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86)
- 2023(9285)
- 2022(7562)
- 2021(7278)
- 2020(5924)
- 2019(13442)
- 2018(12965)
- 2017(23276)
- 2016(12983)
- 2015(14755)
- 2014(14412)
- 2013(14644)
- 2012(14177)
- 2011(13317)
- 2010(13828)
- 2009(12974)
- 2008(13076)
- 2007(11808)
- 2006(10805)
- 2005(9737)
- 学科
- 济(55803)
- 经济(55731)
- 业(31195)
- 管理(30414)
- 农(28070)
- 方法(20308)
- 中国(20011)
- 企(19735)
- 企业(19735)
- 农业(18462)
- 数学(17980)
- 数学方法(17728)
- 业经(14352)
- 制(13724)
- 学(13665)
- 贸(12573)
- 贸易(12563)
- 易(12318)
- 财(12153)
- 地方(10588)
- 银(10573)
- 银行(10547)
- 发(10291)
- 行(10269)
- 融(9486)
- 金融(9485)
- 环境(8762)
- 策(8611)
- 体(8489)
- 发展(8410)
- 机构
- 大学(196013)
- 学院(192683)
- 济(83420)
- 经济(81619)
- 研究(78537)
- 管理(66168)
- 中国(61973)
- 理学(55295)
- 理学院(54500)
- 管理学(53539)
- 管理学院(53170)
- 科学(46672)
- 京(43788)
- 所(40557)
- 农(40286)
- 财(38918)
- 研究所(36843)
- 中心(35551)
- 江(30646)
- 农业(30611)
- 财经(30141)
- 业大(28982)
- 北京(28616)
- 范(28579)
- 师范(28334)
- 院(28166)
- 经(27524)
- 经济学(26975)
- 经济学院(24222)
- 科学院(23985)
- 基金
- 项目(124650)
- 科学(98181)
- 基金(92526)
- 研究(90849)
- 家(82956)
- 国家(82279)
- 科学基金(67875)
- 社会(59573)
- 社会科(56174)
- 社会科学(56162)
- 基金项目(47495)
- 省(44627)
- 自然(42203)
- 自然科(41143)
- 自然科学(41122)
- 教育(40798)
- 自然科学基金(40389)
- 划(40272)
- 资助(38021)
- 编号(35103)
- 成果(30966)
- 部(29350)
- 重点(29281)
- 发(27954)
- 中国(26272)
- 国家社会(26159)
- 课题(25558)
- 教育部(24607)
- 创(24437)
- 科研(23756)
共检索到3127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成 苗凯 肖大威 王璐
基础设施作为传统村落村民生活和生产的物质性载体,其完善与协调与否是衡量传统村落保护成效的重要标志。从分析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生态性"以及"地域性"三个基本特征入手,运用与结合相关区划方法,以前三批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基础,构建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区划,系统梳理了分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典型特征,并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保护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以期丰富与深化传统村落保护的既有研究。
关键词:
中国传统村落 基础设施 区划 保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叶林 陆海云 黄震方 朱志刚
文章选择中国815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传统村落整体上南多北少,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2)从空间分布均衡性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分布的态势,且有较高的集中度。(3)从空间分布密度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大致形成五大集聚区,分别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集聚区、东南沿海及其周边集聚区、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集聚区、云南边境集聚区、青海—甘肃两省交界集聚区。(4)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影响早期传统村落选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传统村落的保留及后期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和民族风俗等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屠李 赵鹏军 张超荣
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亟待进行相应的理论建设以指导实践。通过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源头——遗产保护理论的回顾,以及对国际遗产保护视野中的与传统村落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进而提出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以维护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为目标,以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关注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功能用途、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的持续变化,建立协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遗产保护 遗产管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晓华 吴仕嫱 黎想
揭示多功能发展特征、划定多功能协同发展类型是传统村落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现实需要,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以黟县4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指标综合法及耦合协调模型,科学测度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水平及协同状态,并基于此进一步划分传统村落类型,针对性提出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引导策略。结果表明:(1)黟县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村际差异显著,优势功能和短板功能并存,多功能系统内部协同水平较低,大部分村落多功能协同水平处于过渡协调及失调衰退状态;(2)依据传统村落多功能协同状态,黟县传统村落可划分为协调发展类、过渡协调类及失调衰退类三个主类,进而根据村落优势和短板功能进一步划分出综合发展型、生活居住型、田园观光型、特色产业型及功能衰微型五个亚型;(3)需对不同类型传统村落进行差异化引导,即全面提升协调发展类村落发展品质及区域联动水平,促进过渡协调类村落特色化发展,引导失调衰退类村落精明收缩和适应性转型。研究强调需针对传统村落多功能协同发展状态,差异化引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志英 夏丽萍 张丽宇
针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现状 ,作者以民间投资为视角 ,从理论和现实出发探讨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民间资金之必然 ,并进一步对引入民间资金的机制和政策选择提出了相关见解。
关键词:
农村建设 基础设施 民间资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琴,陈祥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康璟瑶 章锦河 胡欢 周珺 熊杰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并已形成四大集聚区;(2)不同海拔高程地区传统村落的留存保护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3)地区人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但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理论上并不矛盾,各地应寻找保护传统村落的合适路径;(5)交通发达程度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6)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格局 遗产保护 中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慧灵 徐建斌 杨文越 曹小曙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及"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和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与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传统村落密度高—贫困村密度高的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以及广西的交界、山西北部,集中在连片特困山区。低—低类型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沿边、西北以及部分沿海地区,低—高类型区域集中在省际边界地区,高—低类型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和福建。(2)将传统村落密度低—贫困村密度低类作为参照,低—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与人口、气温、高程、坡度这几个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传统村落密度低的区域,人口更多、交通可达性水平差、地区经济发展更差、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气温变化、坡度和高程增加,降水量少)地区,陷入贫困的风险也更高。(3)相对低—低类型区域,城镇化率与高—低类型区域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同时位于低密度贫困村区域时,传统村落密度更好的地区其城镇化率也更高,城镇化进程没有严重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高—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人口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坡度、气温、降水量对传统村落与贫困村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传统村落扶贫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对象指引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慧灵 徐建斌 杨文越 曹小曙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及"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和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与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传统村落密度高—贫困村密度高的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以及广西的交界、山西北部,集中在连片特困山区。低—低类型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沿边、西北以及部分沿海地区,低—高类型区域集中在省际边界地区,高—低类型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和福建。(2)将传统村落密度低—贫困村密度低类作为参照,低—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与人口、气温、高程、坡度这几个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传统村落密度低的区域,人口更多、交通可达性水平差、地区经济发展更差、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气温变化、坡度和高程增加,降水量少)地区,陷入贫困的风险也更高。(3)相对低—低类型区域,城镇化率与高—低类型区域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同时位于低密度贫困村区域时,传统村落密度更好的地区其城镇化率也更高,城镇化进程没有严重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高—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人口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坡度、气温、降水量对传统村落与贫困村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传统村落扶贫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对象指引支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书光
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探讨这一主流教化思想的复杂人性依据,剖析其独特的伦理政治诉求,感悟其严密的组织运行系统,对于当代道德教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无启发。
关键词:
儒家教化 人性论 伦理政治 组织运行系统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王巍
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下,引入教育供给因素,将其视为社会型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合并基础设施数据与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两类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研究显示: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地区教育供给对企业出口促进作用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作用并不稳健;不同基础设施对沿海和内陆地区企业出口有差异化影响;在产业特征框架下,基础设施供给对密集使用某类基础设施的企业出口促进作用明显。地方政府应重视社会型基础设施的贸易促进作用,调整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慧泉 毛世平 李书峰
基于中国2003—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使用基础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加权模型,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的角度,实证分析4种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影响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生活性和网络性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的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空间相关性是通过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来传递的;而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的农民增收存在抑制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大均 胡静 陈君子 许贤棠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罗琴 刘沛林 张家其
以1989—2015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传统村落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核心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1)传统村落研究群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已形成了一批学术代表;(2)传统村落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分布于研究院所、林业局等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太紧密;(3)"旅游开发"、"空间形态"、"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是近年来传统村落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叶青 胡守庚 杨忍 陶伟 李红波 李伯华 刘沛林 魏峰群 郭文 唐承财 顾康康 唐雪琼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既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关注和融合交叉研究的热点议题。为系统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政策机制、实践经验和实现路径,特邀传统村落相关研究领域的11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政策变迁与典型模式、宏观机制与核心主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三个视角,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到具体空间实践为主线,聚焦政策变迁、机制机理、经验模式、村落分类、产业转型、景观保护、有机更新、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等核心主体及其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对话。结合各位专家主要观点,新时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需重点关注:(1)面向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冲击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机制体制创新与实现路径。针对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面向国家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农文旅有机融合和全面统筹协调的多元融合机制,通过挖掘传统村落内生增长因素和传统村落历史传承和文脉肌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重塑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和全方位数字孪生建模等,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居环境和协同共建文化图谱。(2)面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核心主题与具体空间实践。聚焦传统村落分类施策、产业转型、有机更新、景观保护、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重构等核心主题,强化基于“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耦合的传统村落划分及分类施策;关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的意义内涵及影响机制;重点围绕“保护发展对策、改善民生措施、活化利用策略”三大任务推进传统聚落有机更新;重视传统人居文化景观基因保护与内在精神价值挖掘和传统居住空间“活态”保护与利用及传统文化遗产“活化”;关注传统村落活态多样化,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和美乡村建设;重视自然非人类要素和人类作为传统村落空间秩序建构和地方营造的重要作用及其能动性实践;关注传统文化底蕴挖掘和集约高效物质空间、塑造和谐舒适社会空间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空间打造;聚焦“生态、文化、主体、产业”等乡村要素,强化生态底色、传承发展地方文化和平衡地方、跨地方主体间的资本优势和地方性嵌入,以实现中国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和特色重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