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62)
- 2023(14245)
- 2022(11847)
- 2021(10636)
- 2020(8535)
- 2019(19313)
- 2018(18981)
- 2017(35301)
- 2016(18830)
- 2015(21299)
- 2014(21097)
- 2013(21265)
- 2012(20437)
- 2011(19187)
- 2010(19298)
- 2009(17624)
- 2008(17312)
- 2007(15454)
- 2006(14211)
- 2005(13260)
- 学科
- 济(107291)
- 经济(107203)
- 管理(51574)
- 业(49242)
- 方法(37116)
- 企(36743)
- 企业(36743)
- 数学(32815)
- 数学方法(32577)
- 中国(30822)
- 地方(26717)
- 农(25315)
- 学(21324)
- 业经(20929)
- 贸(19135)
- 贸易(19121)
- 环境(18820)
- 易(18511)
- 农业(17622)
- 技术(17596)
- 财(17064)
- 地方经济(16400)
- 融(16029)
- 金融(16028)
- 制(15776)
- 银(15316)
- 银行(15277)
- 发(15151)
- 行(15009)
- 和(13069)
- 机构
- 大学(291676)
- 学院(290236)
- 济(137596)
- 经济(135303)
- 研究(114272)
- 管理(104664)
- 理学(89078)
- 理学院(87951)
- 管理学(86603)
- 管理学院(86062)
- 中国(85882)
- 科学(67662)
- 京(63546)
- 所(59339)
- 财(57819)
- 研究所(53974)
- 农(51509)
- 中心(48946)
- 财经(46003)
- 经济学(44871)
- 江(43798)
- 业大(42024)
- 经(41952)
- 北京(41136)
- 院(40510)
- 经济学院(40321)
- 农业(40206)
- 范(39570)
- 师范(39150)
- 科学院(35495)
- 基金
- 项目(189569)
- 科学(150431)
- 基金(139708)
- 研究(137221)
- 家(123716)
- 国家(122772)
- 科学基金(103432)
- 社会(91554)
- 社会科(87139)
- 社会科学(87118)
- 基金项目(72716)
- 省(72050)
- 自然(64083)
- 自然科(62625)
- 自然科学(62605)
- 自然科学基金(61517)
- 划(61463)
- 教育(61394)
- 资助(57244)
- 编号(51481)
- 发(47276)
- 重点(44014)
- 部(43069)
- 成果(41863)
- 国家社会(39927)
- 创(39758)
- 发展(38316)
- 展(37723)
- 创新(37550)
- 课题(37477)
- 期刊
- 济(159355)
- 经济(159355)
- 研究(94966)
- 中国(62941)
- 农(47705)
- 学报(46908)
- 科学(45378)
- 管理(41078)
- 财(40844)
- 大学(35553)
- 学学(33618)
- 农业(33307)
- 教育(29553)
- 融(29327)
- 金融(29327)
- 经济研究(27351)
- 技术(26509)
- 财经(24153)
- 业经(23235)
- 经(21164)
- 问题(20873)
- 贸(18737)
- 业(18500)
- 世界(17827)
- 技术经济(17365)
- 国际(17319)
- 统计(14381)
- 科技(14080)
- 资源(13485)
- 坛(13016)
共检索到457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昕 郭晶
本文通过对技术进步的分解,利用修正的索洛增长方程,测算出中国整体技术进步水平以及体现式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水平,并估算出技术进步及其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最后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碳排放对技术进步的响应趋势,从而揭示了技术进步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动态效应。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碳排放 动态效应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会香 龚唯平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从碳排放强度变化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技术进步是决定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而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从产业部门看,工业部门对整体经济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作用最大。因此,在优化产业行业结构中,支持重点产业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广东未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鸿博
(一)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困和落后,更应把发展生产力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并把生产力标准看成是考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了发展生产力,在现阶段要加快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进一步解放仍然受到束缚的生产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志祥 秦耀辰 沈威 荣培君
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2000—2014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Tobit回归模型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4年我国低碳经济静态绩效发展水平不高但省际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得分是造成低碳经济发展绩效静态差异的主要原因;②低碳经济发展绩效不同类型区之间的集聚态势减弱,各类型区向着相互掺杂的态势发展并在空间格局上初显出"大杂居、小聚集"的分布特征;③2000—2010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动态绩效增长明显,2010—2014年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十余年间中国低碳经济动态绩效变化实现了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推动向技术进步推动的转变;④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低碳经济发展绩效动态变化差异较大,掣肘低碳经济发展动态绩效变化的因素随研究时段、地区的变化而变化;⑤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碳排放总量始终是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主要原因,其它因素也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志祥 秦耀辰 沈威 荣培君
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2000—2014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Tobit回归模型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4年我国低碳经济静态绩效发展水平不高但省际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得分是造成低碳经济发展绩效静态差异的主要原因;②低碳经济发展绩效不同类型区之间的集聚态势减弱,各类型区向着相互掺杂的态势发展并在空间格局上初显出"大杂居、小聚集"的分布特征;③2000—2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康绍大 王健
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已成为近年来城市发展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而能源的消耗、低碳经济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与科技进步有关。本文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之一的天津市为例,在测度其科技进步效率、评估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科技进步与城市低碳经济的互动效应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低碳经济中的环保、资源、消费和产出都对科学技术产生巨大需求,研发经费投入、技术市场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驱动效应,而科研人员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关键词:
科技进步 低碳经济 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技术进步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动力。本文在构建省际节能减排矩阵分类模式,分析省际低碳经济发展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前沿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算、分解了中国28个省份基于低碳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并运用面板技术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整体上低碳技术进步上升幅度较大,其中,科技进步贡献大于效率变化贡献,且省际间差异较大;由于回弹效应和减排成本的存在,大多数省份的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要小于效率变化的贡献。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应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和制度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 科技进步 效率变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邵帅 范美婷 杨莉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这对"双引擎"有效驱动碳排放绩效改善,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针对现有文献在碳排放绩效测算上存在的有偏测度问题,将总体技术前沿的概念与非角度、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新型效率测算模型,对1996~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测度及分解;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了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多维因素对碳排放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九五"期间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进入"十一五"时期后又开始回升;在各投入和产出要素中,碳减排效应和要素节约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省份间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的存在,碳排放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碳排放绩效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上产生了"结构红利";城市化与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则分别呈"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归咎于市场失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缺陷,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并未对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效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促进了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改善,但其间接效应的稳健性较弱。最后,本文指出我国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要素市场完善、绿色创新突破、城市化集约推进、区域间协调合作等经济结构、技术和政策领域做出协同努力,才可能有效推动低碳转型发展这一世纪工程的最终实现。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王锋 冯根福
经济低碳发展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中国经济低碳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和评价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工业化、能源结构调整、居民消费模式变化、能源技术进步和能源价格上涨8个因素对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可以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引导居民消费模式变化、促进能源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价格等政策来推动经济低碳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影响因素 碳减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超军 马雪琴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面板PVAR的实证方法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金融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技术创新尤其是碳技术的进步,是我国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存在良性协同效应,技术进步有自我累积发展机制。短期内金融发展对经济转型的作用较为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影响更大。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技术进步 低碳经济 面板VAR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超军 马雪琴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面板PVAR的实证方法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金融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技术创新尤其是碳技术的进步,是我国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存在良性协同效应,技术进步有自我累积发展机制。短期内金融发展对经济转型的作用较为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影响更大。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技术进步 低碳经济 面板VAR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邬彩霞
近年来,低碳经济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定义。本文从能源流和资源流两个方面明确低碳发展的实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完善了低碳经济理论。同时,本文基于理论研究,构建低碳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度模型及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9年中国低碳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采取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和高质量增长。进一步地,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低碳、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扩展了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能源流 资源流 协同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董鑫鑫
现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成果,我国经济也因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综合信息技术带给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从助力人们沟通效率的提高逐步渗透至生产制造等领域,给经济体系运行带来了根本性影响,且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出发,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必要性及具体影响和应用等,最后指出了保障信息技术进步并助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经济发展 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雷起荃 赵曦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级差进一步扩大了。90年代,必须重新认识西部地区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采取切实措施扭转“地区倾斜战略”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重点产业倾斜”的西部开发战略,通过广泛的科技进步大力促进西部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和农业的发展,从而迅速推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以逐步协调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任重
企业技术进步是由速度型发展战略转向效益型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必须选择好“主攻点”,并制定多方面的配套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