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54)
- 2023(6896)
- 2022(5552)
- 2021(5296)
- 2020(4203)
- 2019(9617)
- 2018(9115)
- 2017(16890)
- 2016(8872)
- 2015(10160)
- 2014(9737)
- 2013(9849)
- 2012(9283)
- 2011(8662)
- 2010(8319)
- 2009(7562)
- 2008(7393)
- 2007(6380)
- 2006(5604)
- 2005(5193)
- 学科
- 济(45661)
- 经济(45628)
- 管理(19772)
- 方法(17928)
- 业(17084)
- 数学(16493)
- 数学方法(16410)
- 中国(15037)
- 企(12063)
- 企业(12063)
- 地方(10841)
- 贸(10343)
- 贸易(10338)
- 农(10223)
- 易(10109)
- 学(9085)
- 业经(7635)
- 环境(7321)
- 地方经济(7195)
- 财(7054)
- 制(6895)
- 农业(6759)
- 融(6656)
- 金融(6655)
- 银(6486)
- 银行(6480)
- 行(6402)
- 关系(6293)
- 发(6248)
- 和(5978)
- 机构
- 大学(133762)
- 学院(130614)
- 济(63874)
- 经济(62933)
- 研究(54549)
- 管理(46883)
- 中国(42544)
- 理学(40496)
- 理学院(39931)
- 管理学(39334)
- 管理学院(39089)
- 科学(32165)
- 京(29330)
- 所(27510)
- 财(26036)
- 研究所(25501)
- 中心(23332)
- 经济学(21789)
- 财经(21453)
- 院(20089)
- 经(19917)
- 农(19883)
- 经济学院(19662)
- 北京(19089)
- 范(18386)
- 师范(18240)
- 科学院(17391)
- 江(17298)
- 业大(17022)
- 财经大学(16187)
- 基金
- 项目(92525)
- 科学(75218)
- 基金(71568)
- 研究(66362)
- 家(64136)
- 国家(63733)
- 科学基金(53845)
- 社会(45980)
- 社会科(43771)
- 社会科学(43764)
- 基金项目(37409)
- 自然(33546)
- 自然科(32773)
- 自然科学(32765)
- 自然科学基金(32190)
- 省(31758)
- 划(28969)
- 教育(28930)
- 资助(28765)
- 编号(23761)
- 部(22050)
- 重点(21994)
- 发(21584)
- 中国(21574)
- 国家社会(21192)
- 成果(19164)
- 创(18792)
- 教育部(18713)
- 创新(17863)
- 科研(17737)
共检索到195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德根 吕庆月 吴永发 范子祺
保护传统村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基因的民居建筑是传统村镇传统风貌的主体,缺失传统民居建筑的传统村镇就失去了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以全国代表性建筑景观特色型村镇为案例,分析传统村落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特征,进而探究其地域分异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首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主要分为12种类型,由此形成的建筑风貌区在空间分布上南北差异明显,北方建筑风貌区呈大小两个片区分布,而南方呈两条带状分布。其次,从聚落环境、空间布局、造型风格、建筑材料和细部装饰等五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地域分异明显。第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貌/水系、气候、植材/土石等)是形成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的基石;宗法伦理、风水观念及民族文化等人文因素是地域分异的内动力;而人口迁移、战争防御和商贸经济等人文因素是地域分异的外推力。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建筑风貌 地域分异 机理 中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谭宏
中国传统白酒酿造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传统手工艺技能的重要样式之一。在现代工业化条件下,中国传统白酒产业能够独树一帜,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得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地域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中国白酒酿造业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理环境,并通过在此形成的中国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等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市场的胜利者。中国其他传统技艺行业也可以从白酒酿造业中获取许多有益的经验,从而使整个中国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路子走得更远、更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信 李王鸣
聚焦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提取"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产业"、"村落文化"五个风貌单要素,构建传统村落风貌评价体系,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找寻区域空间内小范围集聚分布的风貌组群。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丽水市域内的172个已经成功申报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确定以典型风貌类型、风貌集成廊道、风貌分区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组群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丽水市传统村落风貌在小范围空间内体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在较大尺度的分区中体现出差异化特征,在整个区域环境中显现出共性特征。
关键词:
区域视角 传统村落 风貌组群 空间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理南南 常江 田梦思
传统村落空心化不仅造成了建筑和土地资源荒废、居住环境恶化等普通村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严重危及到村落的物质遗产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本文以阳泉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中型、近郊型以及远郊型三种不同区位类型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分异特征,并揭示了不同区位类型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心化 区位分异特征 形成机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严明喜 何莲 刘暾
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是我国针对现阶段农村发展现状提出的重要思想,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根据地区特点实施符合当地发展特色的经济产业链,还要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通过制定合理、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地区发展方案,在振兴农村经济过程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通过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民居风貌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同步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乡村经济振兴 民居风貌保护 文化保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娟 霍小平
针对关中村镇民居建筑风貌混乱的问题,通过现状调查,在总结其发展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了其主要的建筑类型;剖析了影响建筑风貌的土地、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及其影响;提出了继承传统布局的院落组群模式和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风貌营造方法。
关键词:
关中民居 建筑风貌 继承与发展 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荟 朱清科 秦伟 张英 安彦川 薛智德 刘中奇
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这种典型的困难立地进行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建设。本文选取甘肃西峰、山西吉县、陕西安塞、宁夏固原为研究区,采用25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基于GIS提取相关地形信息研究其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占45%~54%,表现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②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不同,高塬沟壑区呈左偏态分布,其他样区均基本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丘五区和过渡地带呈双峰现象。③不同类型沟壑区梁峁坡面积比例关系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沟坡面积比例为: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高塬沟壑区;川台地面积比例为:丘五区>过渡地带>丘二区>高塬沟壑。④不同类型沟壑区各立地类型组所占的面积比例各不相同,除高塬沟壑区外基本呈阳向缓坡组>阳向陡险坡组>坡顶或沟底。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抗旱造林与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梓羽 汪德根 朱梅
探索20世纪建筑遗产空间分异特征与形成机理,对于提高建筑遗产的保护水平有重要意义。以396处20世纪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Voronoi图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剖析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从整体分异格局及演变来看,20世纪建筑遗产空间分布呈凝聚状,省域层面呈高富集区"一枝独秀"、中富集区"东部零星"、一般富集区和低富集区"两带两块"的特征;市域层面呈"断崖式"数量差异、"梯度化"等级差异、"众星捧月"空间分异特征;重心呈"先北后南"移动趋势,东西向移动较微小,集聚程度呈由强变弱趋势,集聚点数量呈递减趋势。(2)从类型分异格局及演变来看,20世纪建筑遗产可分为六大主类和16个亚类。其中,科教文卫体类、商政办公类和纪念性类遗产数量居多,且分别呈"两核分散""东部三核、中部团状零星""两核一环多点"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不同类型建筑遗产分布演变特征差异明显。(3)20世纪建筑遗产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区域地位、文化与教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联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历史文化底蕴因子的影响最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国刚 杨春 王明利
对产业发展水平和地域分异特征的把握是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做出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科学依据。构建现代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省域畜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揭示其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区。结果表明: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畜牧产业地域分工逐步显现,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但物质装备水平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数量少,饲料工业和种畜禽业支撑能力弱,科技人员配备不足,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短板;中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六大类型区,各类型区应根据"区情、畜情"从不同的侧重点制定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提升养殖场标准化水平;引导建立多渠道、多主体的科技推广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扶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组织化程度;科学确定养殖区域布局规划,因地制宜指导各地畜牧业合理适度发展。
关键词:
现代畜牧业 空间分异 规模化 分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继声 董会忠
文章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黄河流域9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深入解析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逐渐放缓。分省份来看,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青海和甘肃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表现出波动性特征,自西向东递增的阶梯性分布态势发生改变,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偏移,并表现出向南北两个方向扩散的变化趋势,原本“东强西弱”的非均质性空间格局逐步被取代。(3)人力资本与环境规制对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要素支撑与制度环境,产业结构与科研成果转化则对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外商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所产生的正向溢出效应,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聚集区,而科研成果转化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而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其余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明亮 庄大方 胡文岩
利用我国“八五”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与“九五”县级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库分析了 9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耕地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变化存在区域差异 ,其中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区减少最为显著 ,东南丘陵区耕地为显著增加 ;通过分析各土地利用区划一级单元内不同变化度基本研究单元所占总体耕地面积比例情况 ,说明各区域内耕地动态差异也比较大 ;为了定性反映不同区域内由于耕地面积的变化所引起的整体耕地质量的相对变化 ,运用全国 1 :1 0 0× 1 0 4地貌图与基本研究单元图的叠加 ,统计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上的耕地面积变化量。总体上 ,我国平原地区的耕地减少绝对量与相对量均最大 ,而高原地区耕地...
关键词:
中国 耕地变化 地貌 空间分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勇 田均良 沈洪泉
基于黄土丘陵区过去10年科技攻关成果及延安燕沟流域示范成功经验,在总结“梯田退耕”生态重建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坡耕地和1999年农业人口数据计算了各县(市、区)需新修梯田、园地扩建、林草植被恢复的面积及投资需求额度。通过构建并采用基本农田扩建指数、园地扩建指数、林草植被恢复指数以及投资需求密度等指标对55个县(市、区)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地域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需新修梯田面积69.16×104hm2,新扩建经济林果园地面积79.2×104hm2,林草植被恢复面积541.02×104hm2,投资需求总额度158.2×108元;生态重建在地域分布上明显存在两个重点区,一个位于...
关键词:
生态重建 梯田退耕 地域分异 黄土丘陵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鸿梅 王志宝 赵娜娜 高伟
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全国人口普(抽)查等数据,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分析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特征,揭示城市群演变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群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以长三角、成渝、京津冀为最,各城市群老龄人口分布重心变动不大,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呈现由老龄人口集聚点引导的相对均衡演变格局,整体上由浅度老龄化阶段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但局部地区出现后退;初级阶段城市群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中高级阶段城市群人口老龄化起点相对较高,珠三角、京津冀等受行政城镇化等影响人口老龄化率有所波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速度有所下降,整体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增加1%,人口老龄化率增加0.15%。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老龄化 地域分异 中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于伯华 吕昌河 吕婷婷 杨阿强 刘闯
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关键词:
NDVI 植被变化 区域分异 青藏高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丽琴 刘文秀 袁树人
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的内涵,之后概括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的评价原则,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了评价。对评价结果分析后发现,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呈现出明显的由南向北递减、以哈大线为中线呈“凸”字型空间格局和由沿海向内陆圈层递减等地域分异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