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1)
- 2023(11377)
- 2022(9397)
- 2021(8932)
- 2020(7161)
- 2019(16857)
- 2018(16370)
- 2017(31884)
- 2016(16930)
- 2015(19122)
- 2014(18913)
- 2013(18773)
- 2012(17312)
- 2011(16024)
- 2010(16176)
- 2009(14777)
- 2008(14214)
- 2007(12383)
- 2006(11108)
- 2005(9999)
- 学科
- 济(77958)
- 经济(77888)
- 管理(49231)
- 业(43375)
- 方法(35081)
- 企(33736)
- 企业(33736)
- 数学(32437)
- 数学方法(31875)
- 中国(25386)
- 农(19643)
- 财(16898)
- 贸(16891)
- 贸易(16883)
- 易(16521)
- 环境(15602)
- 地方(14078)
- 业经(14051)
- 制(13185)
- 学(13051)
- 农业(12547)
- 策(12056)
- 银(11779)
- 银行(11773)
- 行(11402)
- 划(11056)
- 融(10964)
- 金融(10963)
- 理论(10431)
- 发(10360)
- 机构
- 学院(244134)
- 大学(243462)
- 济(113526)
- 经济(111460)
- 管理(95890)
- 研究(86310)
- 理学(82894)
- 理学院(82010)
- 管理学(80562)
- 管理学院(80121)
- 中国(67198)
- 京(51755)
- 财(49916)
- 科学(48788)
- 所(41663)
- 财经(39749)
- 中心(38608)
- 研究所(37789)
- 经济学(36513)
- 经(36482)
- 江(34376)
- 农(33923)
- 北京(33209)
- 经济学院(32967)
- 院(31676)
- 业大(31494)
- 范(31105)
- 师范(30884)
- 财经大学(29675)
- 州(27093)
- 基金
- 项目(163361)
- 科学(131844)
- 基金(122957)
- 研究(119989)
- 家(106718)
- 国家(105982)
- 科学基金(92368)
- 社会(80012)
- 社会科(76342)
- 社会科学(76326)
- 基金项目(63265)
- 省(60064)
- 自然(58747)
- 自然科(57510)
- 自然科学(57501)
- 自然科学基金(56469)
- 教育(55210)
- 资助(52000)
- 划(51875)
- 编号(46457)
- 部(37841)
- 成果(36988)
- 重点(36585)
- 发(35777)
- 国家社会(34498)
- 创(33688)
- 教育部(33076)
- 课题(32705)
- 创新(31715)
- 人文(31638)
- 期刊
- 济(119683)
- 经济(119683)
- 研究(77458)
- 中国(46071)
- 管理(35927)
- 财(35516)
- 科学(32777)
- 学报(31045)
- 农(30212)
- 大学(24898)
- 融(24159)
- 金融(24159)
- 教育(23853)
- 学学(23505)
- 技术(21731)
- 经济研究(21423)
- 农业(21048)
- 财经(19687)
- 业经(17797)
- 经(17134)
- 问题(16977)
- 贸(15200)
- 统计(14316)
- 国际(13391)
- 世界(13070)
- 策(12960)
- 技术经济(12774)
- 业(12137)
- 决策(11627)
- 现代(11262)
共检索到363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石明 尤朝春
低碳试点政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然而不同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效果差异尚不明确。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3批低碳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不同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改善环境质量的差异化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低碳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水平,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第二,层级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减污效应优于主动扩散模式;第三,层级扩散与主动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提升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城市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异质性。研究结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低碳试点 扩散模式 空气污染 政策评估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秋秋 马晓钰
立足于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基于2009—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的减污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显著降低,这一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双试点政策的减污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其中,相较于分布在中西部的城市,位于东部的城市减污效果更强;非资源型城市的减污效果较资源型城市的更为理想。双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创新两条途径对城市发挥减污效应。此外,双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本地的污染排放,而且能够显著抑制“邻地”的环境污染。进一步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战略单试点和低碳城市单试点均具有减污效应,但弱于双试点的减污效应,“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和低碳城市试点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协同作用,实现了“1+1>2”的政策效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寰 何广 肖义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巍 姚海东
将2010年起陆续推出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作一项“准实验”,利用2000~2019年中国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其对于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显著降低了10%;政策在东部地区效果显著。同时,森工城市和非资源城市在成为试点后减排效果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城市减排。因此,应继续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覆盖范围,同时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过程中注意保障其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涵月 孙慧 王慧 辛龙
基于共同的碳减排责任和区域差异化发展的现实问题,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渐进式低碳转型策略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7年中国160个地级市数据,从包容性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以及β收敛模型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非试点城市的政策扩散效应及扩散机制,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非试点城市形成了政策扩散效应,即促进了非试点城市包容性低碳增长;(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扩散效应的地理空间范围为试点城市周边250km内,其中在50km内政策扩散效应最显著,随着地理距离增加,政策扩散效应逐渐衰减;(3)基于政策扩散的学习机制与竞争机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提高非试点城市的环境规制强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工业生产规模促进了包容性低碳增长,但基于模仿机制的低碳生活方式的促进效应不明显;(4)试点城市带动能力、非试点城市发展阶段以及行政区划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扩散效应具有异质性影响。研究结论对优化低碳政策设计,有序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良文 雷朱家华
【目的】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探讨不同碳交易政策工具对减污降碳效果的影响,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CO_2和SO_2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碳市场政策工具的减污降碳作用。【结果】(1)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地降低碳污排放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产生减污降碳效果,并且逐渐趋向于“高水平耦合与优质协调”的协同关系。(2)异质性的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北京、上海、广东的碳污排放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影响大于天津、湖北、重庆、福建,并且对碳排放相对较低地区碳污耦合度、协调度的影响更显著,同时碳交易政策的“降碳”效果相对高于“减污”效果。(3)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主要由碳价格、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规模、惩罚工具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实现,各项政策工具也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产业间差异的作用,但现阶段无法显著改善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结论】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碳污协同治理体系,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转型,扩大碳市场规模,完善碳市场政策工具,进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共赢局面。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于帆 卢章平 刘桂锋 苏文成
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469份图书馆文旅融合政策展开分析,构建国家及地方政策间参照关系网络,探索图书馆文旅融合政策扩散的时空及内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图书馆文旅融合政策发布及参照扩散呈典型S曲线;政策呈区域非均衡分布,其参照扩散模式主要为中央—地方自上而下层级扩散、省级—省级政府部门平行扩散模式;地方图书馆文旅融合政策对核心国家政策内容承继性较高,不同地区政策内容的创新各具地方特色。基于此,从国家、地方、图书馆三个层面提出以下建议:发挥国家政策引领作用,助推图书馆文旅融合政策体系构建;通过地方政策调动图书馆能动性,因地制宜促进图书馆与旅游深度融合;释放图书馆文旅融合新动能,提升公共服务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邝国良 张永昌
目前我国存在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模式。不同产业集群模式下,政府干预程度、市场完善程度、集群内的竞争情况、技术进步资源和技术需求强度等都存在不同,并且导致了各自的技术扩散机制也有所不同。政策在不同产业集群模式下的技术扩散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
博弈论 技术扩散 产业集群模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胜荣 孙绍荣
对投资行为扩散的机理进行分析,揭示行为的内在获利信息是行为信息传递和行为扩散的根本因素。行为信息可分为:直接行为信息和间接行为信息,这两种信息会对不同时刻、区域内的投资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引起其行为的趋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行为扩散的模式,最后结合实际数据进行论证扩散模式。
关键词:
行为 扩散 机理 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时省 赵定涛 魏玖长
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利用1994—2009年中国28个省会城市市区与郊县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数据,综合运用相关分析与曲线拟合法,对各省会城市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论显示,市区与郊县间区域差异程度并非遵照单个倒U模型,而是表现为多个倒U模型的叠加;市区第二产业当前正处于扩散阶段,而第三产业正处于资源汲取阶段;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省会城市发挥扩散效应或极化效应所需的区域梯度差明显低于其他区域等结论。
关键词:
增长极 区域差异 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新 马新雨
中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执行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政策扩散的过程。为分析影响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扩散速度的因素,基于政策扩散和公共组织理论框架,选取已批准试点的中国97座创新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将城市试点获批准的时间作为试点政策扩散至该城市的时间,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试点政策扩散速度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研究发现:包括创新资源在内的7个条件变量均无法作为实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高速扩散的必要条件,但低行政级别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非高速扩散的必要条件;实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高速扩散的组态路径有7条,在本质上多呈现出内部驱动的特点;试点政策非高速扩散的组态路径有4条,均呈现出低行政级别指向性特征,表明在城市行政级别较低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了试点政策的非高速扩散。因此,城市应根据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和落实发展政策,同时充分关注个体、社会组织等的政策建议,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黎毅 漆银
文章以我国三批低碳试点城市为例,基于2006—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ID模型探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总就业及不同产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能显著提升城市就业水平,但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差异,其对于第二、第三产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显著,采用多种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是影响就业的两个重要传导机制,其中产出效应有利于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而要素替代效应则会阻碍第三产业就业水平提升;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规模、区位和资源类型城市中对就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施冬健 张黎
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关键词:
城市 集聚 扩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剑波 张宽元
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既能衡量环境效益,也能兼顾气候效益与经济效益,势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作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的政策抓手,研究其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对于破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现实困境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6~2019年中国209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及扩展的空间形式评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通过Bacon Decomposition发现“好处理组”占98.33%,模型设定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验证。(3)试点政策在空间溢出上表现出“以邻为壑”的特征,对于不同技术水平禀赋、工业集聚规模、环境规制强度城市中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推广试点有序扩散、优化政策空间布局、设计梯度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蒋金荷 丁新兴
环境政策效应及机制一直是环境治理研究的重要学术议题。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外部效应作为研究视角,基于2006—2019年285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交错DID模型探讨低碳城市试点对同伴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存在明显的“同伴效应”,通过政府自发治理、诱导企业绿色创新、公众行为驱动3种机制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状况较好、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基础低以及主政官员晋升激励高的城市对“同伴效应”更加敏感;“同伴效应”的调节效果是基于周边低碳城市试点的数量和建设质量给邻接城市政府传递规范压力,进而激励同伴城市碳减排。区分同伴压力来源后发现,“同伴效应”更多来自同省内试点城市的“标尺竞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