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80)
- 2023(17880)
- 2022(15333)
- 2021(14434)
- 2020(12124)
- 2019(27907)
- 2018(27613)
- 2017(52255)
- 2016(28723)
- 2015(32520)
- 2014(32533)
- 2013(31891)
- 2012(29550)
- 2011(26564)
- 2010(26394)
- 2009(24395)
- 2008(23820)
- 2007(20839)
- 2006(18267)
- 2005(16421)
- 学科
- 济(112223)
- 经济(112071)
- 管理(81474)
- 业(73801)
- 企(61374)
- 企业(61374)
- 方法(49262)
- 数学(42017)
- 数学方法(41556)
- 中国(32763)
- 农(31083)
- 财(29100)
- 业经(25775)
- 学(24886)
- 制(24856)
- 地方(21845)
- 贸(21392)
- 贸易(21380)
- 易(20802)
- 农业(20203)
- 理论(19863)
- 银(18556)
- 银行(18499)
- 和(18279)
- 环境(17968)
- 体(17920)
- 行(17723)
- 融(17585)
- 金融(17576)
- 务(17461)
- 机构
- 大学(405433)
- 学院(401714)
- 济(160811)
- 经济(157313)
- 管理(153462)
- 研究(139779)
- 理学(132460)
- 理学院(130851)
- 管理学(128613)
- 管理学院(127869)
- 中国(105244)
- 京(87909)
- 科学(85535)
- 财(75166)
- 所(69985)
- 农(66041)
- 研究所(63786)
- 中心(62733)
- 业大(59997)
- 财经(59719)
- 江(58923)
- 北京(55812)
- 范(55380)
- 师范(54862)
- 经(54323)
- 农业(51886)
- 院(50757)
- 经济学(48863)
- 州(47076)
- 师范大学(44568)
- 基金
- 项目(273890)
- 科学(215080)
- 研究(202084)
- 基金(198190)
- 家(173029)
- 国家(171568)
- 科学基金(146384)
- 社会(127599)
- 社会科(120741)
- 社会科学(120712)
- 省(105448)
- 基金项目(104973)
- 自然(93905)
- 教育(93426)
- 自然科(91679)
- 自然科学(91655)
- 自然科学基金(90018)
- 划(89566)
- 编号(82627)
- 资助(81327)
- 成果(68678)
- 重点(61518)
- 部(61161)
- 发(57988)
- 课题(57654)
- 创(56397)
- 创新(52656)
- 国家社会(52561)
- 教育部(52559)
- 科研(51892)
- 期刊
- 济(177816)
- 经济(177816)
- 研究(122176)
- 中国(82223)
- 学报(65571)
- 农(60496)
- 科学(59711)
- 财(57524)
- 管理(56465)
- 教育(50661)
- 大学(49976)
- 学学(46629)
- 农业(41755)
- 融(34429)
- 金融(34429)
- 技术(33906)
- 财经(29392)
- 经济研究(28608)
- 业经(27863)
- 经(25219)
- 问题(23253)
- 业(22127)
- 图书(21891)
- 版(19515)
- 贸(18890)
- 科技(18880)
- 理论(18472)
- 技术经济(18055)
- 世界(17520)
- 资源(17497)
共检索到598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宏磊 张捷
书法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系中的文字景观组成是城镇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休闲体验对象。对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将导致书法景观实际功能的丧失,使书法景观不能显著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文化认同、参与及满意度。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合休闲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结合书法景观体验场景进行整合修正,形成了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量表,并采用该量表对具有典型书法景观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游客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分析,以研究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问题。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存在个人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靖 董雅
由于传统文化概念被人们重新认识和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以特有的民族符号形式被重新诠释,推上了新的历史舞台,成为现代设计的亮点。本文简略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总结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从绘画、色彩、传统符号等方面,通过比较与分析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实验和应用。文章的提出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 现代 园林景观 设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鹤年 张力仁
通过对我国区域差异最明显的省区——陕西省现有117条政区地名的命名规律、命名缘由和命名时间等属性的分类统计分析,发现陕西全省现有半数以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其以前就已产生,且越早出现的政区名称,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愈突出;越晚出现的政区名称,因社会人文事象得名越明显。从时空分布看,陕西政区地名随时间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与三大地域开发序列相对应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区域开发、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全国政区体制变化是陕西省政区地名文化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政区地名 景观特征 分布规律 陕西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乡村 文化景观 景观变化 景观保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芙蓉 李和平
我国现代化城市中尚存很多传统集市。从文化景观视角考察这些集市,可以发现其成因与商业需求、地域环境、城市化进程和日常生活的延续性有关。城市中传统集市的构成可以从空间、时间和文化三个方面研究。空间上,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传统集市的位置多延续最早集市形成时的选址,位于交通便利的节点位置;城市传统集市数量基本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分布趋势;空间形态呈现出线状、网格状和面状的特征。时间上,集市的集期受到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双重影响。文化上,这些目前仍活跃在城市中的传统集市具有传统商业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和传统日常生活公共空间文化价值。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集市文化景观的承续发展应该采取活化保护的原则,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景观的有机更新上,可以通过作为现代城市商业体系的有益补充、作为地域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和作为具有活力的传统日常公共生活空间三条路径实现。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城市 传统 集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梁明
校友文化景观是高校文化育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友景观文化育人建设是传承校友文化,发扬校友精神,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校友景观文化育人建设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校园服务功能,加强对于校友精神、爱校情感的传达,深入挖掘校友文化景观的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利用校友文化资源营造多元化的文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
校友景观 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 创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婧雅 张玉钧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具有生态和文化双重价值,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交界面,如何识别其价值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至关重要。以泰山为例,通过古籍文献和实地勘察等方法,从历时性角度对泰山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泰山文化景观价值经历了山岳崇拜的自然价值、君权神授的政治价值、佛道信仰的宗教价值、祭祀游居的民俗价值及保护利用的综合价值五个阶段。结论认为: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名山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是从自然到文化再到综合、从御到民、从单一到多元、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基础、环境条件、行为方式及空间结果四部分,具有鲜明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文章还对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识别策略进行了讨论,为相应类型的国家公园和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秋玲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更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江畔 邵龙
线性遗产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铁路作为重要的线性工业遗产,认知其遗产特征,认清其生存现状,有利开展保护与开发活动。基于遗产线路视角,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体系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调查的方法,梳理其历史背景与现状情况,分析遗产构成;利用SWOT分析工具,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战略性分析;对与中东铁路相关性较高的遗产线路保护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到适合中东铁路的保护途径。最后,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的保护规划提出建议,以期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寻求更好的生存机会与生存环境。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何艳冰 乔旭宁 王同文 樊良新
文章将脆弱性理论引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以河南省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进行测度,并引入贡献度模型划分其脆弱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的压力极不均衡,旅游开发对文化景观的胁迫效应更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状态存在结构性差异,非物质文化景观较物质文化景观更为脆弱;政府在文化景观保护过程中缺乏对村民利益诉求的尊重及其文化自觉意识的激发,是导致传统村落响应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2)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位于低、中、高3个脆弱等级的传统村落数量分别占33.33%、52.38%和14.29%,空间上呈现豫东地区和豫北地区高、豫西地区和豫南地区低的格局。(3)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压力主导脆弱、状态主导脆弱、响应主导脆弱、压力-状态复合脆弱、状态-响应复合脆弱和压力-响应复合脆弱6种类型,复合脆弱型传统村落的数量明显多于单一脆弱型,且脆弱程度更深,反映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主要受复合因素驱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琳 钟志平 张洋 田嘉铄
运用GIS核密度估计法并结合地理环境,对增城不同类型聚落地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地名密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自然景观类地名表征了人类聚落选址时对地形及水源条件等地理环境的需求特点,与增城的自然环境特征相吻合;人文景观类地名表现为核心—边缘—核心的空间格局和北疏南密、北客南粤的分布特征,所展现的"人—聚落—自然环境"关系反映了地名系统中的人地关系特征;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和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为增城地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地理环境、经济方式、移民先后顺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促进了增城地名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卢松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从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翀 周庆 杨敏行
佛山禅城古镇历史文化遗存集中,但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多重危机。以禅城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将廊道概念从遗产保护等宏观尺度引入中微观的城市设计:通过分析空间结构演变、评价历史文化价值并对重要遗产进行梳理,从而构建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把以往古迹标本和分散碎片转变成具有整体连续性的景观体验,注重时间、空间和感官维度对典型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进行系统保护和展示再现,从文化景观的适应、传承、创新等方面探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拓展旧城保护研究的视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