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45)
- 2023(15454)
- 2022(12901)
- 2021(11829)
- 2020(10168)
- 2019(23298)
- 2018(22945)
- 2017(43893)
- 2016(23715)
- 2015(27038)
- 2014(26946)
- 2013(27234)
- 2012(25153)
- 2011(22830)
- 2010(22997)
- 2009(22302)
- 2008(22573)
- 2007(20488)
- 2006(17915)
- 2005(16681)
- 学科
- 济(108909)
- 经济(108762)
- 业(96747)
- 管理(87785)
- 企(86158)
- 企业(86158)
- 方法(48016)
- 数学(38619)
- 数学方法(38351)
- 财(35374)
- 农(33101)
- 业经(31625)
- 中国(28996)
- 制(25918)
- 务(24313)
- 财务(24273)
- 财务管理(24232)
- 企业财务(22966)
- 农业(22316)
- 贸(22034)
- 贸易(22019)
- 易(21482)
- 技术(19345)
- 和(19214)
- 体(18690)
- 划(17882)
- 银(17825)
- 银行(17796)
- 学(17743)
- 策(17598)
- 机构
- 学院(356115)
- 大学(354481)
- 济(159001)
- 经济(156113)
- 管理(140579)
- 研究(120891)
- 理学(120079)
- 理学院(118839)
- 管理学(117355)
- 管理学院(116657)
- 中国(96524)
- 财(75700)
- 京(74927)
- 科学(68774)
- 所(61330)
- 财经(59323)
- 农(59096)
- 研究所(54868)
- 中心(54726)
- 江(54345)
- 经(53789)
- 经济学(49046)
- 业大(48712)
- 北京(47846)
- 农业(46338)
- 经济学院(44157)
- 财经大学(43663)
- 院(42880)
- 范(42518)
- 州(42172)
- 基金
- 项目(224906)
- 科学(179261)
- 研究(166868)
- 基金(166500)
- 家(143419)
- 国家(142201)
- 科学基金(123167)
- 社会(109439)
- 社会科(103813)
- 社会科学(103788)
- 基金项目(87151)
- 省(85890)
- 自然(77655)
- 自然科(75863)
- 自然科学(75841)
- 教育(75580)
- 自然科学基金(74614)
- 划(71840)
- 资助(68285)
- 编号(66153)
- 成果(54115)
- 部(51645)
- 重点(50412)
- 创(49104)
- 发(48270)
- 制(46090)
- 国家社会(45996)
- 课题(45395)
- 创新(45240)
- 业(45147)
- 期刊
- 济(181716)
- 经济(181716)
- 研究(109340)
- 中国(70913)
- 财(63269)
- 管理(56601)
- 农(55241)
- 学报(49571)
- 科学(48880)
- 大学(38528)
- 农业(37343)
- 学学(36378)
- 融(35923)
- 金融(35923)
- 教育(31590)
- 技术(31587)
- 财经(30824)
- 业经(29635)
- 经济研究(29321)
- 经(26606)
- 问题(23837)
- 业(23102)
- 贸(21372)
- 技术经济(20305)
- 世界(19713)
- 国际(19252)
- 财会(17009)
- 商业(16956)
- 现代(16903)
- 统计(16180)
共检索到546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宏 陈圳
聚焦中国优势制造业,通过使用基于贸易增加值数据分解的框架测算连续20年的中国数据,分析和评估我国优势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在优势制造业方面,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的中、高技术行业相对于低技术和新兴制造业,更具显著竞争力;以核电、航空和高铁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新兴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主要是依靠国内增加值的中间品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而代表低技术行业的纺织业依靠融入全球价值链保持全球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垂直专业化深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优势制造业中普遍存在参与国际分工的依赖程度弱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勇
由于全球价值链竞争已从"产品"转向"活动",贸易利益将更加直观地体现为国内要素收入。为此,本文构建了全球价值链收入及其要素分解方法,建立了基于全球价值链要素收入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评价国际竞争力。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和社会经济分析数据库(SEA),分行业和要素检验了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显性比较优势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竞争力提升较快,但劳动和有形资本的显性比较优势正在弱化,无形资本的比较劣势仍然明显;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就业增长较快,但服务化和去制造化趋势明显。未来应完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要素收入和就业监测体系、国内外产业链匹配耦合机制、加速高附加值"活动"专业化进程。同时还要密切监测国内外贸易政策沿全球价值链累积的放大效应,持续提升全球价值链多边协调和治理能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聂聆 李三妹
本文借鉴Timmer等提出的GVC收入及核算框架,测算分析了全球制造业产品增加值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各部门的分布情况,以及各国基于GVC收入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判断中国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及分工地位。结果显示:中国参与制造业GVC分工获得的增加值收入居世界第一,但与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产品GVC收入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贡献较小,中国仍然位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不过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在制造业GVC分工中的地位有一定提高;中国在纺织品、皮革与鞋类,电子、电器与光学设备与机械设备的GVC分工中具有比较优势,在交通运输设备的GVC分工中比较优势有较大提升,在木材、纸制品、印刷与...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出相应修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并据此对1995~2011年中日两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中日两国制造业均具有持续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且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2)期初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明显小于日本,但这种差距却在不断缩小并反超。(3)中国制造业中具有持续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主要集中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制造业,而日本则主要集中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制造业。(4)中日两国制造业中,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主要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则主要呈现出下降趋势。(5)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始终保持最高的竞争优...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于明远 范爱军
针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的竞争力现状,本文提出GVC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通过加大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改变之前对加工装配等低端环节的路径依赖,向GVC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地位。分工地位提高后,通过对战略环节和资源的控制而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最终达到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生产性服务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戴翔 李洲
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传统衡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方法面临较大局限性。鉴于此,该文借鉴Koopman et al.(2010)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测度原理和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最新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分别在整体层面和细分产业层面,测算了全球44个国家(地区)2000-2014年制造业部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以作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替代变量,据此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再评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样本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V"型趋势;虽然竞争力最强的仍然集中在劳动
关键词: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分工地位指数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文府
本文运用最终产品增加值方法,提出了一个理解世界各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的框架,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评估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增加值创造的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最终产品本地增加值比重一定程度下降不等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在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张过程中,尽管制造业最终产品本地增加值比重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波浪式变化轨迹,但是它一直远远大于出口贸易本地增加值比重,而且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所占份额呈稳步上升趋势。制造业中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细分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低技术行业和中技术行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少数高技术行业逐渐获得显示性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生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戴翔 李洲
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传统衡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方法面临较大局限性。鉴于此,该文借鉴Koopman et al.(2010)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测度原理和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最新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分别在整体层面和细分产业层面,测算了全球44个国家(地区)2000-2014年制造业部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以作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替代变量,据此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再评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样本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V"型趋势;虽然竞争力最强的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但近年来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国际竞争力提升较快;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全球排名较为靠前,"大而不强"的传统认识
关键词: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分工地位指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友群 卢怀鑫 王立勇
数字化是新时期提升制造业GVC竞争力的有效路径。系统梳理数字化影响制造业GVC竞争力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数字化通过成本效应、配置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GVC竞争力提升;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制造业GVC竞争力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基本稳定在前10行列,并以中低知识密集度行业竞争力最强;数字化整体上有利于GVC竞争力提升,分行业看,数字化对中低和中高知识密集度行业的GVC竞争力有显著促进作用;分投入来源看,国际数字化投入比国内数字化投入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分投入类型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促进效果最突出。结论可为制造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及GVC竞争力提升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字化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 显性比较优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传均 何骐宇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向分解测算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建立指标体系,考察其对各国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正向影响。考察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高级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链中学”效应由于易使得发展中国家嵌入“低端陷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国际竞争力提升;而在贸易中不断通过竞争效应提升自身经营水平等,对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江 陶磊
该文首先采用IMS指数、RCA指数、TC指数、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对比分析2008-2015年中国与装备制造业强国间的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金属制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但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对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测度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持续上升,且增幅较大,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较高的位置,其余行业均处于中低端领域。由于技术创新不足、核心技术靠国外引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以及发达国家阻碍,造成中国装备制造业始终面临"高端封锁"与"低端锁定"的发展模式。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优势及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战略决策。最后,该文对此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江 陶磊
该文首先采用IMS指数、RCA指数、TC指数、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对比分析2008-2015年中国与装备制造业强国间的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金属制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但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对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测度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持续上升,且增幅较大,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较高的位置,其余行业均处于中低端领域。由于技术创新不足、核心技术靠国外引进、知识产权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建国 张世贤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采用贸易增加值研究我国以纺织、鞋、服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阶以及传统制造业2008年前后相对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并实证研究基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竞争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纺织、鞋服行业1995-2011年期间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地位整体攀升,尤其是全球价值链地位上升显著,高于我国制造业同期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整体水平;相对国际竞争力在金融危机之后呈弱化趋势;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等基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呈U形,要素成本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博弈"是产生U形效应的主要原因。积极推动创新提升生产效率、积极推进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过程以及不断拓宽产业链和产品链是保持和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彦云 张明倩
加入WTO后,我国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将面临新的竞争形势,正确评价制造业的区域竞争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1999-2003年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产业进行动态基本面分析,研究和评价我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企业规模状况、技术结构及企业类型。在对我国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后,对处于竞争力不同层次的省份进行了要素结构分析。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竞争力要素 竞争力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