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7)
- 2023(10029)
- 2022(8307)
- 2021(7831)
- 2020(6458)
- 2019(14403)
- 2018(13864)
- 2017(25448)
- 2016(13071)
- 2015(14420)
- 2014(13427)
- 2013(13133)
- 2012(12275)
- 2011(11343)
- 2010(11021)
- 2009(10160)
- 2008(9826)
- 2007(8494)
- 2006(7361)
- 2005(6605)
- 学科
- 济(60721)
- 经济(60679)
- 管理(39099)
- 业(38404)
- 企(31115)
- 企业(31115)
- 方法(23942)
- 数学(21514)
- 数学方法(21379)
- 中国(20839)
- 技术(17722)
- 地方(14687)
- 农(14367)
- 技术管理(12534)
- 贸(12299)
- 贸易(12289)
- 业经(12196)
- 财(12032)
- 易(11959)
- 制(10133)
- 学(10035)
- 农业(10001)
- 银(9992)
- 银行(9982)
- 融(9809)
- 金融(9807)
- 行(9740)
- 环境(9594)
- 地方经济(8970)
- 划(8399)
- 机构
- 大学(184642)
- 学院(182426)
- 济(87181)
- 经济(85893)
- 管理(71100)
- 研究(69514)
- 理学(61899)
- 理学院(61118)
- 管理学(60298)
- 管理学院(59935)
- 中国(53527)
- 科学(40058)
- 京(39729)
- 财(35800)
- 所(33498)
- 研究所(30773)
- 中心(30552)
- 财经(29201)
- 经济学(28521)
- 经(26969)
- 院(25799)
- 经济学院(25670)
- 北京(25405)
- 江(25204)
- 农(25101)
- 范(24333)
- 师范(24167)
- 业大(23036)
- 财经大学(21983)
- 科学院(21357)
- 基金
- 项目(129489)
- 科学(106467)
- 基金(98238)
- 研究(95645)
- 家(86402)
- 国家(85820)
- 科学基金(74536)
- 社会(66052)
- 社会科(63049)
- 社会科学(63037)
- 基金项目(52234)
- 省(48332)
- 自然(46049)
- 自然科(45114)
- 自然科学(45102)
- 自然科学基金(44356)
- 教育(42366)
- 划(41629)
- 资助(38073)
- 编号(34732)
- 创(33422)
- 创新(30408)
- 部(29901)
- 重点(29811)
- 发(29471)
- 国家社会(29382)
- 成果(27097)
- 中国(26363)
- 教育部(25922)
- 人文(24974)
共检索到273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鑫 陈银娥
基于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理论,依据众创空间2017—2019年数据,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动态模型,结合ML指数、Dagum系数和Moran’s I指数,考量我国众创空间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和空间分布。结果发现:众创空间科技创新整体效率较低,区域之间差异较大;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来源于组内和组间差异,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局部集聚性。鉴于此,应进一步依托众创空间的科技创新动能和区位优势,构建区域优势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聚集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产业水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武 许红丹 孙世强
本文从过程-结构-时序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01—2021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指数法计算得到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景气指数,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理学波的特征分析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的波动性与周期性,再采用Kernel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方法刻画全国及八大经济区科技创新的动态分布特征与差异性。研究发现:观测期内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波动周期呈现非对称性特征,东中部与东南部科技创新水平明显优于东北与西北经济区;近20年来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水平波动变化经历了多个不同长度的中短周期,周期特征具有异质性;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但区域内创新水平较低的省份具有追赶的态势,同时随着空间滞后类型的变化,“俱乐部收敛”现象愈发突出,科技创新等级锁定效应加强,难以实现越级跳跃;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水平整体差异表现出明显地下降趋势,但区域间差异具有扩大的走势。本文的研究价值是不同经济区科技创新波动状况各异,在激发经济区科技创新活力时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促进不同经济区间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与质量提升提供量化依据。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周期性 分布动态 空间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明广
本文运用Super-SBM-Windows效率评价方法对20052014年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利用ESDA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空间误差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由高到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绝大部分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且各省级之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2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主要表现在低值区域,而高值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明广
本文运用Super-SBM-Windows效率评价方法对2005~2014年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利用ESDA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空间误差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由高到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绝大部分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且各省级之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2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主要表现在低值区域,而高值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3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趋势。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婧 管莉花
本文利用1998-2011年我国分地区研发创新数据,在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地理邻接空间权重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区域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地理邻接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对区域创新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邻近及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有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区域创新 效率 空间集聚 地区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史修松 赵曙东 吴福象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以省级区域为样本,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的创新效率也有明显差异。在时间趋势上呈阶段性波动。区域创新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效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并大于人力资本的推动作用,专利产出效率高于新产品产出效率。最后,本文从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效率 空间差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莉 胡文彪 张正午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参照2016—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统计数据,构建众创空间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我国30个省区市(未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创新综合效率优于东、西部地区,其中纯技术效率是造成综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各区域创新发展程度差异会加剧其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差异;部分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仍未能达到有效状态,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是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4点建议,为政府和相关企业对众创空间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布均衡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2001~2012年31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通过区域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空间分布图和全局Moran指数,直观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和空间正相关特征,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阶梯层次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创新水平普遍较高,而中部六省创新能力普遍一般,西部地区创新水平则较为低下,并且这一空间相关程度整体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Moran指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康继军 侯雪琨
研究了1998—200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区域变量间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普通面板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出落后地区政府应加大本地区对科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远平 谢蔓
以我国31个省域为研究单元,通过Moran指数I的全局分析,发现创新要素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Moran散点图和LISA聚类表的局部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省域各个创新要素有着空间相关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集聚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GWR,分析我国省域创新要素对创新产出的空间影响差异。结果表明,R&D经费支出对专利授权量有正相关性,绝大部分沿海省市的R&D经费支出(对数)估计系数值较大;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对专利授权量具有负相关性;其他变量的参数估计值都有正有负,其中,R&D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例(对数)的回归系数都不大;高等院校数对专利授权量的影响,新疆和内蒙古具有较大的正相关性,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具有较大的负相关性。大多数省区技术合同项目数对专利授权量的影响具有正相关性,福建、广东和海南省除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春光 程钧谟 谭晓宇
为实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促进山东省经济区域均衡发展,选取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并深入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发展和空间差异特征。首先从科技创新发起能力、科技创新实现能力、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持能力4个维度构建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全局熵权法、改进的灰色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对2013—2016年各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和可视化分析,并对其空间差异特征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加强区域间协同创新、优化区域内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等提高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动态评价 空间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博文 张友国
研究目标:编制中国绿色创新指数,考察各区域指数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方法:建立绿色创新指数评价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赋权指标,利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专利清单在线检索工具和采用爬虫技术检索、匹配、汇总国家知识产权局绿色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测度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采用Kernel估计分析绿色创新分布动态演进,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东中西绿色创新空间差距来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绿色创新空间β条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各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均呈总体上升趋势,源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与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三者“携手并进”;绿色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并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特征,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及主要省会城市稳居前列;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地区核密度图均呈现“曲线右移、峰值先升后降、宽度收窄后扩大”的特征;东中西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差异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绿色创新存在空间β条件收敛效应,且俱乐部收敛特征也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不同地区样本中收敛速度存在差异。研究创新:将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制度创新纳入统一的绿色创新指数测度框架,首次测度了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对中国绿色创新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价值:科学界定绿色创新内涵并编制相关指数,揭示其时空演变趋势、构成来源及空间分化特征,为提升绿色创新水平、缩小绿色创新空间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毛良虎 姜莹
文章基于DEA和ESDA方法,实证分析了2008-2014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总体呈现"哑铃"状分布格局;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创新效率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上下游地区形成了较稳定的HH集聚区域,而中游地区则形成了较稳定的LL集聚区域。据此为缩小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空间差异、构建协同创新发展的空间格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陆远权 秦佳佳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了2007—2014年我国25个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利用聚类分析进一步考察基于两者联合关系的地域划分情况。结果显示:(1)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即存在使区域创新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城市规模分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城市规模分布均不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2)我国各地区可划分为四种新类型,不同类型区域内部城市规模分布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城市两者的匹配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城市。研究表明:为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进一步优化城市规模分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云燕 张硕
文章基于全局参比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在刻画其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差椭圆、条件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了区域生态效率的热点迁移过程、分布动态演化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持续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阻碍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生态效率热点区域逐渐收敛,分布重心向东北迁移,表现出“东南—西北”向心集聚、“东北—西南”空间发散的分布发展态势。在非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生态效率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增长性,中高效率以上层次省份生态效率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在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间生态效率存在趋同性,而高效率及以上层次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产生空间关联作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波动下降,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与次要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