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83)
2023(17122)
2022(14477)
2021(13493)
2020(11081)
2019(25894)
2018(25503)
2017(48540)
2016(26466)
2015(30064)
2014(30130)
2013(29917)
2012(28282)
2011(26127)
2010(26428)
2009(24303)
2008(24295)
2007(21818)
2006(19254)
2005(17777)
作者
(80361)
(67021)
(66869)
(63748)
(42801)
(32338)
(30471)
(26140)
(25597)
(23984)
(23047)
(22684)
(21672)
(21655)
(21228)
(20980)
(20079)
(19991)
(19496)
(19263)
(16830)
(16777)
(16659)
(15411)
(15168)
(15027)
(15004)
(14888)
(13786)
(13491)
学科
(120020)
经济(119906)
管理(71739)
(67953)
(53427)
企业(53427)
方法(50737)
数学(45040)
数学方法(44370)
中国(36780)
(31705)
地方(27514)
(26339)
(26021)
业经(24389)
(22846)
贸易(22829)
(22188)
(22138)
农业(20899)
环境(20197)
(19400)
银行(19351)
(18824)
金融(18822)
(18671)
(17358)
理论(17201)
(16511)
技术(16149)
机构
大学(388831)
学院(387960)
(162740)
经济(159273)
研究(143418)
管理(142335)
理学(121523)
理学院(120011)
管理学(117657)
管理学院(116952)
中国(108992)
科学(89215)
(85489)
(74832)
(73401)
(71503)
研究所(67961)
中心(64224)
业大(59254)
(58912)
财经(57820)
农业(56396)
北京(54912)
(52535)
(52117)
(51730)
师范(51510)
经济学(50719)
(47097)
经济学院(45588)
基金
项目(255050)
科学(199775)
基金(184995)
研究(181238)
(164249)
国家(162944)
科学基金(137397)
社会(115055)
社会科(109112)
社会科学(109081)
(98763)
基金项目(96173)
自然(89619)
自然科(87566)
自然科学(87539)
自然科学基金(85954)
(84755)
教育(83433)
资助(77803)
编号(71317)
(58925)
重点(58884)
成果(58754)
(56529)
(52286)
课题(51438)
创新(49181)
科研(49175)
国家社会(48207)
教育部(47734)
期刊
(182175)
经济(182175)
研究(117941)
中国(82511)
学报(66185)
(65667)
科学(60669)
(55656)
管理(53094)
大学(49451)
学学(46617)
农业(44783)
教育(42992)
(37742)
金融(37742)
技术(33732)
经济研究(30507)
财经(28956)
业经(28818)
(25046)
问题(25008)
(24915)
(20556)
统计(20320)
技术经济(19541)
(19269)
世界(18803)
国际(18259)
(18103)
科技(17593)
共检索到593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亦欣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以降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足迹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得到各方重视。世界多个城市的政府以及诸多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是开拓新型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的有利契机,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激发城市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本文从低碳城市概念发展的脉络入手,结合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实践和我国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概念辨析,分析低碳城市建设的原则和特点,并着重讨论建设低碳城市所必需的治理模式和制度建设模式,提出了基于城市历史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政府、市场、公民三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剑敏  
从2004年起,中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核电,成为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然而,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发展核电的质疑。当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除了要节能减排,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利用外,还必须开发新的替代能源。但是,目前可再生能源短期内还难当重任,优质、高效、经济的核电成为必然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蒲明  
农业具备碳汇和碳源的双重特征,所以低碳农业必定是"低碳经济"体系的一个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既有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有着广阔的前景。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倡低碳生活,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促使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等措施,可以促进我国低碳农业的有效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来逢波  任建兰  
在中国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和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既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分析交通运输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中国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必要性,结合国外低碳交通运输的实践和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策略和"政府—交通运输企业—社会公众"的三方互动治理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花明  谢青霞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低碳经济"概念应运而生,并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核电以其高效、清洁及供能的稳定性而成为各国追求"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江西省位于长江中游,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自"十五"后江西有了快速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巨大的电力能源缺口及环境污染的加重。江西省尚未发现油气资源,煤炭及水能资源产量严重不足,一次能源主要靠外省调入,但江西有着较为稳定的地质构造、较为发达的水系和充沛的雨水、丰富的铀矿资源、以及象东华理工大学这样的核工业人才储备基地,因此,江西既有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发展核电既能为江西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后盾又能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绍志  
中国林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随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和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林业乃至社会的连锁反应,它使得林业在人口膨涨、经济增长、生态需求、企业生存这四大合力作用下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于是"中国林业向何处去"便成为众多有识之士普遍关注的热点。进入80年代以后,在对单一木材利用原则指导林业发展的深刻反思中,人们提出了许多林业发展的道路模式:如生态利用论、林业二元结构论、多目标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志恒  庞莹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走低碳发展道路,意味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更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我国国情,着重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实现节能减排的艰巨性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以便为研究制订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连玉明  王波  
低碳城市是具有生态文明时代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中国而言,低碳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在解决生态文明时代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质量的问题,是在正视和尊重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前提下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过程,是在城市发展模式上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在城市尺度上寻求和谐统一的过程,是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建设低碳城市,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目标,把降低碳排放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结合起来,按照低碳战略、低碳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裕坤  冯丽丽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政策支持下纷纷探索跨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合并重组、股权收购、新设异地分支机构和设立村镇银行四种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利弊,城市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德勇  张纪录  
低碳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国内外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践行低碳理念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可归纳为"哥本哈根模式"、"伦敦模式"、"伯明翰模式"、"东京模式""保定模式"、"上海模式"等。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中国城市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低碳发展不能千篇一律的复制和模仿,而必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本文将中国城市的类型和特征与其低碳发展模式的选择相结合,从人口规模、区位、资源禀赋及工业化阶段等角度对我国城市进行类型划分,并认为任何一类城市的低碳发展都必须依据自身特征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同时,对武汉市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志雄  陈德敏  
建设低碳城市是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和路径选择。从低碳城市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入手,在立足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设计了低碳城市发展愿景。结合城市化快速推进预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阶段提出了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从总体模式、指导理念、基本思路、主要领域等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进行了构想。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实施步骤和行动策略。研究认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应选择"C"模式,以低碳发展为主导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为主要方法。按照控源、减碳、增汇的基本思路,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海滨  郭正权  
煤炭资源在我国的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应该通过实施锅炉洁净燃煤技术;实施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鼓励发展新型煤化工;实施煤炭利用的碳捕捉技术;鼓励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等路径方式,以及加强政府的政策指导与产业扶持,来实现其低碳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步朝  张延飞  花明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缺口日益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步伐。以煤炭为主的高碳黑色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低碳发展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渴求。核能以其持久、经济、安全和清洁等优势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具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新型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绿色核能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低碳背景,分析了我国核能发展起步晚、进步慢、结构比例低和市场化经营程度低、人才缺乏、技术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政府科学规划与指导、市场运作和行业群堆管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策略,并体现在核能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黎  付彤杰  
生态补偿政策介入指国家制定补偿政策,并通过政策的执行来完成服务补偿、资源补偿、破坏补偿、发展补偿和保护补偿。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和环保资金不足决定了政策介入的必要性。根据政策力度的不同,生态补偿政策可以划分为强制性介入和诱致性介入两种模式。日本的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是强制性介入的代表,补偿原则、补偿项目和分摊比例、赔偿者范畴、赔偿的规则都由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国家在赔偿的同时又以减税、补偿等各种名目保护企业。美国的土地休耕保护计划(CRP)则是诱致性介入的代表,补偿标准以市场价格为参考,项目筛选以市场收益为参考。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建议采取"两步走"战略:生态补偿的初期选择强制性介入;生态补偿成熟阶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郝向举  何爱平  薛琳  
基于政策协同视角,利用2004-2017年中国1890个县域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分解和三重差分模型,从“质”和“量”两方面考察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协同减排效应,从区域、规模与减排压力方面对其异质性进行了拓展分析。研究发现,低碳城市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叠加加速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从“质”的方面来看,在低碳城市基础上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更大。从“量”的方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使低碳城市碳减排效应更加突出,但两类城市发展模式的协同减排潜力仅在东中部地区、大型城市和超特大型城市以及减排压力较大的城市得到了释放。据此提出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激发协同减排潜力,分类推进低碳基础上的城市智慧发展,强化城市发展模式叠加中的政策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