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74)
2023(4976)
2022(4141)
2021(3989)
2020(3271)
2019(7927)
2018(7581)
2017(14507)
2016(7392)
2015(8748)
2014(8249)
2013(8532)
2012(7999)
2011(7438)
2010(7172)
2009(6689)
2008(6540)
2007(5353)
2006(4832)
2005(4591)
作者
(19837)
(16641)
(16590)
(15900)
(10762)
(7798)
(7518)
(6460)
(6454)
(6011)
(5853)
(5534)
(5416)
(5305)
(5217)
(5179)
(5006)
(4827)
(4715)
(4643)
(4337)
(3933)
(3908)
(3819)
(3718)
(3619)
(3559)
(3437)
(3380)
(3375)
学科
(34774)
经济(34746)
(20361)
管理(17796)
方法(15126)
数学(14001)
数学方法(13967)
中国(13707)
(12599)
企业(12599)
(10783)
贸易(10776)
(10633)
(9721)
(8271)
业经(7009)
(6799)
银行(6798)
(6661)
服务(6588)
(6488)
农业(6089)
工作(5768)
(5766)
(5629)
金融(5629)
关系(5477)
(5165)
服务业(5077)
(4985)
机构
大学(109138)
学院(104954)
(56452)
经济(55603)
研究(41806)
管理(40657)
中国(34853)
理学(34392)
理学院(34043)
管理学(33815)
管理学院(33605)
(24139)
(23062)
科学(21275)
(20241)
经济学(19216)
财经(18587)
研究所(18395)
中心(18252)
经济学院(17308)
(17302)
北京(16152)
(15137)
(14824)
财经大学(13983)
(13837)
科学院(13079)
(13045)
师范(12973)
研究中心(12391)
基金
项目(69195)
科学(55780)
基金(53675)
研究(52869)
(46843)
国家(46507)
科学基金(39495)
社会(37469)
社会科(35673)
社会科学(35663)
基金项目(27328)
自然(22555)
教育(22460)
资助(22180)
自然科(22077)
自然科学(22071)
(22013)
自然科学基金(21744)
编号(20007)
(19799)
中国(17818)
国家社会(17428)
(17332)
成果(17075)
重点(15520)
(15466)
教育部(15276)
人文(14305)
(14207)
社科(13856)
期刊
(60737)
经济(60737)
研究(36207)
中国(22865)
(16124)
管理(15430)
科学(14386)
学报(13992)
(13877)
(11884)
金融(11884)
经济研究(11290)
大学(11277)
(10174)
学学(10123)
图书(10066)
财经(9994)
农业(9582)
国际(9268)
世界(8916)
(8860)
问题(8518)
业经(7996)
书馆(7827)
图书馆(7827)
技术(7757)
教育(7579)
(6270)
技术经济(5657)
(5106)
共检索到1692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冬林  
中国旧书业已是夕阳西下,淘书人纵然断肠也无奈。虽不乏有识之士"救救旧书业"的大声疾呼,但在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盛行的今天,振兴旧书业谈何容易!关于旧书业的前世今生我们平常人无法左右,只能在阅读旧书业曾经辉煌的历史中扼腕叹息。但在扼腕叹息之余,笔者发现旧书业之所以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付婉莹  
思政课程作为当下高校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媒介,正如《思政课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应用》一书所写的那样,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该书共分为三大部分,书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在当下时代中,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温雪秋  
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融入当代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让正处于人生价值观树立关键节点的青少年们沐浴在优秀文化阳光的照耀之下,是民族文化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特质完美契合了现代思想道德政治与法治课堂的要求。唯有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课堂建构的重要价值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根基,才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行  
在现代机器采煤进入中国之前,所有手工业采煤都属于传统采煤业。中国采煤业出现甚早,《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窦广国"为其主人入山作炭"。《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夏馥入林虑山中,隐匿姓名,"为冶家佣,亲突烟炭"。顾炎武《日知录》认为两书所记炭,均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晓璐  潘宁  朱博闻  
德性诚信是中国传统社会诚信的主要类型,传统社会诚信建设是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多维互动的动态过程。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化,制度诚信逐渐成为中国现代社会诚信的主要类型。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推动诚信知识与思维的嵌入,有助于形成对诚信的理性认识,进而在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诚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新时期思政教育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意义与推动作用,能够引导青年学生规范自身思想言行,实现健全人格的塑造养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石国亮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日前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陈部长指出:"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在这个方面发生问题,我们就会发生底色的亏损,所以我们非常重视。"这段言简意赅的话语,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说得生动形象而又语重心长。
关键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叶安然  张盈芳  
5月21日上午,在古色古香的北京大学燕园三院,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主持了《中国旧书业百年》(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品评会。朱天俊、白化文教授,《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执行主编陶铠先生,该书责任编辑、科学出版社沈红芬女士,本书作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王永富硕士,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刘洪权博士,以及北大信息管理系博士生范凡、邓咏秋、汪琴、许欢等出席,与会者就该书的学理价值,以及正视中国旧书业的现实困境求索振兴之路等发表了有益的意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金准  
中国经济正经历"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转型,服务业是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的产业,中国传统服务思想源远流长,重"礼"重"心",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以之为本,构筑竞争力,中国服务业也因此能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和命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岩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它非常广泛地反映和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我们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我们还没有正确认知。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孟的儒学文化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分析了华人企业家代表李嘉诚的经营理念,总结和吸收中华民族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认真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企业的经营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重新唤起企业经营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促进企业的长足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伟江  
中国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有着伴之而生的历史,在建设和谐文化中更负有重任。高校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并致力于培养可引导和谐文化建设的教员和学生。作为一名高校教员,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关键所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岂之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岂之①一、教育功能问题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以“人”为中心,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塑造有道德的“君子”;再培养“仁人”——圣贤。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文献《诗》、《书》、《礼》、《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徐泽宇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今天依旧焕发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中国式现代化源自于中华大地,要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要明确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根与魂。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好面临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伟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建成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粘合剂、催化剂、润滑剂,更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文化保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有助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范成  张晓光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文道德素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直接和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的发展。在万众创新的今日,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的地方。文章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加强探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创新人才的教育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以及这将对推动我国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起到的贡献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