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56)
2023(7958)
2022(6339)
2021(6402)
2020(5065)
2019(11946)
2018(11857)
2017(20401)
2016(12027)
2015(14013)
2014(14246)
2013(13406)
2012(12806)
2011(12049)
2010(12210)
2009(11049)
2008(11142)
2007(10105)
2006(9161)
2005(8349)
作者
(31346)
(26079)
(26014)
(25176)
(16880)
(12476)
(11974)
(10324)
(10140)
(9440)
(9017)
(8879)
(8433)
(8417)
(8412)
(8376)
(7808)
(7784)
(7471)
(7407)
(7173)
(6341)
(6282)
(6118)
(5999)
(5897)
(5751)
(5649)
(5342)
(5313)
学科
(47454)
经济(47405)
管理(23805)
中国(22605)
教育(20816)
(19307)
方法(19114)
数学(15995)
数学方法(15840)
(14764)
企业(14764)
(14489)
理论(12141)
(11823)
(10802)
贸易(10794)
(10593)
(9244)
业经(9141)
(8914)
(8034)
(7657)
金融(7657)
(7575)
(7546)
银行(7535)
教学(7507)
发展(7456)
(7382)
农业(7374)
机构
大学(175933)
学院(166403)
(71513)
经济(70109)
研究(67994)
管理(53326)
中国(46634)
理学(44858)
理学院(44194)
管理学(43475)
管理学院(43117)
(40560)
科学(36953)
(33480)
(33057)
师范(32870)
(32289)
教育(31223)
研究所(30483)
中心(28237)
北京(27537)
师范大学(27431)
财经(25596)
经济学(24899)
(24812)
(24235)
(23607)
经济学院(22212)
(21245)
(19675)
基金
项目(102473)
研究(85251)
科学(82124)
基金(72359)
(62193)
国家(61558)
社会(53502)
科学基金(50864)
社会科(50288)
社会科学(50281)
教育(47226)
(36891)
基金项目(35898)
编号(35732)
(34524)
成果(33653)
资助(30342)
课题(28788)
自然(28180)
自然科(27479)
自然科学(27471)
自然科学基金(27025)
(26727)
重点(25233)
(23994)
教育部(23925)
(23648)
中国(23477)
(22974)
国家社会(22282)
期刊
(79499)
经济(79499)
研究(65511)
教育(53958)
中国(45286)
(23304)
学报(22814)
科学(21512)
管理(19998)
(19053)
大学(18926)
技术(17242)
学学(15611)
财经(14018)
农业(13734)
经济研究(13659)
职业(13526)
(13004)
金融(13004)
(12417)
(11007)
图书(10690)
问题(10576)
世界(10565)
(9998)
论坛(9998)
国际(9740)
业经(9126)
技术教育(8747)
职业技术(8747)
共检索到271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峻杉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需要通过对方法论的反思,来寻求突破和加速发展。从基本定位与根本追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需要联结好中国哲学与教育学的思想,激活本土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在主要研究定向上,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既需要继承经典诠释传统而"返本开新",也不能忽视围绕当下教育问题而与现有的主流学术理论和通行话语展开"思想比较"和"话语关联"。跨越古今思维方式的差异,实现理解与诠释过程中"意义场"的联通性,是这个领域内关键的研究难点。优化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以作为公共知识背景和基本前提,深刻诠释关键观念或概念以作为基本话语工具,在故事情境中开显"精神"以焕发生机和活力,是当前阶段需要重视和优先解决的研究课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超  于建福  
自然与"当然"和合,即"自当一体",是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展开的根基。儒家以天道、人性为自然,以"尊德性而道问学"、"诚明"两进为途径;道家以"道"为自然,以"归根复命"为功夫;儒、道两家同源异流,皆以"尽人合天"为旨归,共铸了以"自当一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伴随长于分析、重视知识的西方教育哲学进入中国,以"自当一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逐步丧失了在教育哲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将基于"自当一体"之道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理念真正融入教育哲学的理论建构中,已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炳照  
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王炳照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国和成立前,中国学者也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并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过专门的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中断,直到80年代初,才陆续恢复了有关的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长纯  宁虹   丁邦平  
中外哲学是比较教育方法论建设的理论资源。在进行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的时候 ,应该展开跨文化的哲学对话。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对主体意识的重视、对知行关系的论述 ,特别是对“行”的重视 ,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作为现代解释学支派的接受理论可以给包括比较教育在内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论带来充满活力和前途的思考空间。研究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知行合一”应成为 2 1世纪比较教育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初晓琳  敖祖辉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在社会政治构建现实的需求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哲学研究在当今乃至未来的学术界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排在了学术研究的首位,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文化视角下研究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其关键点在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与历史环境影响下,我国社会政治与政治文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我们进行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在多元的文化视角下,以自我反省的方式来实现现实的政治构建,对现有的研究原则与前提进行必要的检讨与反省,并对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进行诠释与反思,为学术界达成共识提供理论基础,以期为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艳梅  
"以和为贵"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是"贵和"思想的精髓与特色,"和而不同"是传统"以和为贵"处世观的深化,"动态平衡"是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贵和"思想,无论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还是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价值理念在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方面意义重大。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汉民  
追溯中国哲学的学术渊源与原初形态,不仅仅要从先秦诸子学开始讲起,还应通过诸子学术的渊源和主体——“内圣外王之道”,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原初形态的理论特征。先秦诸子不仅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全部归结为上古圣人的创造成果,同时还将自己的学术创造,看作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发掘。从早期华夏圣王的文明创造,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提升,确立并强化了一种既有文明连续性、又有精神独特性的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传统,并深刻影响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哲学的漫长历史发展。由于内圣外王之道原初形态的深刻影响,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性、实用理性、实践理性的思想传统和精神追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澜  
以儒家为主体、儒道释并存的思想格局呈现的价值取向、基本的思维方式及其存在方式构成的中国哲学传统具有存在的独特和意义,它内含着教育精神与智慧,形成了基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哲学。从天地人相通相生、人应依天道之法而行、人在天地万物之间的特殊地位与关系的天人关系的三层意义,可见天人合一内含的教育精神。以人生为对象的修习践行,是解决人何以成人、立身、成事这一由天人合一引申出的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由此,"教育"一词的中国式表达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中国哲学传统中重智慧胜于重知识与经验,导致了中国哲学传统中认识事物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独特:重综合思维,着力于整体与关系的认识;形成互通互化的关系思维,并进行关系范型推演;运用时势运转的思维方式,关注转化过程中条件变化和关节点。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慧萍  甄真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代言,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实践参照,更展现着整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和精神价值。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视阈下的"工匠精神"的探讨,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工匠精神"形成和培育过程中的不利影响,以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工匠精神"背后的深刻内涵与哲学根源,并提出哲学视阈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路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潘畅和  张波  
在中国,元气自然论在王充以后,受魏晋玄学思辩哲学的压抑一度发展低迷,到北宋张载时走向高峰而发展为元气本体论,后又受程朱"理"论的排挤,一度衰微。300年后,王廷相、王夫之的气论又形成发展高潮。在朝鲜,确立气一元论哲学的徐敬德之后,气哲学传统就表现为主理主气之争、唯理唯气之争,最终由崔汉绮总集成。中国的气论主要作为宇宙本根论,道器、形而上、形而下等范畴始终成为诠释的中心。朝鲜的气论则更多地是对心、性、情等伦理本体的探讨,故主要围绕理气、心性、善恶等概念进行了研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志刚  
哲学史书写的目的是变化发展的。早期西方哲学史与最初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具有某种哲人史的色彩,相比其他书写范式,更有现场感和志载的情怀。作为普遍问题的哲学史框架尽管是源于西方的,但毕竟是普遍的,"西方框架遮蔽中国哲人思想"的原因需要得到澄清。框架遮蔽传主是中西哲学史书写都遇到的问题,因而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框架是西方的,而在于哲学史框架相对具体内容具有根本性。真正的系统研究是重新激活传主的思想。同情的研究和系统的研究,在终极上是一致的。笼统地区别中国底和西方底哲学史是不够的和"概括过度的",需要进一步追求"传主底哲学史",即表现出传主思想精髓、重新激活传主思想的哲学史;这需要某种程度向"哲人史"的复归和高水平的"原生态的哲学史研究",突破"哲学史中理论重要、是谁的理论并不重要"的成见。传主底中国哲学史,自然地就是中国底哲学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有中国气象的教育哲学,是指具有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理论效力、拥有世界格局等思想品质的教育哲学。现代中国教育哲学走过了一条从学科建构到思想创生、从打造特色到形塑气象、从危机话语到理性自觉的历程。建构有中国气象的教育哲学是创生中国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智识努力,既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教育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建构有中国气象的教育哲学要求学人具有历史意识、问题意识和世界意识。建构有中国气象的教育哲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教育哲学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思想创生的使命担当与理性自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陶志琼  黄鑫  
中国式教育哲学是指从中国儒家传统哲学视角对教育问题进行的思辨。中国传统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生哲学,中国式教育哲学思辨的就是人生教育应该何所为的问题。人生教育应在"三人"教育即人格教育、人才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因为受着何种教育,便养成何种人格,成为何种人才,便会过何种人生。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格教育,修养高尚人格不仅是义务,而且是权利。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才教育,不只是才能教育,更是人的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充沛的人文气场让人体会到"斯文在兹",而且是智仁勇融为一体的精神教育。人格教育是做人的"内圣"教育,人才教育是做事的"外王"教育,"内圣外王"的做人做事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体两面:做人教育旨在成己的"内圣",做事教育旨在成物的"外王"。中国式人生教育是成己成物的"仁—生"教育,把提升心灵境界和实现人的整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