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61)
- 2023(7077)
- 2022(5539)
- 2021(5440)
- 2020(4488)
- 2019(10319)
- 2018(10088)
- 2017(17618)
- 2016(9682)
- 2015(11476)
- 2014(11219)
- 2013(11068)
- 2012(10586)
- 2011(9908)
- 2010(9839)
- 2009(9387)
- 2008(9336)
- 2007(7981)
- 2006(7316)
- 2005(7231)
- 学科
- 济(45187)
- 经济(45137)
- 管理(22614)
- 业(20739)
- 中国(18292)
- 方法(16405)
- 企(15317)
- 企业(15317)
- 数学(14516)
- 数学方法(14399)
- 农(11974)
- 学(11371)
- 贸(11000)
- 贸易(10990)
- 易(10761)
- 制(9873)
- 业经(9435)
- 财(9227)
- 银(8600)
- 银行(8591)
- 行(8384)
- 融(8025)
- 金融(8025)
- 地方(7848)
- 农业(7693)
- 教育(6759)
- 体(6667)
- 发(6626)
- 出(6347)
- 和(6238)
- 机构
- 大学(140890)
- 学院(135109)
- 济(66892)
- 经济(65860)
- 研究(57816)
- 中国(46692)
- 管理(46479)
- 理学(38190)
- 理学院(37675)
- 管理学(37268)
- 管理学院(36980)
- 京(31773)
- 科学(30667)
- 财(30427)
- 所(28809)
- 中心(26010)
- 研究所(25918)
- 财经(23376)
- 经济学(22868)
- 经(21537)
- 北京(21338)
- 范(20498)
- 江(20455)
- 院(20409)
- 经济学院(20375)
- 师范(20357)
- 农(20132)
- 财经大学(17409)
- 科学院(17085)
- 师范大学(16980)
- 基金
- 项目(83246)
- 科学(66407)
- 研究(64102)
- 基金(62554)
- 家(54678)
- 国家(54235)
- 科学基金(45362)
- 社会(43421)
- 社会科(41151)
- 社会科学(41143)
- 基金项目(31078)
- 教育(29743)
- 省(27708)
- 资助(26217)
- 自然(26010)
- 自然科(25424)
- 自然科学(25417)
- 划(25305)
- 自然科学基金(25006)
- 编号(24095)
- 成果(21888)
- 部(20711)
- 中国(20661)
- 国家社会(19646)
- 重点(19595)
- 发(18672)
- 教育部(18190)
- 课题(17999)
- 性(16857)
- 创(16819)
共检索到235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运辉 兰美丽
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型,主要有现代新儒学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潮流、根本成分"的"儒学复兴",与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两种基本路径。张岱年先生是儒学转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路径的最重要代表之一,他倡导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转化儒学之"深层奥义",既反对宣扬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儒学否定论",也反对罔顾历史事实和基本国情的"儒学复兴论",而主张走一条马克思主义主导下的综合创新之路。
关键词:
张岱年 儒学 综合创新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文焕
儒学是二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社会思潮,而且影响到后来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跨出古老的万里长城的故乡,在日本、朝鲜、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二千多年来,崇儒的朝代很多,批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褒它也好,贬它也好,儒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易棉阳
构建中国经济学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学界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而且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海归"经济学家的积极探索。文章通过解读民国时期留学生们在构建中国经济学中的学术贡献,试图为当下的中国经济学构建提供历史借鉴。研究发现:(1)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们提出并践履了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三步走"路径,即先翻译外国经济学著作,然后推进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国化,最后提出中国经济学说。(2)在"三步走"路径中,翻译是基础,留学生们大量译介外国经济学论著,打开了国人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大门;中国化是中介目标,留学生们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结合中国经济实际编撰中国版经济学教材,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国化;创建中国经济学是最终目标,留学生们从"国家经济学"和"世界主义经济学"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探索。(3)总体而言,留学生们在第一步和第二步上的成绩可圈可点,但在第三步上,受限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终究未能功成。当前,我国经济学界正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完成这份时代赋予的答卷,经济学家有必要全面检视民国时期留学生们在构建中国经济学上的努力,努力提高理论自觉性,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各种条件和路径。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经济学家 留学生 中国经济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闵乐晓
左派王学是阳明后学的殿军 ,这一将王阳明心学思想推向极致的思想流派 ,以良知现成无待、当下即是为立论的原点 ,并沿着心学自我成圣论的思想理路 ,将率性造命的狂者精神发展为带近代色彩的救世意识。这种精神开启了儒学史上一个全新的局面 ,并构成了儒学现代性转型的某种信号
关键词:
左派王学 全人形象 乌托邦试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岳翔宇 夏艳秋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抓好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而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主流文献已就事前粮食生产与预防思考、事后冲击评估及政策反思等问题做了大量探讨,但较少关注国家应急治理应采取怎样的事中应对策略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此,文章从思想史角度出发,借鉴粮食获取权理论和国家能力四分法分析中国传统荒政思想的要旨和价值。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荒政中增强粮食安全的措施大体可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在时间维度上的粮食资源跨周期调节、在空间维度上的粮食资源跨地区调节、在直接权利维度上的贷种借牛和蠲免缓征等措施、在贸易权利维度上的减免商税和以工代赈等措施。(2)中国传统荒政思想已经意识到,落实这些主张需要政府拥有强制能力以维持灾区秩序、汲取能力以提供荒政所需资源、递送能力以实现救荒资源投放、信息决策能力以提升治理质量。(3)中国传统荒政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粮食安全理论打通了历史根脉,其实践意义在于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角度为中国夯实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历史经验,其世界意义在于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荒政理念校准、策略体系对照与治理技术参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书光
直面全球化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的冲击,促使传统人格的现代转型,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中国人",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德育改革的重要视点。
关键词:
现代化 全球化 传统人格 现代转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任小燕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开我国近代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尽管两校从动议、决策到实践均有着不同的政策建构,但都遭遇了来自教育界、政府、家族关于女子社会性别、教育性别等认知上的巨大阻力。两校首批女生的学历、专业定位与职业选择,使得这场"破冰之旅"日益呈现出女子中学、女子师范与公立大学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学科选择、职业发展等方面由来已久的教育差异,以及制度衔接的矛盾与困境,从而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并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1922年新学制的进程、全国大学乃至中学男女同校的普及,以及女子教育的现代转向。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勇文
家训是中国历代士大夫阶层教诲后代子孙如何治家处世的教育范本,通过这类史料,可以对他们的思想行为、治家方式及其治生欲望做出更为科学的解释。唐宋以来,如何处理和对待具体的家庭经济问题成为家训中的重要议题。其中,以土地问题最具代表性,集中反映出传统社会后期家庭土地观念:士大夫阶层强调家庭首要问题是土地产权问题;拥有一定数量的田产对于家庭延续至关重要;适度积累土地是地主家庭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地租量的确定应以承租佃农所获作为其前提;应该保持地租的相对稳定;反对无限制的土地扩张,特别反对强制性的土地兼并。历代家训反映出传统家庭经营管理的一般心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研究传统乡村社会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传统社会 家训 家庭经济管理 土地观念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同卫 陈晓阳
物质主义价值观即重视物质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持这一价值观者注重物质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本文基于儒家"义利观"的分析表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薪酬满意度有着负向的影响。这一结论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启示在于,在员工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应引导他们确立更高的价值追求,通过"以义制利"、"义利统一"来淡化物质主义价值观,从而提高薪酬满意度。
关键词:
物质主义价值观 薪酬满意度 义利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颜冬梅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枢纽和杠杆,在促进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其中,尤以金融组织的转型和金融制度的嬗迁备受关注。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依附于农业和传统商业的传统金融业不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金融需求,需要
关键词:
山西票号 传统金融机构 中国金融机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温志拔
北宋哲宗亲政以后至徽宗时期,新学真正成为官方学说,这是北宋新学发展的顶峰,也是新学沦为王朝政治工具的开始,新学因此逐渐走向消亡。新学在徽宗时期主要是徽宗宣示理想政治和个人神圣性的论证工具,这既使新学成为唯一被允许发展的学术,也使其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性。
关键词:
徽宗 新学 礼学 学术史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郑明智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类型,修身日记是儒者专用于省察自身的工具,其内容多元、体制多样。宋元时期儒学的发展和书院有较密切的联系,明末清初的善书运动也对当时的儒者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鉴于此,可从两方面理解该文体:第一,非系统的修身日记与宋元书院的学规、日课型日记有直接继承关系;第二,簿记式修身日记的符号,尤其是其《功过格》的符号,多来源于佛教与道教。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敬胜 胡戎飞
儒家经典中的"人与天"、"义与利"、"修己与安人"、"经与权"、"文与武"等思想,都体现了对称思维的观点,其对称思维方式对现代企业管理能提供积极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儒学 对称思维 企业管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基于儒学智慧理解课程意味着走出德性与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本质理解为"道德创造性"。儒学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方法论。至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的"体验形上学"既可成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论。这意味着"课程即分享"的中国传统课程观可以在21世纪显露生机。而儒学精神的寻找与重建需要走向日常生活。
关键词:
儒学课程观 道德创造性 体验形上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