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81)
- 2023(13902)
- 2022(11466)
- 2021(10561)
- 2020(8259)
- 2019(18743)
- 2018(18364)
- 2017(33305)
- 2016(17665)
- 2015(20148)
- 2014(19650)
- 2013(19533)
- 2012(18794)
- 2011(17583)
- 2010(17811)
- 2009(16542)
- 2008(16198)
- 2007(14480)
- 2006(13310)
- 2005(12507)
- 学科
- 济(99496)
- 经济(99418)
- 管理(49567)
- 业(48144)
- 企(36801)
- 企业(36801)
- 中国(31309)
- 方法(31028)
- 地方(27023)
- 数学(26830)
- 数学方法(26676)
- 农(24196)
- 业经(21168)
- 技术(18904)
- 贸(17684)
- 贸易(17662)
- 易(17092)
- 农业(16657)
- 学(16398)
- 地方经济(16354)
- 制(15992)
- 融(15910)
- 金融(15910)
- 银(15891)
- 银行(15870)
- 行(15581)
- 财(15358)
- 发(14810)
- 环境(14476)
- 和(12503)
- 机构
- 学院(262260)
- 大学(261230)
- 济(127311)
- 经济(125126)
- 研究(102947)
- 管理(95051)
- 中国(80386)
- 理学(79604)
- 理学院(78650)
- 管理学(77672)
- 管理学院(77169)
- 京(57285)
- 科学(57226)
- 财(54242)
- 所(51935)
- 研究所(46573)
- 中心(44812)
- 财经(42038)
- 经济学(41282)
- 农(40685)
- 江(40598)
- 经(38272)
- 北京(37803)
- 经济学院(36870)
- 院(36690)
- 范(35734)
- 师范(35423)
- 业大(32936)
- 州(32512)
- 科学院(31562)
- 基金
- 项目(164853)
- 科学(131134)
- 研究(126430)
- 基金(118814)
- 家(103070)
- 国家(102193)
- 科学基金(86898)
- 社会(83741)
- 社会科(79644)
- 社会科学(79631)
- 省(63638)
- 基金项目(60976)
- 教育(56715)
- 划(52988)
- 自然(50343)
- 自然科(49198)
- 自然科学(49184)
- 编号(48940)
- 自然科学基金(48338)
- 资助(48213)
- 发(42760)
- 成果(40604)
- 重点(37861)
- 部(37287)
- 创(37214)
- 国家社会(36439)
- 课题(36159)
- 发展(35743)
- 展(35183)
- 创新(35121)
- 期刊
- 济(152483)
- 经济(152483)
- 研究(91253)
- 中国(64663)
- 管理(41084)
- 财(39153)
- 农(39126)
- 科学(36385)
- 学报(35010)
- 教育(33214)
- 融(29891)
- 金融(29891)
- 大学(27753)
- 农业(27373)
- 技术(26194)
- 经济研究(26098)
- 学学(25645)
- 业经(22741)
- 财经(22291)
- 问题(19828)
- 经(19660)
- 贸(17565)
- 世界(16951)
- 业(16305)
- 国际(16257)
- 技术经济(16081)
- 科技(13879)
- 坛(13665)
- 论坛(13665)
- 经济问题(12551)
共检索到432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牧南 谢天琪
低空经济是中国首倡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也是近年中国在无人机、卫星定位、5G通信和精密导航等多个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路呈现。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以及资源投入,近两年中国低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有益的产业化探索和创新实践,然而,由于低空经济关联的技术领域较广,如何进行技术和专利分析目前还存在不少研究盲点;此外,针对低空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环境、生态、健康和安全等维度的风险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应对措施,围绕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监管体系也亟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为此,首先分析低空经济的内涵与外延,给出其明确定义,即以低空空域为主要物理空间,依托先进的移动通信、卫星定位和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低空飞行器生产制造、低空飞行和相关配套服务等新兴产业,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和转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次,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搜集梳理中国低空经济相关政策,综合相关文献信息和政策文本,并与大语言模型GPT-4进行交互的基础上,提取和完善低空经济技术(专利)检索关键词,而后利用企查查、incoPat、壹专利等数据库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丰富和完善相关实证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在核心技术研发、新兴产业布局、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管理、空域噪声和电磁污染治理,以及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等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潜在的治理风险,并针对其实践进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牧南 谢天琪
低空经济是中国首倡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也是近年中国在无人机、卫星定位、5G通信和精密导航等多个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路呈现。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以及资源投入,近两年中国低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有益的产业化探索和创新实践,然而,由于低空经济关联的技术领域较广,如何进行技术和专利分析目前还存在不少研究盲点;此外,针对低空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环境、生态、健康和安全等维度的风险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应对措施,围绕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监管体系也亟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为此,首先分析低空经济的内涵与外延,给出其明确定义,即以低空空域为主要物理空间,依托先进的移动通信、卫星定位和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低空飞行器生产制造、低空飞行和相关配套服务等新兴产业,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和转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次,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搜集梳理中国低空经济相关政策,综合相关文献信息和政策文本,并与大语言模型GPT-4进行交互的基础上,提取和完善低空经济技术(专利)检索关键词,而后利用企查查、incoPat、壹专利等数据库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丰富和完善相关实证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在核心技术研发、新兴产业布局、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管理、空域噪声和电磁污染治理,以及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等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潜在的治理风险,并针对其实践进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文康
我国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既是实现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所需,也是应对百年变局下中美科技博弈之所需,更是把握科技与生产力自身演进规律所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有着双轮驱动的内在逻辑,即新质生产力在引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系统性变革的同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在此基础上,我国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具备“双新”优势、人民性优势、体制性优势以及基础性优势等四大优势。新发展阶段,我国应在充分利用这四大优势的基础上,以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内聚力优势为导向厘清大战略观思路,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以“出新”和“焕新”为重点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以推进科技治理现代化为主线塑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最终促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落位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贯通协同之中。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关莉莉 焦红强 朱佳萍
新质生产力拓展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揭示了区别于传统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新动能,体现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本科教育目标具有耦合关系,职业本科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创新资源、产业升级动能、技术迭代支撑、人才资源跃升。职业本科院校应围绕国家人才战略凝练职业本科办学理念,围绕新兴产业、颠覆性产业布局专业体系,围绕前沿科技企业开展科教融汇,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拓展人才跃升通道,围绕数字技术培育新质教育力,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中,找准目标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群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探索研究把坚持科技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体制机制,需要探索研究把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技术路径和模式。
关键词:
科技前沿 大变局 核心竞争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婷婷 李孟可
基于省级专精特新、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队发展模式,探究硬科技创新、行业科技自立自强与专精特新企业跨量级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硬科技创新水平越高,专精特新企业跨量级发展的能力越强,即从省级专精特新跃升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甚至跃升至制造业单项冠军。当行业层面的科技自立自强的程度愈高时,行业同侪效应促使专精特新企业硬科技创新的成效增大,能够更好地实现跨量级发展。硬科技创新对专精特新企业跨量级发展的正向影响在科技交流较为活跃,科技人员薪酬待遇较好,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公司中更加凸显。动态能力和成长机会是硬科技创新影响专精特新企业跨量级发展的潜在路径。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抓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才能有效破解我国高质量发展难题。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发展的主动性、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内涵式发展动力、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回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满足发展自强的愿望,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要创新体制机制,以科技自立有效支持发展自立;结合高水平科技谋划高水平发展;基于自立自强目标把握好高水平科技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新宁 裴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百年大变局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看,科技自立自强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技自立自强具有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我们应着力解决科技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把握推进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点,提升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正>“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阐明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方法和路径,释放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开年以来,甘坑社区作为深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因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更因其积极响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积极探索文化创新之路、大力构建新型社区关系,为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甘坑社区以中华文化与国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静美和活力兼有、乡情同都市共生的方式,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艺术节、凤凰谷花展等一系列活动,展现出了一幅蓬勃发展的画面。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宇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广泛兴起、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新态势,中国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顺应全球科技革命新趋势、前沿科技创新潮流,也是通过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逐步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经济增长。新质生产力聚焦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主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本文认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科技金融体系和科技投融资服务。围绕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的科技金融建设明显加快,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及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发挥着愈加突出的作用。本文从广义范畴出发,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背景,阐释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兼论科技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归纳总结中国科技金融的创新探索。同时,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金融发展的高标准,提出中国需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长远战略考量,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构建兼具政策引领和市场化配置的科技金融体系,着眼于建立健全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配套投融资服务,再到科技产业市场化和规模化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生态,发挥各类金融主体功能作用,增强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科技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以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密 胡可欣 丁明磊
新时期全球竞争格局出现了重大转变,中国崛起的趋势与外部遏制压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探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美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特征与趋势,对中国谋划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总路线图、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大国博弈与国家使命双重导向下的中美科技发展形势,提出美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建立全球绝对领先优势为总目标,并分解为战略安全、技术安全、国防安全、产业安全四个子目标,进而协同政治引导力量、科技研发力量、军工战备力量、企业实施力量四大力量,在场景变化、技术预见、国家实验室改革、人才组织、军民融合、产业载体、数字转型等方面呈现最新发展趋势。本文从提高主动应对、构建技术预见系统、优化国家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增强产业自主可控、发挥领军型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数字经济支撑等角度进行总结,为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启示。
关键词: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发展趋势 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再胜
数智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的升级迭代和加速落地,正在掀起“知识版的生产率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AI大模型规模化应用而形成的智能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样态。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AI大模型赋能效应为契机,开辟促进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新赛道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但是,中国AI大模型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还面临着高质量中文语料库匮乏、先进算力供给不足、基础硬软件受制于人和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难题,通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还存在不少堵点、卡点和风险点。迈向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努力构建以AI大模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发展格局,重点是要:加快建设高质量中文数据资源库、加快自主算力资源和供给能力建设、加快自主建设高水平AI大模型技术生态体系,夯实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基底;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支持和规范数字劳动新职业、重视和引导众包微劳动转型升级、促进和改善按需劳动工作体验,推动数字劳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包容审慎、常态化监管以及AI大模型行业自律自治,完善AI大模型治理生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曾立 谢鹏俊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原创性范畴,也是彰显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的标识性话语表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就成为中国生产力实现质变性飞跃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脱胎于传统生产力,具有独特的出场语境、功能定位与实践进路。突破个别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霸权、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变化、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和生产模式更新迭代需要,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和时空方位。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也就具有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和功能定位,即旨在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发展格局、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式跃升、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能。为此,要以新型举国体制确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对新质生产力萌发的协同作用,布局和形成一大批以新促质的新兴和未来产业,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壮大,在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中彰显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创新与质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璇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系未来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基于科技—人才—制度“三位一体”的框架,即以科技为根本动力、以人才为主体依托、以制度为必要保障。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仍面临着科技赋能不足、人才支撑不够、制度保障不力三大困境,突出表现为农业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农业科技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量质齐缺”、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不相协调。为此,未来我国要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即通过促进农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释放科技的“乘数效应”;通过坚持农业农村人才“育、用、留”并举,构筑人才“三脚架”结构;通过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 科技 人才 制度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曦 韩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自立自强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明确其主要标志和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保障体系、创新区域布局体系和创新生态体系"五大支撑体系"予以加快推进。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科技自立自强 主要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