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41)
2023(10143)
2022(8688)
2021(8045)
2020(6606)
2019(15845)
2018(15364)
2017(29214)
2016(16074)
2015(18413)
2014(18615)
2013(18879)
2012(17858)
2011(16480)
2010(16389)
2009(15154)
2008(15006)
2007(13351)
2006(11497)
2005(10291)
作者
(48127)
(40541)
(40472)
(38738)
(25667)
(19596)
(18565)
(16035)
(15389)
(14153)
(13968)
(13639)
(12856)
(12850)
(12720)
(12686)
(12429)
(12025)
(11740)
(11615)
(10065)
(9979)
(9845)
(9255)
(9154)
(9086)
(8831)
(8803)
(8209)
(8167)
学科
(77838)
经济(77778)
管理(42387)
(37603)
方法(35725)
数学(32660)
数学方法(32406)
(28401)
企业(28401)
中国(23769)
(18720)
(16147)
(15989)
环境(15810)
地方(15735)
(15645)
贸易(15640)
(15197)
业经(12980)
农业(12288)
(12006)
(11723)
(10477)
银行(10453)
(10247)
(10147)
金融(10145)
(10038)
(9959)
(8954)
机构
大学(243826)
学院(239765)
(108187)
经济(106045)
管理(90052)
研究(89808)
理学(77514)
理学院(76496)
管理学(75312)
管理学院(74866)
中国(67312)
科学(54789)
(53252)
(45820)
(45480)
研究所(42064)
(41340)
中心(40091)
财经(37090)
业大(35898)
经济学(34925)
(34098)
北京(34005)
(33823)
农业(32825)
(32587)
(32370)
师范(32108)
经济学院(31682)
科学院(27747)
基金
项目(162159)
科学(128087)
基金(120176)
研究(115255)
(105738)
国家(105013)
科学基金(89013)
社会(75444)
社会科(71746)
社会科学(71719)
基金项目(63916)
(60568)
自然(57078)
自然科(55744)
自然科学(55725)
自然科学基金(54673)
(52720)
教育(51631)
资助(49355)
编号(44088)
(37161)
重点(37139)
(35974)
成果(35337)
(32524)
国家社会(32393)
教育部(31413)
中国(31378)
科研(31342)
课题(31134)
期刊
(113419)
经济(113419)
研究(72278)
中国(43747)
学报(37695)
科学(36173)
(35751)
(33969)
管理(29117)
大学(27893)
学学(26314)
农业(24548)
技术(19402)
经济研究(19190)
(19185)
金融(19185)
教育(19174)
财经(18304)
问题(17163)
(15879)
业经(15815)
(14881)
(14438)
资源(13311)
技术经济(13167)
统计(13141)
世界(12540)
国际(12314)
(11489)
(10946)
共检索到349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健生  许娜  张曦文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低碳城市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探讨。本文从低碳开发、低碳经济、低碳环境、城市规模与能源消耗5个方面22个指标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引入遥感影像中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集与PM2.5浓度反演影像;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空间相关性分析,将2006年及2010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低碳水平分为低碳、相对低碳、相对高碳、高碳四类城市;根据驱动力分为环境主导型、居民主导型、城镇化主导型及产业主导型四种城市类型;空间上识别出京津冀、长三角、山东省及珠三角地区具有低碳城市发展集聚效应;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受城市行政等级、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吴常艳  周艳  孟浩  
为探索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演化规律,以二氧化碳为测度指标,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和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分析了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最后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格局总体上较为稳定,HH类型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LL类型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部地区,中国省域碳排放在空间上的集聚性和集群效应增强。碳排放的重点调控区域包括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和辽宁等。(2)1997-2007年中国省域碳排放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向西南移动,2007-2012年向西北移动;碳排放沿X轴呈分散趋势,沿Y轴呈集中趋势;转角大致在21.516 0°~30.852 6°之间变化;碳排放的空间密集化程度增加,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圆化"趋势,空间相似性降低。(3)2013-2020年碳排放标准差椭圆的中心主要在中牟县内移动;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一定的空间拉伸趋势;转角大致在20.661 3°~22.482 7°之间变化;形状指数总体上呈轻微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圆化"趋势,空间格局相对稳定。(4)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人口总量、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是影响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其中,降低碳排放强度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和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吴常艳  周艳  孟浩  
为探索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演化规律,以二氧化碳为测度指标,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和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分析了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最后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格局总体上较为稳定,HH类型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LL类型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部地区,中国省域碳排放在空间上的集聚性和集群效应增强。碳排放的重点调控区域包括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和辽宁等。(2)1997-2007年中国省域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盛广耀  
作为低碳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实践,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和支持。文章从国家、地方和部门三个层面梳理了与低碳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演进、政策创新、政策层次、政策类型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当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政策整体上尚在形成之中,存在着政策体系不完整、政策结构不合理、政策手段单一、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需要在城市低碳实践中不断完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静  程东祥  诸大建  
应对全球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议题。低碳型发展的目标,一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降低碳排放,因此关键科学问题是提高城市低碳竞争力。作为碳排放量日益增长同时又要提高13亿人社会福利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需要对城市低碳竞争力的理论框架、评价系统与管理思路进行深入研究。而如何评价城市低碳竞争力水平,目前尚没有完善的理论与方法。因此,本研究基于导向性原则、数据可获性原则、可比性与动态性等基本原则,将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类,即低碳环境支撑能力、低碳经济增长能力和低碳社会发展能力。在传统理想解法的基础上,引入灰色理论建立灰理想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并采用中国北京、上海、天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亮  赵雪雁  张胜武  李定  侯彩霞  
在构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TOPSIS方法以及LISA方法分别对安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度、居民生活质量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分析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对贴近度最高(>0.5)的城市有合肥(0.7767)、马鞍山(0.6563)、芜湖(0.6139)、铜陵(0.6054)和黄山(0.5197),相对贴近度最低(<0.3)的城市有亳州(0.2809)、宣城(0.2606)、池州(0.2576)和阜阳(0.1897);②目前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首要影响因素的是社会方面,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是生态环境方面;③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和明显的空间相关特征,其空间关联模式呈现出低—低(LL)型、低—高(LH)型、高—低(HL)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路路   刘洁   张玉瑾  
以低碳交通为背景,以城市低碳交通推行前、后期为节点,构建以居民信息完备度为界点的政府与居民初期最优均衡的动态博弈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为指标层的CM-CV组合赋权低碳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哈尔滨为例,动态测算2016—2021年低其碳综合效益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ECI)。结果表明,低碳交通推行初期,无论居民处于何种信息状态,[{积极,不积极},参与]都是最优均衡;低碳化实施后期的所选年间,哈尔滨城市低碳建设各效益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自然效益”,自然效益处于潜力发展期l;整体上哈尔滨的ECI<0.8,仍处于生态建设发展期,而分项中,大多指标评价结果小于标准现状值,与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相一致。最后,提出鼓励居民采取低碳选择、继续推行低碳投入,尤其是提升低碳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及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交通低碳区域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顾剑华  
以中国30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地区)为研究样本,将经济系统分为经济生产子系统和环境治理子系统,采用网络SBM-DEA模型对2001—2013年中国及各省份的低碳经济增长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计算各地区经济生产效率与环境治理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增长效率呈现"U型"变化趋势,2001—2007年下降,2007—2013年逐步回升;低碳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区域逐步由北部沿海向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扩散,西南地区低碳经济增长效率有所提高但整体仍处于效率一般状态;经济生产效率明显高于环境治理效率,且整体耦合协调度偏低。低碳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生产系统和环境治理系统的共同作用,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因地制宜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顾剑华  
以中国30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地区)为研究样本,将经济系统分为经济生产子系统和环境治理子系统,采用网络SBM-DEA模型对2001—2013年中国及各省份的低碳经济增长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计算各地区经济生产效率与环境治理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增长效率呈现"U型"变化趋势,2001—2007年下降,2007—2013年逐步回升;低碳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区域逐步由北部沿海向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扩散,西南地区低碳经济增长效率有所提高但整体仍处于效率一般状态;经济生产效率明显高于环境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顾剑华  
以中国30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地区)为研究样本,将经济系统分为经济生产子系统和环境治理子系统,采用网络SBM-DEA模型对2001—2013年中国及各省份的低碳经济增长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计算各地区经济生产效率与环境治理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增长效率呈现"U型"变化趋势,2001—2007年下降,2007—2013年逐步回升;低碳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区域逐步由北部沿海向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扩散,西南地区低碳经济增长效率有所提高但整体仍处于效率一般状态;经济生产效率明显高于环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陶新  周跃云  赵先超  
提出并阐述了城市低碳交通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状况,分析表明: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总量增加迅速,公共交通是各类机动交通工具中碳排放强度最低的,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面临着公共交通发展速度滞后、居民出行结构的非机动化程度大幅降低、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节能减排意识淡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与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不相适应等主要问题。基于现状分析,提出了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三大战略方向和五项主要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旺  赵先超  
处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和机动化过程中的中国城市,向低碳化发展是其必由之路。基于DPSIR模型,从低碳化基础、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建筑低碳化、交通低碳化、环境低碳化、碳汇能力和社会低碳化8个方面构建城市低碳化发展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线性加权法对我国36个城市进行了测度。结果分析表明:城市总体低碳化发展水平不高,还没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将之划分为3个准低碳城市、22个中碳城市、11个高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指数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到北逐渐减小的分异态势;低碳化发展指数与城市财富和城市规模都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低碳化发展在各个方面还不平衡,薄弱之处需要提高。该研究试图为各市统筹兼顾、因地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路超君  秦耀辰  罗宏  张丽君  张艳  鲁丰先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但是由于对"低碳城市"认识的不一致,导致了各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本文根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特点,识别出19个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因素,分别从城市主体水平、发展结构水平和管理水平等角度进行分类说明。通过专家咨询法和建立解释结构模型(ISM),绘制出多级递阶结构图,理顺各因素间的结构关系,阐明了影响因素间内在关联性和层次性。研究结果显示,19个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次,其中政府和低碳城市标准位于最高层次,碳排放统计次之,它们是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其余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建议现阶段在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多级递阶结构图所示,采取"自...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波  徐浙  冯田  
低碳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低碳城市领域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有一些研究方向尚未明晰,还未有全面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成果综述的相关研究。将2008~2021年的低碳城市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对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进行梳理,研究表明:(1)国内低碳城市的研究从2008年逐步开展,预计今后可能因为“双碳”目标的提出而出现发文量的骤然提升;(2)低碳城市研究进展呈现关注热点细化、领域扩散的趋势;(3)学科交叉现象可能随着低碳城市研究发展逐渐加强。以期丰富低碳城市综述研究的视角,为未来我国低碳城市理论研究及设计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田时中  田家华  张光进  
近几年来"低碳经济"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为了评价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的现状,以2003-2011年代表性核心期刊论文、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为评价资源,确立评价指标,运用词频分析法进行统计,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主体相对集中、研究主题过于分散、研究整体处在初级阶段、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和研究资助力度不够。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期刊、研究机构、研究者和政府共同协作,以提高中国低碳经济研究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