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01)
- 2023(13719)
- 2022(11216)
- 2021(10429)
- 2020(8881)
- 2019(20388)
- 2018(19915)
- 2017(38267)
- 2016(20572)
- 2015(23335)
- 2014(23126)
- 2013(23449)
- 2012(21830)
- 2011(19748)
- 2010(19965)
- 2009(19117)
- 2008(19470)
- 2007(17822)
- 2006(15646)
- 2005(14248)
- 学科
- 济(97664)
- 经济(97555)
- 业(90376)
- 企(72502)
- 企业(72502)
- 管理(68301)
- 农(47394)
- 方法(43303)
- 数学(34966)
- 数学方法(34760)
- 农业(31169)
- 业经(30928)
- 财(28940)
- 中国(26523)
- 制(20515)
- 务(20170)
- 财务(20154)
- 财务管理(20121)
- 贸(19868)
- 贸易(19859)
- 易(19400)
- 企业财务(19008)
- 技术(17721)
- 策(16831)
- 和(16493)
- 体(15477)
- 地方(15291)
- 划(15249)
- 学(14903)
- 理论(14184)
- 机构
- 学院(311586)
- 大学(306689)
- 济(141874)
- 经济(139463)
- 管理(123889)
- 理学(106422)
- 理学院(105402)
- 研究(104577)
- 管理学(104128)
- 管理学院(103542)
- 中国(84587)
- 农(64619)
- 京(63755)
- 财(62949)
- 科学(60234)
- 所(52993)
- 财经(50283)
- 农业(49792)
- 中心(48462)
- 研究所(47752)
- 业大(47641)
- 江(47335)
- 经(45723)
- 经济学(43842)
- 北京(40183)
- 经济学院(39798)
- 范(36981)
- 州(36708)
- 财经大学(36682)
- 师范(36663)
- 基金
- 项目(199822)
- 科学(159142)
- 研究(149026)
- 基金(147827)
- 家(127513)
- 国家(126302)
- 科学基金(109067)
- 社会(98859)
- 社会科(93482)
- 社会科学(93456)
- 基金项目(77903)
- 省(77295)
- 自然(67446)
- 教育(65959)
- 自然科(65900)
- 自然科学(65879)
- 自然科学基金(64799)
- 划(63778)
- 编号(60198)
- 资助(59288)
- 成果(47875)
- 部(45959)
- 发(44534)
- 重点(44420)
- 创(44060)
- 业(43039)
- 国家社会(41936)
- 创新(40516)
- 课题(39797)
- 教育部(39426)
共检索到4690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太文
现代社会的有机农业是一种以完全拒绝现代化学农业制品而闻名的农业形式,其形成的逻辑机理、发展脉络及影响因素可从价值、知识和文化三个角度阐述,首先,从农业生态价值的应然性与实然性问题上,区分了不同农业形式所遵循的生态哲学理念;其次,依据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有机农业区别与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其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现实反思性意义;最后从社会、农业与文化角度入手,对启蒙心态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进行反思,并探讨据此构建的社会氛围与有机农业的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有机农业从传统农业中脱离、衍生和发展的逻辑脉络既反映现代生态价值被重视的时代要求,又具有重新重视地方性知...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怀儒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余年间,中国农业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亿万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土地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变为集体劳动、按劳分配,形成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模式;第三次是1978年以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以家庭承包的形式分给了农户,分散经营。这种把农民的劳动同其收获结合的经营方式,极大刺激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曾亿武 李丽莉 郭红东
传统农业是生产要素长期没有发展、要素投资回报率低下、高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向传统农业引进新质生产要素。工业生产要素的注入带来了显著的农业产出增长,并将自然经济状态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商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却也带来了农民面向消费者、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时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农民生产决策盲目问题、农业生产管理粗略问题、农民对接消费者困难问题、农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数字化承接工业化推动农业再改造,通过赋能农民生产科学决策、农业生产精准管理、直通直达消费者、农业公共服务集成供给,弥补了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实现农业数字化改造须同时从供给端和需求端采取措施为引进数字生产要素创造条件,既要建立适于农业数字化改造的制度体系,又要重点对数字基建、数字创新和农民数字人力资本进行公共投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明
由于农业水资源产权界定难度很大,大多数农业水资源属于公共池塘资源,具有使用非排他性和消费竞争性,容易产生"拥挤性"使用,造成"公共地悲剧",因此,保护农业水资源必须进行集体合作;然而,由于保护主体多样,每一主体的地位和关注目标不同,在保护水资源中的成本和收益也不相同,从而构成了主体行为动因与逻辑的复杂性;本文从宏观主体-中央政府、中观主体-地方政府、微观主体-农户三个层面分析各自的利益取向和行为逻辑;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保护农业水资源的激励对策。
关键词:
农业 水资源保护 主体行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具有历史自觉性的主动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主要农业强国都是该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农业生产、政策和文化也都从该国历史中汲取养分。有鉴于此,第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我国农耕文明的回应。中国是公认的农业文明古国,传统农业长期领先,为我国人口繁衍、文明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党的农业思想和政策的传承与发扬。党一直将“三农”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农业强国的理论概念以及当下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都是党长期重视“三农”、发展“三农”的必然结果。未来,应当继续秉持大历史观,从历史智慧中寻找发展道路、继承文化精神、完善评价指标和构建话语体系,持续开辟农业强国的新境界。
关键词:
农业强国 农耕文明 农业劳动生产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具有历史自觉性的主动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主要农业强国都是该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农业生产、政策和文化也都从该国历史中汲取养分。有鉴于此,第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我国农耕文明的回应。中国是公认的农业文明古国,传统农业长期领先,为我国人口繁衍、文明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党的农业思想和政策的传承与发扬。党一直将“三农”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农业强国的理论概念以及当下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都是党长期重视“三农”、发展“三农”的必然结果。未来,应当继续秉持大历史观,从历史智慧中寻找发展道路、继承文化精神、完善评价指标和构建话语体系,持续开辟农业强国的新境界。
关键词:
农业强国 农耕文明 农业劳动生产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武拉平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短短40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系统总结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的经验和市场发展规律,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方案,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1)基于市场理论,通过市场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研究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内容;2)基于中国实践,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逻辑和路径,分析了改革的关键领域,并对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市场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渐进式的道路,改革目标是"五化",即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客体的标准化、市场信息的透明化、行业进出的自由化、市场运行的制度化;改革的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速发展(1978—1984)、稳步推进(1985—1992)、巩固调整(1993—2000)和实体市场升级线上销售兴起(2001年以来);改革的逻辑是逐步递进,即首先改革"消费品市场",积累经验后过度到"生产资料市场",最后进行"要素市场"改革,目前金融市场改革仍然在不断推进。最后,论文对未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改革进行了展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曹峥林 王钊
随着分工深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产生并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农业服务外包的演进轨迹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其理论内涵、演进逻辑和未来取向。研究认为农业服务外包具备分工内涵要义和合约变革本质,并遵循立足产权分割与技术可分的分工深化和基于技术进步与要素流动的资源配置两个演进逻辑。农业服务外包演进的可能方向是,服务外包内容将覆盖全产业链、服务外包组织将走向一体化、服务外包模式趋向平台化。政府应当妥善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为农业服务外包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发展条件、引导供需有效衔接并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根蟠
1983年成都举行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我在提交的论文中把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概括为三点: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当时我是想突破以往农业史只讲农区(主要是先进地区)农业的局限,比较全面地反映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在这以后,我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本文旨在阐明农业减量化从技术逻辑、行为逻辑向交易逻辑转换的内在机理。农户是农业减量化的核心主体,其减量意愿及潜在技术需求具有重要的行为发生学意义。已有研究通常将农户视为同质化主体,未能厘清农户需求偏好影响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内在机理。本文以化肥减量为例,通过构建“农户分化—要素匹配—技术策略”的分析线索,揭示不同农户减量的目标偏好及其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农户减量具有差异性,并与其要素禀赋特性和要素匹配度紧密关联。其中,生存型农户偏好以家庭生态圈内部要素替代外部要素来弱化毒性成分以保护土壤;生活型农户偏好以节省劳动力的施肥措施改进来降低肥料损耗;生产型农户偏好以改善化肥养分元素配比来增加作物吸收率;功能型农户则偏好通过危害度更低的外部要素替代来弱化毒性成分。此外,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供应商偏好以施用工具的改进来降低化肥损耗。本文进一步强调,通过鼓励小农户的连片种植,能够突破其要素禀赋局限,诱导农业减量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进而促进农业减量的市场化。
关键词:
化肥减量 要素匹配 连片种植 减量市场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程莉 刘志文
推进农业现代化,既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主渠道,又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本文从农业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逻辑出发,然后基于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农业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性,而且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与财政支农比重的提高也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浩轩
沿着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的内在机理,本文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区域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变迁逻辑的三个假说,并基于29省(区、市)19902014年的数据运用资本深化系数、资源禀赋系数和要素结构指数进行了验证。分析发现,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变迁特征取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率、农业资本投入增长速率和农用地面积变化率在"东部地区—其他地区"和"城市—周边农村"的双层"核心—边缘"结构中的互动。相较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率和农用地面积变化率而言,农业资本投入增长速率的变化更为明显;中国各区域农业劳均增加值和农业劳均资本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浩轩
沿着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的内在机理,本文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区域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变迁逻辑的三个假说,并基于29省(区、市)1990~2014年的数据运用资本深化系数、资源禀赋系数和要素结构指数进行了验证。分析发现,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变迁特征取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率、农业资本投入增长速率和农用地面积变化率在"东部地区—其他地区"和"城市—周边农村"的双层"核心—边缘"结构中的互动。相较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率和农用地面积变化率而言,农业资本投入增长速率的变化更为明显;中国各区域农业劳均增加值和农业劳均资本存量尽管在不断上升,但无法掩盖各区域农业要素禀赋结构的固化现象;农业要素禀赋流动总体上有利于东部地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革 景琴玲
和谐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传统农业文化 和谐社会 启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易钢
我国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农业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基础性和务实性;持久性和稳定性;多样性和地域性。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因为它是以伦理意识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基础,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生命力的一把钥匙。它构成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了解农业文化才能把握我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农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层次
中国传统社会的“国营农场”及其转轨路径——兼论古代屯田的制度背景与演进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逻辑、价值与实现路径——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从中国传统文献学学科建设反思数字人文发展的逻辑进路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基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员工层次匹配的逻辑视角
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创业的实践逻辑——基于效果逻辑视角下的多案例分析
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变迁逻辑研究——评《中华法史三千年法律思想简史》
寻找理性经济行为的逻辑新起点——试论中国传统伦理下的中庸理性经济人
基于能值理论的长沙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