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69)
2023(13641)
2022(11191)
2021(10471)
2020(8494)
2019(19280)
2018(18169)
2017(33762)
2016(18272)
2015(19606)
2014(19105)
2013(19095)
2012(17783)
2011(16424)
2010(16330)
2009(15091)
2008(15078)
2007(13219)
2006(11655)
2005(9978)
作者
(55744)
(47218)
(46824)
(44501)
(29702)
(22649)
(20913)
(18215)
(17899)
(16498)
(16477)
(15605)
(15305)
(14813)
(14761)
(14461)
(14056)
(13626)
(13527)
(13315)
(11828)
(11500)
(11289)
(10744)
(10607)
(10399)
(10372)
(9995)
(9571)
(9559)
学科
(76312)
经济(76217)
(49199)
管理(44128)
(33423)
(33099)
企业(33099)
方法(32869)
数学(29518)
数学方法(29230)
中国(23611)
农业(22883)
业经(18647)
(18157)
(17913)
(16912)
贸易(16906)
(16539)
(15221)
地方(13304)
(12829)
银行(12773)
(12446)
金融(12444)
(12316)
(11641)
环境(11537)
技术(10590)
收入(10381)
(10302)
机构
大学(269952)
学院(267528)
(114035)
经济(112037)
研究(101417)
管理(95349)
理学(83704)
理学院(82576)
管理学(81034)
管理学院(80558)
中国(75638)
科学(64600)
(60920)
(56719)
(52637)
(49199)
研究所(48898)
农业(47559)
业大(46421)
中心(44636)
财经(40388)
(37446)
经济学(37265)
(37181)
(35999)
(35877)
师范(35504)
北京(35223)
经济学院(33816)
科学院(32082)
基金
项目(189451)
科学(149605)
基金(142196)
研究(129598)
(129313)
国家(128237)
科学基金(107125)
社会(87325)
社会科(82731)
社会科学(82711)
基金项目(75132)
(71004)
自然(69963)
自然科(68464)
自然科学(68437)
自然科学基金(67280)
(61972)
教育(58281)
资助(56769)
编号(47669)
重点(43855)
(42768)
(41156)
(39353)
成果(38540)
国家社会(38490)
创新(37036)
科研(36932)
计划(36499)
教育部(35883)
期刊
(121561)
经济(121561)
研究(76263)
(60294)
学报(55072)
中国(51123)
科学(48759)
大学(40680)
农业(40530)
学学(39067)
(35102)
管理(31426)
(24874)
金融(24874)
教育(22226)
业经(21282)
经济研究(20773)
财经(20403)
(19822)
(17636)
问题(16938)
(16591)
技术(16588)
业大(15547)
(14671)
世界(14183)
农业大学(13329)
科技(13028)
国际(12976)
资源(12588)
共检索到385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慧灵  徐建斌  杨文越  曹小曙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及"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和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与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传统村落密度高—贫困村密度高的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以及广西的交界、山西北部,集中在连片特困山区。低—低类型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沿边、西北以及部分沿海地区,低—高类型区域集中在省际边界地区,高—低类型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和福建。(2)将传统村落密度低—贫困村密度低类作为参照,低—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与人口、气温、高程、坡度这几个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传统村落密度低的区域,人口更多、交通可达性水平差、地区经济发展更差、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气温变化、坡度和高程增加,降水量少)地区,陷入贫困的风险也更高。(3)相对低—低类型区域,城镇化率与高—低类型区域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同时位于低密度贫困村区域时,传统村落密度更好的地区其城镇化率也更高,城镇化进程没有严重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高—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人口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坡度、气温、降水量对传统村落与贫困村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传统村落扶贫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对象指引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慧灵  徐建斌  杨文越  曹小曙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及"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和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与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传统村落密度高—贫困村密度高的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以及广西的交界、山西北部,集中在连片特困山区。低—低类型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沿边、西北以及部分沿海地区,低—高类型区域集中在省际边界地区,高—低类型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和福建。(2)将传统村落密度低—贫困村密度低类作为参照,低—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与人口、气温、高程、坡度这几个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传统村落密度低的区域,人口更多、交通可达性水平差、地区经济发展更差、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气温变化、坡度和高程增加,降水量少)地区,陷入贫困的风险也更高。(3)相对低—低类型区域,城镇化率与高—低类型区域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同时位于低密度贫困村区域时,传统村落密度更好的地区其城镇化率也更高,城镇化进程没有严重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高—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人口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坡度、气温、降水量对传统村落与贫困村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传统村落扶贫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对象指引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叶林   陆海云   黄震方   朱志刚  
文章选择中国815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传统村落整体上南多北少,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2)从空间分布均衡性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分布的态势,且有较高的集中度。(3)从空间分布密度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大致形成五大集聚区,分别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集聚区、东南沿海及其周边集聚区、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集聚区、云南边境集聚区、青海—甘肃两省交界集聚区。(4)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影响早期传统村落选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传统村落的保留及后期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和民族风俗等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庆  樊新生  高更和  杨慧敏  
以秦巴山区11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探讨贫困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与2004年相比,2014年贫困村的空间集聚规模较小,集聚中心数量较多;库区是贫困村的主要集聚地,随着时间推移贫困村的分布呈现远离库区和向乡镇中心附近集聚的趋势。在影响因素分析上,泊松回归的结果表明,自然地理特征、地理区位特征、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政策因素均对贫困村区位具有显著影响。但随时间推移,贫困村分布的具体影响因素呈现一些新的变化,同一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方向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江苏  王晓蕊  李小建  
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认知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采用核密度方法识别核心和次核心;构建"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并进行实践分析。发现:①在地理格局上,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第二和第三级阶梯、年均降水量400 mm以上的区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从行政区划来看,部分省份、地级市的交界地带为传统村落的密度核心。②GWR结果显示,对于地形因素,第二阶梯海拔越低、第三阶梯海拔越高传统村落越集中;对于生态因素,在农产品主产区或生态环境保护区,既出现生态环境越好传统村落越密集特征,也出现生态环境越好传统村落越分散特征;对于人口因素,"胡焕庸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人口越密集传统村落越集中,而该线以东区域则相反;对于经济因素,中西部大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传统村落趋于聚集,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总体较高传统村落趋于分散;交通和城市因素在不同区域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亦存在两面性特征。总体看,各地理要素的回归系数存在正负值、正负值比重差异以及高低值空间差异,反映各要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方向、程度和范围均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及要素回归系数空间差异,提出了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红霞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有些地区,地势崎岖,交通闭塞,经济停滞严重,新农村建设和后续发展出现诸多难点,如建成安居房后农民不同程度负债,导致抗风险能力降低及后续发展能力不足;农民思想文化意识的提升落后于硬件建设;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家园现象严重;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等。文章旨在揭示这些难点进而提出建议和对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粟秦  侯兰功  乔标  
【目的】贫困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能够为地方制定"精准扶贫"政策与贫困村落实现现代化转型提供助力。【方法】本研究以绵阳市域贫困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绵阳市贫困村落分布特征及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绵阳市贫困村落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南部低洼地区,中部分布较少;贫困村落数量在各区县(市)分布不均衡,平武县、北川县、三台县、江油市和盐亭县集聚了近90%的贫困村落;以市域内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绵阳市贫困村落在三台县出现1个高度集聚区和5个低度集聚区,三个中度集聚区位于安县和盐亭县。【结论】经济、教育、城乡距离、地形起伏及交通等因素对贫困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大均  胡静  陈君子  许贤棠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汪侠  吴小根  章锦河  刘泽华  张洪  
当前,研究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择取10个引起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差异的因素——旅游地生命周期、居民的旅游经济依赖程度、社区归属感、主客接触程度、使用旅游设施频率、在旅游地居住时间、居住地距核心景区的远近、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通过对桂林市5个贫困村落的实地调查,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别考察这些因素对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刚  彭庭莹  吴清  
以大别山片区35个县(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贫困村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核心-边缘特征,呈现"一带、一核、多点"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类型以均匀分布为主、集聚分布为辅;空间关联存在两个明显的热点区域和若干次级热点区域,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空间分布与密度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耦合度;回归分析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交通设施、资源禀赋条件是影响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庄天慧  陈秀兰  傅新红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群众的需要,加快贫困村灾后重建进程,本文结合四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的实际,对贫困村灾后重建资金投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贫困村灾后重建资金投向受到受灾程度、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传统文化、农户意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于希贤  
复兴中国传统地理的硕果——评《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于希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最近荣获“第四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的刘沛林同志,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地理学思维与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喜人的成果,1997年底上海三联书店为他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咪  芮旸  王成新  姬宇  李雅楠  
以吴越文化区内国家首批公布的24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利用Arc GIS 10.2等软件探究吴越文化区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吴越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呈集聚分布,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与热点区分布相似:(1)西部的皖南山区和西南部的浙南山地地区为高密度集聚区,其中黄山市歙县、黟县,丽水市松阳县及上饶市婺源县均为二阶热点区;(2)在文化亚区尺度上,新安文化亚区密度最大,越文化亚区分布数量最多;在聚落景观区尺度上,传统村落集中于皖南古徽州聚落景观区、浙中丘陵盆地聚落景观区和浙南中山聚落景观区;(3)地形、中心城市影响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为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3个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成  苗凯  肖大威  王璐  
基础设施作为传统村落村民生活和生产的物质性载体,其完善与协调与否是衡量传统村落保护成效的重要标志。从分析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生态性"以及"地域性"三个基本特征入手,运用与结合相关区划方法,以前三批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基础,构建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区划,系统梳理了分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典型特征,并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保护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以期丰富与深化传统村落保护的既有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宾津佑  
传统村落是体现农耕文明、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探讨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冷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广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广东省传统村落总体呈不均衡分布态势,在空间上呈倒"T"型多核心凝聚式分布,即形成了以梅州―潮汕揭地区、广佛地区、清远瑶族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湛江雷州地区为主的四大核心集聚区域;2)从四大地理区域看,广东省传统村落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粤北山区>珠三角>东翼>西翼地区;3)从市域层面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梅州市、清远市、佛山市三市,约占总数的50%;4)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是自然资源环境本底、社会经济人文因素等多重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山水格局奠定了传统村落分布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因素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文化因素是传统村落延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政策因素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存续起着重要的外在调控和导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