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101)
2023(20362)
2022(17461)
2021(16044)
2020(13547)
2019(30921)
2018(30115)
2017(57145)
2016(30925)
2015(34778)
2014(34374)
2013(34048)
2012(31479)
2011(28606)
2010(28356)
2009(26236)
2008(25320)
2007(21928)
2006(19415)
2005(17069)
作者
(92755)
(77378)
(76561)
(72972)
(49245)
(37058)
(34702)
(30282)
(29614)
(27243)
(26428)
(26106)
(24679)
(24211)
(24007)
(23890)
(23008)
(22883)
(22230)
(22102)
(19225)
(18914)
(18727)
(17674)
(17383)
(17081)
(16922)
(16659)
(15653)
(15207)
学科
(140013)
经济(139865)
管理(86773)
(80204)
(65299)
企业(65299)
方法(60676)
数学(53486)
数学方法(52866)
中国(36935)
(33354)
(30905)
(30566)
地方(28676)
业经(28128)
(24840)
贸易(24828)
(24042)
农业(22612)
(22291)
环境(20644)
理论(19992)
(19662)
(19165)
金融(19163)
(18805)
技术(18754)
财务(18731)
财务管理(18690)
(18688)
机构
大学(452200)
学院(447150)
(187707)
经济(183976)
管理(172093)
研究(159008)
理学(149942)
理学院(148207)
管理学(145430)
管理学院(144648)
中国(116903)
科学(99750)
(96766)
(81722)
(80804)
(79406)
研究所(74254)
业大(70951)
中心(70442)
财经(66662)
(63327)
农业(62837)
北京(60907)
(60873)
经济学(58064)
(57726)
(57698)
师范(56984)
经济学院(52207)
(50740)
基金
项目(311732)
科学(244442)
基金(228426)
研究(218872)
(202989)
国家(201399)
科学基金(171396)
社会(140370)
社会科(133149)
社会科学(133113)
基金项目(120323)
(119262)
自然(113629)
自然科(111025)
自然科学(110990)
自然科学基金(109014)
(102090)
教育(99984)
资助(94912)
编号(85641)
重点(70658)
(68668)
成果(68274)
(66540)
(64117)
科研(60268)
创新(60062)
课题(59542)
国家社会(59014)
教育部(58374)
期刊
(200700)
经济(200700)
研究(131865)
中国(81732)
学报(79221)
(70817)
科学(70646)
管理(62720)
(60666)
大学(59321)
学学(56273)
农业(48812)
教育(42593)
技术(37618)
(36120)
金融(36120)
经济研究(34127)
财经(33253)
业经(30111)
(28670)
问题(27079)
(25905)
技术经济(22251)
(21664)
(21656)
科技(21475)
统计(21429)
图书(20649)
业大(20463)
世界(20144)
共检索到651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琰  郭英之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的影响因素。在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计量分析检验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级别、城市化水平、城市交通状况、信息传播等要素是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等对会议中心城市集聚也有一定的影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覃一冬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采用我国2003—2009年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arshall所强调的三个外部性经济均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是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和知识外溢却呈现出离心力作用。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增加教育投入能促进城市经济集聚,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崔永涛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利用1998年~2013年空间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市场规模相对大小以及交通的相对便捷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地区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对进程等制度因素也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效应,而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对区域产业集聚无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勇  黎鹏  
贸易效率是影响中国与RCEP伙伴国贸易增长的重要路径。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3D"(density, distance, division)框架理论,在分析贸易效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RCEP成员国2000—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出口效率和进口效率,基于"一步法"非效率模型实证分析了密度、距离、分割对出口效率和进口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RCEP伙伴国出口效率和进口效率存在异质性,进出口潜力巨大,其中进口潜力大于出口潜力。RCEP伙伴国经济密度提升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效率,但不利于提高进口效率,城镇化对中国进出口效率影响显著为负;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进出口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影响强度更大,通信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中国进出口效率;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对中国进出口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伙伴国政府效能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出口效率,对进口效率的提升具有时滞效应。最后,针对研究结论,从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和减少分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军  陈国亮  黄洁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索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趋势,并采用全国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知识密集度、信息技术水平、城市和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与制造业集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论在受地理因素影响方面,还是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影响方面都较弱。另外,根据服务业集聚与城市规模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截然相反的集聚路径,这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将长期存在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在城市相对规模达到一定的熵值后集...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含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金滟  宋德勇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某个空间范围,而城市集聚理论则是为城市的形成和演化提供基本的解释。从近年来兴起的新经济地理的视角,本文将城市集聚理论划分为区域非均衡、城市系统和单个城市三个层面,并分别就这三个层面对其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简要评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席艳玲  吉生保  
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地理分布的分析和泰尔指数的测算,发现1997—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利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规模经济、交通便利度和人力资本因素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交通便利度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需要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技术溢出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前者表现出负的外部性,后者则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有着明显差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庄晋财  敖晓红  
新经济地理理论关于空间非均衡性对区域经济聚集影响的观点,为创业活动空间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212个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创业者实施创业活动的空间选择,受到区域产业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前者包括市场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等因素,后者包括区域政策法规等正式制度和社会风俗、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因此,地方政府制定吸引创业的支持政策,只有考虑了区域空间的非均衡性,才能实现吸引创业聚集的目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明倩  臧燕阳  张琬  
文章使用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讨论了产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并利用1999—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产业集聚的因素。发现:①比较优势仍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前提;②产业一旦在特定区域形成集聚现象,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会促进这种集聚趋势进一步增强;③打破地方贸易保护障碍,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区域的专业化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冷志明  
近年来国外新经济地理实证研究发展迅速,在测度指标、研究方法和实证结论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基于最新文献,本文从集聚度量指标与集聚水平测度、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以及多重均衡的存在性等方面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未来实证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勇超  散长剑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构建FDI、后向关联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3-2010年30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后向关联度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是U型的,且大多数样本点位于最低点右侧,产生后向关联陷阱的原因在于政府管制;外资参与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是U型的,大多数样本点位于最低点右侧,产生FDI与制造业双重集聚悖论的根本原因在于禀赋约束;后向关联度对FDI与产业双重集聚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凡莉  朱英明  刘梦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构建了税收竞争决策模型,分析了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税负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税收水平不受相邻地区税收政策影响;低税负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税收水平容易受到相邻地区税收政策影响。其它变量,地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集聚经济在税负高地区和低地区都正向作用于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高税负和低税负地区,并没有显著促进产业集聚,反而阻碍了产业集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