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72)
2023(9010)
2022(7433)
2021(7227)
2020(5786)
2019(13302)
2018(12971)
2017(24320)
2016(13229)
2015(14794)
2014(14540)
2013(14785)
2012(14062)
2011(13201)
2010(13297)
2009(12413)
2008(12426)
2007(11051)
2006(10026)
2005(9084)
作者
(38165)
(33113)
(32413)
(30959)
(20623)
(15734)
(14409)
(12712)
(12556)
(11634)
(11509)
(11098)
(10540)
(10476)
(10421)
(9939)
(9676)
(9318)
(9180)
(9176)
(8319)
(8056)
(7928)
(7704)
(7532)
(7390)
(7138)
(6990)
(6704)
(6687)
学科
(67854)
经济(67790)
(49718)
(38753)
农业(33004)
管理(27616)
方法(22266)
数学(20275)
数学方法(20101)
中国(19757)
业经(18370)
(16769)
企业(16769)
(13465)
(13143)
(13133)
贸易(13133)
(12914)
(12859)
地方(12585)
农业经济(12493)
土地(11550)
(10454)
发展(10376)
(10360)
(10028)
(9625)
农村(9602)
(9329)
(9289)
机构
学院(197088)
大学(196479)
(91808)
经济(90414)
研究(77392)
管理(71793)
理学(61868)
中国(61404)
理学院(61093)
管理学(60107)
管理学院(59778)
(55533)
科学(45736)
(42746)
农业(42371)
(39774)
(36985)
研究所(36422)
业大(35511)
中心(34764)
财经(29590)
(29417)
经济学(29089)
(27392)
(27296)
师范(27179)
北京(26747)
(26536)
经济学院(26254)
农业大学(26144)
基金
项目(131382)
科学(104292)
基金(98307)
研究(97524)
(87117)
国家(86337)
科学基金(72121)
社会(65399)
社会科(61594)
社会科学(61579)
基金项目(51656)
(48364)
自然(43789)
自然科(42749)
自然科学(42734)
教育(42158)
自然科学基金(41988)
(41518)
资助(39168)
编号(38425)
(32021)
成果(31497)
(31409)
(30200)
重点(29929)
国家社会(28760)
中国(27570)
(26707)
课题(26412)
教育部(26201)
期刊
(108470)
经济(108470)
(61463)
研究(59743)
中国(45883)
农业(42150)
科学(33739)
学报(33617)
大学(26378)
学学(25202)
(25054)
业经(22403)
管理(21748)
(21547)
金融(21547)
(19834)
教育(16904)
问题(15947)
经济研究(15349)
世界(14977)
财经(14918)
农业经济(14836)
农村(14442)
(14442)
技术(13692)
(13020)
(12707)
资源(12492)
(11698)
经济问题(11174)
共检索到305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鹏进  
有关中国传统农村土地产权性质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重认知,即"剥夺反抗观""宗族伦理观"与"私有财富观"。"剥夺反抗观"主要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性质是封建地主所有制,土地占有的高度不均是农民遭受剥削与压迫的根源。"宗族伦理观"认为传统社会的土地产权嵌入于宗族社会结构之中,是一种基于"祖业观"的"家业产权"。"私有财富观"则主张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土地属于私人所有,存在着普遍的土地市场与多样化的土地产权交易形式。其实,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产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复合产权形式,上述三重认知分别强调了土地的政治产权、社会(文化)产权与经济产权三重属性。这一认识对于回答当...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鹏进  
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地权冲突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类型。通过对L镇土地确权冲突案例的调查和分析,本文发现,当前对农村土地产权的界定规则主要存在公有产权规则、私有产权规则与家业产权规则。这三种产权规则折射了人们对土地产权认知的三重维度,即政治维度、经济维度与社会(文化)维度。中国当前的农村地权冲突主要表现为土地产权规则之争,而其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土地产权认知维度的变化——由政治维度为主导逐步转向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三重维度并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亮  
学界对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研究集中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范畴。本文认为,由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产权的核心概念来自于个体主义的西方市场化传统,因此,在现实中以此对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进行研究存在着先天不足;社会学家注意到地方社会结构和文化要素,但是由于对于产权的理论预设仍执着于确定明晰的边界,在分析中仍旧执着于寻求良好的产权界定,落入经济学的窠臼。本文在分析这两类产权观念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文化角度展开讨论,为研究中国农村产权问题提出一种嵌入性的研究路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颖  唐麦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实践中实现了自发突破,从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制度逐步调整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但当前中国相关法律尚未明晰、配套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文从法律角度探讨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特征,阐述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特点,并认为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是根本,稳定承包权是前提,放活经营权是关键等结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升  邓峰  
在国家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本研究从《资本论》的理论视角解析了"三权分置"政策提出的背景,以政策解读的方式分析了"三权分置"政策的内涵,以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法分析得出"三权分置"政策的利弊,从资源配置理论、例证法和经济系统论等方面提出"三权分置"政策的配套措施。主要结论:(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和对平均利润的追逐等五个方面造成了农业的困境;(2)"三权分置"政策的内涵本质上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3)"三权分置"政策通过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土地经营权融资等方式促成农业供给侧改革"降成本"和农产品供需匹配等目标的实现;(4)"三权分置"政策也会造成土地流转抑制、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土地纠纷和"地租侵蚀利润"等不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面;(5)政策的配套措施包括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和合理的农业补贴等方面。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宋志斌  
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集合,构成农村土地产权。现实中农村土地产权存在产权代表或主体的虚置与缺位,对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新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代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汪柏林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市场探析汪柏林一、农村土地产权市场主体1.所有权主体。150年代中期,我国将私有土地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奠定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60年代人民公社制,农村土地又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80年代初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丙军  
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制度安排的成功与否,关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稳定,其意义不言而喻。当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带来了极大的绩效,但始终存在缺陷。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不仅涉及土地的绩效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也牵涉到制度变迁的路径问题,需谨慎入手改革。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近期,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强调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份关于"三权分置"的重要文件,无疑将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在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调动广大农民种植与经营农村土地的积极性,我国创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曹阳  王春超  李鲲鹏  
本文围绕着土地流转行为,将农户的经济决策放置在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三重博弈框架中展开论述。我们构建一个包含农户、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三重博弈的农户经济决策一般模型;研究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的决策行为趋于理性。现实中,农户的决策行为决定于其家庭自身的经济禀赋以及外部政策环境。在一定经济禀赋条件下,农户群体面对各种政策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认识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导向以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当地方政府的政策比中央政府的政策更有利于农户时,农户容易与地方政府达成默契,形成利益同盟,并努力促使中央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邓晰隆  
该文通过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简单回顾,针对目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人格化改革的主要障碍,提出了"三权分离"式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想,即将农村土地产权分离成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并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实现了农地产权在公有制范畴内的人格化改革,从而有望促进农村土地加速流转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目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夫永  柯娟丽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回顾,分析和阐述了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以及对其进行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并结合我国实情,对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和创新原则做了探索性思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琢  
1987年,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南海县(现已改为市,以下简称南海)作为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的课题是: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农副产品出口基地。1989年,南海分析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发现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新矛盾,这就是农村现代化同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矛盾。南海针对这个现实矛盾,从1993年上半年开始,以改革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目标铺开了164个改革试点,推行以土地入股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制。这次改革试点扬弃了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创新了农村合作经济的产权制度。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新的突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克宁  马素兰  
研究目的:提出改革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权力内容,严格区分土地所有权与管理权,从制度建设上防止管理权侵犯或替代所有权。在集体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除以承包形式取得外,引入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在集体土地使用权类型上,除承包外,应增加出让、出租、作价出资等形式,赋予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样的权能。在保证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类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享有不同的转让、出租、抵押等权力,完善集体土地登记制度,规范集体土地二级市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德起  
国家作为制约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的重要因素,其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的影响力可以通过对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50多年变迁历史的分析得到印证: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的高低和国家强度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高与低基本上呈负相关分布,但其相关程度受国家强度变化速率限制。现阶段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中国家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结论为我们通过对国家强度的调整来提高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效率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