业异质性、空间依赖性的条件下,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转移问题展开立体式研究。研究价值:从宏观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位当前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空间转移 影响因素 区位熵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焦爱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但也存在着区域间的失衡,而产业转移是平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以2000-2011年为年限,以我国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相应模型,探究了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态势及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更好地推进我国制造业转移的路径。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转移 比较优势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祝树金 张鹏辉
本文结合投入产出表,在考虑到加工贸易后,构建并测算了1992-201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品的复合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及国内技术含量的贡献指数;利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复合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复合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总体上呈现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而国内技术含量贡献指数总体上趋于下降。②对于复合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而言,其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即国内技术贡献度普遍较低。③FDI对于复合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进口贸易则显著为负;资本在长期内具有积极作用,人力资本和研发有助于促进行业FDI的技术外溢。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健旋
本文从智能技术、智能应用和智能效益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各省级单位2001—201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以熵权法作为衡量方法,评价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和省际制造业智能化差异;从内源和外源等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呈现出逐年递升态势,智能应用水平超越智能技术和智能效益水平,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特色,也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持续提升的动力;(2)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无论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还是其分指标指数,东部地区均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3)从总体来看,技术研发、成本压力和人力资本是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制造业 智能化 评价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文智
以制造业的宏观生产环境发生变化为背景,文章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制造业企业生存状况决定了国内集群式转移的趋势正在形成。转移的约束条件是复杂的,对这些条件进行归纳与分类,发现具有主观性质的人为因素在集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被忽视或曲解。制造业的集群式转移即资本等中性因素对投资地点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经济区域的约束力条件之间的对比。
关键词:
制造业转移 约束条件 集群政策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寇明龙 孙慧 门柯平
本文基于202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TiVA数据库,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及全球价值链分解法,测算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制造业GVC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产业输入和输出均与制造业GVC地位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弱化了国际产业输入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关系,后向参与度强化了国际产业输入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关系,而全球价值链前向、后向参与度对国际产业输出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中间产品比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曲线更平缓;国际产业输入和输出协同会促使其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倒U型曲线较基准回归结果更陡峭。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聂飞 刘海云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深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及其效应,有助于理解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产业结构升级或区际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利用系统GMM方法分析2003-2012年中国城市各类动机OFDI的国内区域制造业转移效应。研究显示,东部城市OFDI对中西部城市制造业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效率搜寻型OFDI的影响,东北部城市、北部沿海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城市的"扩张型"制造业转移较为明显,而受技术和市场搜寻型OFDI的综合影响,北部沿海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城市的"衰退型"制造业转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静 田昭 贺立龙
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动因是产业空间调整带来的经济盈余.其起点源于转入和转出方的资源禀赋差异,基本要件在于贸易市场化所创造的市场有效需求,栽体为跨国公司,激励保障要素则体现为综合政策。制造业国际转移是多元因素的综合影响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又增加了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复杂性,也促使了制造业国际转移形式多样化。对此,本文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理论追溯,总结出制造业国际转移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并以美国对华投资的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分析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动力因素变迁。研究认为,当前制造业国际转移得益于跨国公司的
关键词:
制造业 国际转移 动力因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静 田昭 贺立龙
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动因是产业空间调整带来的经济盈余.其起点源于转入和转出方的资源禀赋差异,基本要件在于贸易市场化所创造的市场有效需求,栽体为跨国公司,激励保障要素则体现为综合政策。制造业国际转移是多元因素的综合影响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又增加了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复杂性,也促使了制造业国际转移形式多样化。对此,本文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理论追溯,总结出制造业国际转移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并以美国对华投资的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分析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动力因素变迁。研究认为,当前制造业国际转移得益于跨国公司的成熟和发展,传统的资源禀赋因素影响在下降而市场需求成为核心影响因素,另外政府政策也成为促使制造业转移的显性影响要素。
关键词:
制造业 国际转移 动力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行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将其分为高效率行业、中效率行业和低效率行业,然后实证分析环境规制、禀赋结构、产权结构、外商投资和企业规模对3类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以上影响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禀赋结构对3类行业均有负的影响,企业规模均有正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改善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影响因素 碳排放效率 行业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贾瑞媛 曾良恩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EBM模型与Tobit模型,测算分析2012年-2017年间各省份文化制造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发现研究期间文化制造业效率整体偏低,区域差异较为显著,东高西低,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研究期间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文化制造业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Tobit计量回归模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文化制造业效率存在积极影响,而城镇化水平对文化制造业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树龙 李启航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1年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处于短暂上升阶段,之后处在相对稳定状态,2004年以后集中度在波动中明显下降,但2004年以后短暂下降并不能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中度的整体上升态势。进一步研究发现,规模经济对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本密集度、广告销售比率显著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市场规模扩大降低了市场集中度,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U型关系。
关键词:
制造业 市场集中度 动态变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洪焦 孙林岩 吴安波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制度因素,本文建立了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EG系数精确计算了1988—2005年中国18个制造行业的聚集度,考察了近20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最后运用中国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各个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发现,1988—2005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产业聚集现象已经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产业聚集度与交通运输条件、平均企业规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经济开放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平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下降,都将有利于产业聚集。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变动趋势 影响因素 制造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