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05)
2023(9396)
2022(7446)
2021(6899)
2020(5801)
2019(13131)
2018(12717)
2017(24201)
2016(12787)
2015(14364)
2014(13987)
2013(14172)
2012(12901)
2011(11564)
2010(11511)
2009(11001)
2008(11216)
2007(9860)
2006(8732)
2005(8346)
作者
(35860)
(29885)
(29816)
(28223)
(19163)
(14039)
(13408)
(11503)
(11311)
(10553)
(10294)
(9938)
(9917)
(9440)
(9381)
(9078)
(9033)
(8563)
(8472)
(8267)
(7443)
(7251)
(7196)
(6776)
(6728)
(6644)
(6600)
(6424)
(6012)
(5801)
学科
(72455)
(68566)
企业(68566)
(67539)
经济(67461)
管理(55203)
方法(29798)
业经(25675)
(23312)
数学(22572)
数学方法(22421)
(21433)
(18330)
财务(18308)
财务管理(18300)
中国(17935)
企业财务(17316)
农业(15565)
技术(15390)
(14029)
(13958)
(13379)
贸易(13371)
(13286)
(13123)
(12302)
企业经济(11846)
(11595)
经营(11071)
体制(10379)
机构
学院(193743)
大学(188655)
(96106)
经济(94911)
管理(80313)
理学(68751)
理学院(68192)
管理学(67648)
管理学院(67286)
研究(63628)
中国(53923)
(43495)
(39284)
财经(34819)
科学(33595)
(31927)
(31158)
经济学(30424)
(30317)
研究所(27862)
中心(27742)
(27725)
经济学院(27535)
财经大学(25721)
北京(25174)
业大(24515)
商学(24357)
商学院(24144)
农业(23867)
经济管理(22784)
基金
项目(122120)
科学(99647)
基金(93505)
研究(91352)
(80050)
国家(79358)
科学基金(70462)
社会(63337)
社会科(60363)
社会科学(60347)
基金项目(48329)
(45511)
自然(43410)
自然科(42512)
自然科学(42499)
自然科学基金(41891)
教育(39960)
资助(38611)
(37201)
编号(34120)
(31787)
(28948)
(28671)
国家社会(27866)
重点(26891)
(26839)
创新(26192)
成果(26103)
中国(25517)
教育部(25229)
期刊
(108062)
经济(108062)
研究(60251)
(36985)
管理(36099)
中国(35407)
(29205)
科学(25220)
学报(22590)
农业(20549)
(18834)
金融(18834)
技术(18739)
大学(18738)
经济研究(18568)
财经(18449)
学学(18109)
业经(18102)
(16136)
问题(14026)
(14024)
(13451)
世界(13436)
技术经济(13404)
国际(11820)
教育(10962)
现代(10351)
财会(10209)
商业(9419)
统计(9305)
共检索到294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徐枫  姚云  郭楠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企业杠杆率偏高风险逐渐凸显。为防控金融风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但是,从近20年看,我国企业实际上处于"结构性加杠杆、整体性去杠杆"进程中,主要是一些重工业和公用事业部门企业在加杠杆。从需求端看,民营企业杠杆率变化是随基本面演变的市场选择结果,基本因素大致包括运营风险上升、有形资产减少、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肖宇  田侃  
本文基于金融"去杠杆"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视角,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匹配数据及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制造业企业2000—2009年微观和行业层面融资杠杆率及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研究发现:虽然行业异质性显示资本对新兴制造业偏好高于传统制造业,但中国制造业企业融资杠杆率均值依然停留在60%左右的高位,并且出口部门杠杆率更高;位置指数显示,通过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呈现出逐渐好转的趋势;融资杠杆率和技术密集度提升,并不利于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在保持规模优势基础上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应该牢牢把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大方向,将企业融资杠杆率控制在合理的区间,最终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擎  孟世超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然而企业杠杆率却呈现"逆周期"上升,同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杠杆率呈现"所有制分化"。上述中国企业杠杆率特有的周期演变机制有待探索。在优质资产相对缺乏和政府影响力较为强大的背景下,预算软约束和政府隐性担保对企业杠杆率的周期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Dewatripont and Maskin(1995)关于预算软约束的建模思想,引入经济基本面和政府隐性担保,考察了企业与银行间借贷博弈的均衡性质,进而探究了企业杠杆率在不同经济基本面下的变化规律。本文的理论模型证明,给定隐性担保水平,企业杠杆率的周期性取决于预算软约束的周期性,随着经济形势由差转好,预算软约束先增强后减弱,企业杠杆率逐渐从"周期性不定"转为"逆周期"变化。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政府隐性担保的内生选择路径,发现其周期性变化对企业杠杆率周期演变过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分化具有解释力,在其"递减型"或"倒U型"路径下,民营企业杠杆率周期性不定,国有企业杠杆率则在较长区间内呈"逆周期性"。本文最后还将现实中的有关政策措施纳入模型,讨论了机制优化的思路及其对企业杠杆率周期性的影响。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丁爽  
经济硬着陆风险的逐渐消退促使去杠杆被提上政策议程,政府已着手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和加强监管力度以推动金融去杠杆。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为去杠杆提供了窗口期。银行表内及表外的贷款业务扩张导致实体经济杠杆上升,流动性的收紧导致债券和贷款利率上升,进而加重实体经济负担。由于金融去杠杆将导致利率上升、信贷增长放缓和金融活动减少,预计将拖累经济增长,因此去杠杆将循序渐进,企业负债率平坦化或将花费数年时间。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唐建伟  
企业杠杆率过高可能导致企业债务风险及金融系统的不稳定,而近年来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已经上升到全球最高的国家之列,企业去杠杆迫在眉捷。在企业去杠杆的方法上,目前市场上的四种主要方法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都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笔者认为杠杆率高企问题主要出在旧的经济增长模式上,因此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根本之策在于中国经济转型,在主动调降并淡化GDP增长目标的同时,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增长动能转换,消除企业杠杆率上升的宏观环境。同时通过金融和国企改革来建立去杠杆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消除杠杆率持续上升的土壤。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丁爽  
经济硬着陆风险的逐渐消退促使去杠杆被提上政策议程,政府已着手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和加强监管力度以推动金融去杠杆。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为去杠杆提供了窗口期。银行表内及表外的贷款业务扩张导致实体经济杠杆上升,流动性的收紧导致债券和贷款利率上升,进而加重实体经济负担。由于金融去杠杆将导致利率上升、信贷增长放缓和金融活动减少,预计将拖累经济增长,因此去杠杆将循序渐进,企业负债率平坦化或将花费数年时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育蓉  齐结斌  楼东玮  
本文研究了企业杠杆率的两类动态调整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和企业风险效应,利用1998-2015年上市公司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1)企业杠杆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与企业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后者对应的拐点杠杆率更低。(2)中长期较短期杠杆率可以在更大区间兼顾"提效率"与"降风险"目标。(3)企业向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迈进的过程中,"倒U型"和"U型"拐点来临更快,降杠杆的迫切性越来越高。为此,企业"去杠杆"需充分考虑杠杆率的"效率"与"风险"效应,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以及杠杆率期限结构特征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庆婕  
非金融企业负债是影响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问题,文章基于不同强度的创新能力,利用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偏离及动态调整度的差异性分析,发现低强度创新和中强度创新企业过度负债,高强度创新企业负债不足,并且以上企业均处于正向部分调整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创新强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杠杆率治理,高强度创新企业调整速度更快,低强度创新企业调整程度更优。研究结论弥补了企业杠杆率在创新能力条件下的异质性,有助于企业进行杠杆率治理。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江玮滢   马新啸   王竹泉  
高层次人才是微观企业和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实体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成为新时代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本文从中国企业财务风险创新指标“资本负债率”出发,以传统口径下整体杠杆水平“资产负债率”与其之间的差额测量杠杆偏离程度,研究后者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发现:杠杆偏离不仅能产生“实体效应”,提升企业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工作保障的动机和能力,而且可以发挥“感知效应”,促使高层次人才更好地感知和响应企业发出的积极信号,由此从企业端和人才端对人力资本结构产生优化作用,具体表现为高层次人才占比的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前述影响能够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发展、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竞争性行业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以及弥补人才居住环境较差的不足,但这需要较高的人才供需匹配效率来支撑。研究还发现,杠杆偏离的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效应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场价值。本文表明,杠杆偏离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这不仅为党和国家更好地擘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提供重要参考,而且对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微观企业杠杆偏离的社会经济后果做出理论贡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立力  
以2007-2018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适度性角度考察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杠杆率调整的影响,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效应以及企业异质性的非对称特征。研究发现,金融化适度性与企业杠杆率调整速度显著负相关;区分适度性状态后发现,企业过度金融化对杠杆率调整速度产生抑制作用,而企业未过度金融化则表现为促进作用。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偏向性产业政策,会削弱金融化适度性对企业杠杆率调整的负向影响,政策效应在过度金融化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上述影响在非国有和过度负债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过度金融化是导致高杠杆率及"去杠杆"进程缓慢的重要诱因,宏观层面保持政策松紧适度有利于抑制"脱实向虚"和推进结构性去杠杆。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米银霞  余壮雄  
如何利用贸易、合作与援助的先行优势,推动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DI)是当下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结合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本文考察了先行贸易、对外合作与援助对中国企业ODI区位选址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合作对企业ODI的引导作用最强,贸易次之,援助最弱;引入制度距离分组,贸易与合作对企业ODI的促进作用在两组样本下基本接近,而援助则只有在与中国制度距离比较近的国家才显著;对不同类型援助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与中国制度距离比较近的国家,提供资金与提供技术都能够为ODI带来正的影响,但前者效应更强。本文的研究肯定了贸易、合作与援助对中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晓曦  张伯伟  
以美国货币宽松政策背景和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增长事实为基础,探讨了中国企业杠杆增长和美国货币政策之间的联系。实证结果表明:虽然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会显著促进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增长,但对外资持股企业杠杆增长的促进影响要小于无外资持股企业。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上述影响和影响差异会越小。外资持股主要是通过加强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而不是股权融资优势来缓解美国货币政策宽松的杠杆增长促进影响。伴随美国货币政策宽松而增加的融资供给没有被无外资持股企业同步用于资本性投资,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其他投资。沪港通政策可减小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中国企业杠杆波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戴又有  蔡定洪  胡章灿  张翼  
近年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债务持续上升,成为导致企业部门杠杆率和总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国企内部而言,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出现了"杠杆率背离"现象,即地方国企的微观杠杆率(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并且持续下降,但其债务规模和宏观杠杆率(债务占GDP比重)的增速较高,并在绝对水平上超过了央企。本文针对"杠杆率背离"现象,依据国有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国企内部的杠杆率差异。研究发现:央企与地方国企存在不同的负债机制,央企的债务增速与中央财政支出增速正相关,与GDP增速负相关,与物价及利率不相关;而地方国企的债务增速与地方财政支出、GDP增速、物价和信用利差均呈正相关,与基准利率负相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当前环境下,虽然地方国企的微观杠杆率(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且持续下降,但资产负债率的降低主要来自资产扩张而不是利润积累,加之存在隐性负债和过于依赖低成本融资的问题,因此地方国企的潜在债务风险总体上高于央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结构性去杠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逢民  
杠杆是金融的基本特征,也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本身没有绝对的高与低之分,关键是杠杆配置是否符合效率原则近年来,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总体水平上升,部分企业已经接近风险承受上限,企业债务违约的问题暴露。有序推进非金融企业去杠杆,既是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企业债务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平稳运行的根本举措。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基本情况杠杆率是反映企业债务负担情况的重要指标,本文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等人提出的测算方法(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非金融企业总债务/GDP,其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