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82)
- 2023(5878)
- 2022(4641)
- 2021(4390)
- 2020(3332)
- 2019(7940)
- 2018(7665)
- 2017(14251)
- 2016(7544)
- 2015(8640)
- 2014(8479)
- 2013(8839)
- 2012(8304)
- 2011(7891)
- 2010(7575)
- 2009(6637)
- 2008(6351)
- 2007(5297)
- 2006(4752)
- 2005(4354)
- 学科
- 济(40906)
- 经济(40874)
- 管理(20175)
- 中国(16572)
- 方法(16501)
- 数学(15647)
- 数学方法(15580)
- 业(13925)
- 环境(11897)
- 企(9275)
- 企业(9275)
- 贸(9233)
- 贸易(9228)
- 易(9063)
- 农(7907)
- 学(7571)
- 地方(7301)
- 发(6685)
- 财(6317)
- 城市(6278)
- 划(6193)
- 制(5856)
- 关系(5709)
- 银(5500)
- 银行(5496)
- 业经(5494)
- 出(5454)
- 和(5446)
- 行(5392)
- 资源(5361)
- 机构
- 大学(115496)
- 学院(111205)
- 济(59201)
- 经济(58316)
- 研究(47576)
- 管理(41113)
- 中国(36742)
- 理学(35398)
- 理学院(34927)
- 管理学(34457)
- 管理学院(34240)
- 科学(26116)
- 京(26066)
- 财(23364)
- 所(23022)
- 研究所(21145)
- 经济学(20703)
- 中心(20083)
- 财经(19431)
- 经济学院(18722)
- 经(18064)
- 院(17822)
- 北京(17187)
- 农(15156)
- 科学院(14911)
- 财经大学(14706)
- 范(14673)
- 师范(14573)
- 研究中心(13985)
- 江(13672)
- 基金
- 项目(78035)
- 科学(63581)
- 基金(61596)
- 研究(55993)
- 家(54629)
- 国家(54335)
- 科学基金(46441)
- 社会(39956)
- 社会科(38188)
- 社会科学(38181)
- 基金项目(31878)
- 自然(28681)
- 自然科(28045)
- 自然科学(28040)
- 自然科学基金(27524)
- 资助(25376)
- 省(25090)
- 教育(24010)
- 划(23506)
- 中国(19436)
- 部(19216)
- 国家社会(18796)
- 编号(18650)
- 重点(18014)
- 发(17746)
- 教育部(16657)
- 创(15380)
- 人文(15218)
- 科研(14904)
- 发展(14874)
共检索到167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楠 庄贵阳
城市既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战场,又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单元。国家发改委自2010年起先后确定了三批低碳试点城市,为了定量评估试点成效、发挥试点引领作用、加强分类指导,必须尽快构建统一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逐步向全国范围推广。基于此,从宏观领域、能源、产业、低碳生活、资源环境、低碳政策创新六个维度开发了一套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对2010年和2015年全国三批低碳试点城市(地级市)进行了多维度评估,得出低碳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结论,并发现低碳城市演进的规律和存在局部不平衡、低碳政策效果未完全发挥等问题,提出了以"低碳+"和"+低碳"战略为指导、以系统工程思维规划布局、完善"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制度、发挥低碳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把握标准化趋势,争取国际话语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试点城市 指标体系 成效评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迪 周丰年 王雪芹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有利于低碳试点地区更好地推进低碳工作,而且对于低碳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碳试点政策能否实现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第二批低碳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2—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有效降低样本自选择及政策内生性等问题导致的处理效应偏差。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识别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主要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实现碳强度的下降,且产业升级的效果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但通过城市绿地碳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尚未实现。基于此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应进一步推广低碳试点政策,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提升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楠 庄贵阳
评估和预测有代表性城市的碳排放情况,对总结低碳发展规律、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示范区之一,其设区市类型各异,又分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评估分析各城市的低碳发展情况,可以为浙江及其他省市的低碳发展提供指导。为此,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全新开发的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各设区市的低碳发展成效进行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碳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建筑、交通、消费四个分领域进行碳排放收敛分析,预测碳排放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2015年浙江省各设区市的低碳水平相对2010年有了整体提升,不同类型城市低碳发展差距逐渐缩小;(2)低碳试点城市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自身低碳水平提升的速度开始变慢,而非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速度较快;(3)各设区市在工业、建筑、交通、消费领域的碳排放不存在绝对β收敛,试点城市存在俱乐部收敛和条件β收敛。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发挥浙江低碳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挖掘绿色新动能,对接国家、省级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打造绿色、低碳、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议。
关键词:
指标体系 成效评估 收敛性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颖 惠冰
面对全球变暖的客观现实,各国均已将城市低碳发展列入了国家战略议程。中国作为负责的大国,面对国内国际环境,也积极参与全球碳减排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但是当前城市低碳生态发展政策却存在着政策价值偏离、政策执行功利化、政策结构单一、政策评估不足等方面的误区,分析城市低碳发展政策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于进一步落实低碳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低碳生态城市 公共政策 优先性排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德勇 夏天翔
作为最有效推进低碳发展的市场型工具之一,碳排放交易政策通过碳价格来内部化企业排放成本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认可。中国于2013年陆续开启碳交易试点,文章将此次碳交易试点看成一次准自然实验,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显著降低试点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且政策的减排效应也逐年增强,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碳交易试点 碳排放量 绩效评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连玉明
大城市既是碳排放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国家和区域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借鉴DPSIR模型构建了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earman秩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35个重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跃迁的良好势头,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及利用仍然是决定现阶段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
低碳城市 指标体系 实证分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宋弘 孙雅洁 陈登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污染防治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政策为切入点,聚焦探讨政府环境治理的空气污染防治效应,利用双重倍差法解决文献中普遍面临的内生性问题,系统考察了低碳城市建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空气污染,其主要传导机制来自于企业排污的减少与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创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表明,低碳城市建设的资金支出远远小于其可能带来的收益,这意味着低碳城市建设本身有助于实现污染防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目标。本文研究为科学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南平 曾伟
围绕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分别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视角探讨了土地资源与我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期存在的急剧增长的城市土地需求引致以占用耕地为主的城市土地供给增加,进而带来与农业用地及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化解该矛盾依赖于优化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城市化发展方式以及协调土地资源利用;我国不应盲目追求高城市化率,应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应走"内涵型"城市化拓展道路,坚持"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保护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等相适应。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源于我国城市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雅莉 侯林岐 朱金鹤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力量之源,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5—2018年全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对降低碳强度的政策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在降低碳强度的基础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各类试点政策的推动效果依次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创新型城市政策>智慧城市政策>低碳城市政策>环境保护重点监控政策;第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结构转型效应3条路径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第三,城市特质会影响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碳强度的抑制效果呈现由东到西递增的地理空间差序格局、由高到低递减的城市等级差序格局,在人口规模与抑制效果之间呈现倒U型作用,并且资源型城市的抑制效果显著大于非资源型城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英启 程钰 王晶晶 刘娜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提高碳排放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了2003—2018年中国68个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在时间上整体呈上升趋势,效率值从0.169上升至0.423,年均增长率为6.31%,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2)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呈先缩小后逐渐扩大趋势,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递减分布格局;从城市等级规模来看呈现“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特征。(3)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绿色技术创新与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外资强度与碳排放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各影响因素对三大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和区域差异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叶祖达
城市是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行动平台和载体,对城市进行碳排放审计是实施低碳城市规划工作必需的科学数据基础。然而,不少城市本身对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基线分析、未来情景比较、减量方法和范畴等都还没有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流程的科学分析方法和工具。文章尝试把有关现有能源规划研究模型发展为城市空间规划方法。以碳排放模型Kaya公式为基础,分别从建筑部门、交通部门、工业部门、能源部门对模型进行分解。建议的模型可以把能源需求模块分解为三个部门:建筑部门、交通部门和工业部门。根据常规模式和低碳模式的分析,得到各部门在各模式下的能源使用结构和量。并根据IPCC对于各类能源的排放强度定义的缺省值,计算出各部...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碳排放模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田云 陈池波
本文综合评估了2005—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碳减排成效,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减排"后进地区",并借助脱钩模型和影子价格模型对其进行减排路径的调整与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大多数地区已提前实现或有潜力实现2020年和2030年碳减排目标,但同时也存在山西、内蒙古、海南等9个减排"后进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西部;(2)减排"后进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表现出了"以强弱脱钩为主""前期多种脱钩类型并存但后期以强弱脱钩为主"以及"整个考察期内多种脱钩类型并存"等不同形态,反映出不同类型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3)遵循可行性与公平性原则,科学调整了各"后进地区"的碳减排目标并优化了其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能够为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碳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寰 何广 肖义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骏
2010年至今中央政府已陆续批准建设36个试点低碳城市,希望通过试点来带动全国各城市走向低碳化。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就在于经济增长能否实现与高能耗相脱离(解耦),文章基于解耦理论,借鉴Tap-io解耦指数测度模型构建了"能源解耦指数"测度模型,通过LMDI方法建立了"能源解耦指数"因素分解模型,应用模型对36个试点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不但评价了各城市的解耦程度,而且揭示了引发解耦的根本原因。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秋秋 马晓钰
立足于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基于2009—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的减污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显著降低,这一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双试点政策的减污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其中,相较于分布在中西部的城市,位于东部的城市减污效果更强;非资源型城市的减污效果较资源型城市的更为理想。双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创新两条途径对城市发挥减污效应。此外,双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本地的污染排放,而且能够显著抑制“邻地”的环境污染。进一步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战略单试点和低碳城市单试点均具有减污效应,但弱于双试点的减污效应,“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和低碳城市试点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协同作用,实现了“1+1>2”的政策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