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08)
- 2023(11305)
- 2022(9171)
- 2021(8598)
- 2020(7478)
- 2019(17105)
- 2018(16518)
- 2017(31560)
- 2016(16872)
- 2015(19010)
- 2014(18621)
- 2013(18705)
- 2012(16836)
- 2011(15117)
- 2010(15131)
- 2009(14467)
- 2008(14590)
- 2007(12868)
- 2006(11222)
- 2005(10453)
- 学科
- 济(85189)
- 经济(85107)
- 业(82045)
- 企(77191)
- 企业(77191)
- 管理(67764)
- 方法(41654)
- 数学(33840)
- 数学方法(33439)
- 业经(27481)
- 财(26775)
- 农(23538)
- 中国(20587)
- 务(20011)
- 财务(19979)
- 财务管理(19959)
- 企业财务(18883)
- 技术(17423)
- 农业(16940)
- 制(16678)
- 贸(16500)
- 贸易(16491)
- 易(16161)
- 策(15602)
- 划(15374)
- 和(14898)
- 体(13683)
- 理论(13438)
- 经营(12622)
- 企业经济(12347)
- 机构
- 学院(249738)
- 大学(246526)
- 济(116763)
- 经济(115081)
- 管理(106232)
- 理学(91944)
- 理学院(91146)
- 管理学(89887)
- 管理学院(89425)
- 研究(80070)
- 中国(65646)
- 财(52169)
- 京(51507)
- 科学(44470)
- 财经(41857)
- 所(39174)
- 经(38374)
- 农(37552)
- 中心(35792)
- 经济学(35748)
- 江(35579)
- 研究所(35299)
- 业大(32894)
- 北京(32768)
- 经济学院(32276)
- 财经大学(31046)
- 商学(30699)
- 商学院(30411)
- 农业(29387)
- 经济管理(29022)
- 基金
- 项目(162939)
- 科学(132488)
- 基金(123434)
- 研究(119943)
- 家(106330)
- 国家(105485)
- 科学基金(93442)
- 社会(80942)
- 社会科(77144)
- 社会科学(77124)
- 基金项目(63951)
- 省(61806)
- 自然(59582)
- 自然科(58388)
- 自然科学(58376)
- 自然科学基金(57438)
- 教育(54148)
- 资助(51611)
- 划(51156)
- 编号(45883)
- 部(37705)
- 创(37162)
- 业(36515)
- 重点(36009)
- 成果(35149)
- 国家社会(34775)
- 发(34697)
- 创新(33924)
- 教育部(33049)
- 人文(32375)
- 期刊
- 济(127678)
- 经济(127678)
- 研究(73945)
- 中国(45853)
- 管理(45136)
- 财(43698)
- 农(34201)
- 科学(33018)
- 学报(30149)
- 技术(24605)
- 大学(24392)
- 农业(24160)
- 学学(23173)
- 经济研究(21822)
- 融(21648)
- 金融(21648)
- 财经(21390)
- 业经(21111)
- 经(18612)
- 教育(17996)
- 业(17024)
- 技术经济(16770)
- 问题(16391)
- 贸(15512)
- 世界(15131)
- 统计(15113)
- 策(14252)
- 国际(13886)
- 现代(12409)
- 决策(12406)
共检索到371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王谦 王迎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剑波 吕铁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跨国技术并购实现创新发展,并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呈现"逆向"特征,吸收能力能够保证先进技术知识从"弱"到"强"的有效转移。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外部知识价值,吸收、同化和运用外部知识来提升创新绩效的能力,吸收能力提升了跨国并购过程中知识转移的效率。知识基础、知识一致性、市场轨道稳定性是实现从"逆向并购"到"逆向吸收"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败的前提条件。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一些领域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但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的实施依旧处于"追赶"情境下,国内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中国机会"概念,那些拥有...
关键词:
跨国并购 逆向并购 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小梅 吴小节 汪秀琼 蓝海林
逆向跨国并购通常指新兴经济体企业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以获取战略性资源的国际化经营行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在逆向跨国并购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整合战略以应对合法化要求呢?论文基于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的25篇初始案例研究,使用质性元分析法,通过摘录、编码、归类过程,系统地分析了"制度—资源"二元交互驱动的战略决策情境与中国企业逆向并购整合过程的匹配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利益相关者响应行为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而构建了一个整合的C-B-D(Context-Behavior-Decision)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逆向并购整合模式有4种,分别是"无为而治"型、"轻触"型、"支持性合作伙伴"型和"重触"型。不同利益相关者通过四类不同的组织身份管理、资源整合、社会网络、制度/文化应对机制决定了不同的并购整合模式选择。研究结论对推动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贾玉成 张诚
"新常态"经济周期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有何特征?从经济政策频繁波动的现实出发,如何理解跨国并购的"逆周期"成因?文章基于2001-2016年中国企业对91个国家的跨国并购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周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具有显著的"逆周期"特征,下行经济周期加剧了并购规模提升;其次,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正相关,并且在国有企业中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表现为更明显;最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距以及市场增长潜力差距均提升了并购规模。
关键词:
经济周期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跨国并购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先明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寻求型并购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然而,现有的文献并未对这些后发企业如何获取这些战略资产进行细致的研究,尤其缺乏对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本文聚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逆向知识转移问题,结合中国企业的后发特征,提出了由吸收能力、人员互动、文化整合和子公司角色四个要素为自变量,被转移知识的特征为调节变量,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并购后经过的时间和国家文化距离为控制变量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人员互动、子公司角色三个变量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文化整合变量在整体上作用不显著,但在考虑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吸收能力和...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蒋陆军 李静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已从资源寻求型逐渐向知识寻求型转变,如何通过并购实现发达国家技术领先企业向我国企业的逆向知识转移,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分析逆向知识转移所面临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整合企业文化、优化治理机制、建立社会化交流机制和明确角色定位等方面的措施,加快实现逆向知识转移,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为案例对其逆向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跨国并购 知识转移 文化差异 治理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冠宏
文章将BVD(Zephyr)统计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与37个工业行业合并,利用我国2001~2012年37个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国并购是否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总体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第二,在不同目标国(地区)的跨国并购对行业生产率进步有不同影响。对高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显著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对中低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没有明显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对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传统避税港的跨国并购没有显著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并购明显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最后,文章以行业人均产值作为生产效率的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冠宏
文章将BVD(Zephyr)统计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与37个工业行业合并,利用我国20012012年37个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国并购是否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总体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第二,在不同目标国(地区)的跨国并购对行业生产率进步有不同影响。对高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显著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对中低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没有明显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对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传统避税港的跨国并购没有显著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并购明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伟 古广东
从总体规模、分布结构、并购动机、方式与效应等角度入手,考察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向作了前瞻性预期。
关键词:
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 现状 趋向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俊
我国制造业企业逆向跨国并购具有获取稀缺战略性资源、重构企业内分工以及增强消费者认同等独特功效,同时也面临缺乏价值链高端环节运作经验、缺乏高级垄断性生产要素和强势企业文化等弱势困境。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发现,具有某些特定的所有权优势、实施"借力"策略和渐进式文化整合有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的成功,而预设交易成功、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却使我国部分实施逆向跨国并购企业付出惨重代价。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 跨国并购 逆向跨国并购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欠强 刘际陆
文章采用2011—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跨国并购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一是在总体上,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反而降低经营绩效;二是公司控制权类型(国有控股与民营控股)对跨国并购后的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三是东道国所在地对跨国并购后的经营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于非发达国家的东道国,发达国家会显著降低跨国并购的经营绩效。
关键词:
经营绩效 跨国并购 倾向得分匹配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阎大颖
首先运用制度因素论的基本观点,针对东道国的管制约束和规范约束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绩效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假设,然后以2000~2007年由在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地区上市的非金融类企业发起的跨国并购交易为样本,对跨国并购前后多种财务绩效指标超额收益的变化趋势及决定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认为,东道国管制制度越严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绩效越差;东道国规范制度约束越小(文化距离越小),跨国并购后的绩效越好。此外,还认为所有权属性、相对国家竞争优势及跨国并购经历等是影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显著因素。
关键词:
跨国并购 制度因素 经营绩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勃 许晖
"逆向跨国并购"(即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获取海外战略性资产、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跳板"。然而,与传统跨国并购相比,逆向跨国并购呈现"以弱并强"甚至"蛇吞象"的独特特征,导致并购双方存在显著的身份落差。身份落差使得并购后的"组织身份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因为不恰当的身份管理模式会对并购整合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综合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与大样本统计方法,探究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后的组织身份管理模式。研究发现,组织身份落差的方向和强度是决定并购后组织身份管理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高强度身份逆差与"单一隔离型"模式匹配,低强度身份逆差与"双元联邦型"模式匹配,身份顺差与"统一吸收型"模式匹配;不同身份管理模式在话语建构、业务运营、权力关系、象征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大样本统计研究表明,身份落差与身份管理模式的匹配关系具有较高普适性,但也受核心业务相关性、业务分割等因素影响。本文不仅揭示身份落差与身份管理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构建逆向跨国并购后的组织身份管理理论,也对中国企业在逆向跨国并购后有效管理双方组织身份、提升并购整合绩效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邵新建 巫和懋 肖立晟 杨骏 薛熠
根据战略目标的不同,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可分为战略资源类并购和创造性资产类并购,如何评价战略目标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的跨国并购公告为切入点,通过事件研究发现:无论是战略资源类并购,还是以先进技术、知名品牌等创造性资产为目标的并购,总体上都获得了市场的积极评价,公告日附近的累计异常收益率高达5.22%。这意味着投资者预期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能够成功地创造协同效应。并购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国有性质以及并购目标的战略资源资产能够让市场对并购绩效产生更加积极的评价,并且管理层的能力表现越强,预期其创造的协同价值越大。
关键词:
跨国并购 并购绩效 协同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炎钊 唐蓉
基于商业文化的视角,本文运用文化的层次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中西商业文化在文化的核心层、中间层和表层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商业文化整合的"学习适应"和"自我保持"模型,指出了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商业文化整合过程中具体应该"学习适应"和"自我保持"的内容,旨在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商业文化的整合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 商业文化 文化整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