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18)
- 2023(9567)
- 2022(7604)
- 2021(7192)
- 2020(6130)
- 2019(13985)
- 2018(13635)
- 2017(25601)
- 2016(13771)
- 2015(15836)
- 2014(15396)
- 2013(15681)
- 2012(14224)
- 2011(12616)
- 2010(12620)
- 2009(12305)
- 2008(12777)
- 2007(11557)
- 2006(10328)
- 2005(9821)
- 学科
- 业(77800)
- 企(74105)
- 企业(74105)
- 济(66470)
- 经济(66388)
- 管理(66188)
- 方法(28974)
- 财(26101)
- 业经(26044)
- 农(21260)
- 数学(21071)
- 数学方法(21007)
- 务(20585)
- 财务(20563)
- 财务管理(20539)
- 企业财务(19469)
- 中国(18001)
- 制(16094)
- 技术(15760)
- 农业(15479)
- 策(15453)
- 划(14698)
- 和(13273)
- 贸(13232)
- 贸易(13223)
- 易(12971)
- 经营(12615)
- 体(12285)
- 企业经济(12274)
- 理论(11639)
- 机构
- 学院(203055)
- 大学(198807)
- 济(97558)
- 经济(96059)
- 管理(87438)
- 理学(72908)
- 理学院(72273)
- 管理学(71816)
- 管理学院(71382)
- 研究(64982)
- 中国(58205)
- 财(47123)
- 京(42459)
- 财经(36277)
- 科学(33524)
- 经(33204)
- 所(31767)
- 江(31266)
- 经济学(29878)
- 中心(29763)
- 农(29604)
- 研究所(28080)
- 北京(27390)
- 经济学院(26899)
- 财经大学(26775)
- 商学(25897)
- 商学院(25653)
- 州(24469)
- 业大(24025)
- 经济管理(23580)
- 基金
- 项目(122455)
- 科学(99683)
- 研究(94145)
- 基金(92578)
- 家(78410)
- 国家(77690)
- 科学基金(69296)
- 社会(63826)
- 社会科(60685)
- 社会科学(60668)
- 基金项目(48205)
- 省(45549)
- 自然(42377)
- 教育(41585)
- 自然科(41477)
- 自然科学(41467)
- 自然科学基金(40869)
- 资助(37725)
- 划(37167)
- 编号(36401)
- 业(31644)
- 创(28996)
- 部(28871)
- 成果(28644)
- 国家社会(27508)
- 重点(26805)
- 发(26286)
- 创新(26200)
- 制(25671)
- 教育部(25509)
- 期刊
- 济(115312)
- 经济(115312)
- 研究(64634)
- 中国(42557)
- 财(42377)
- 管理(41189)
- 农(27993)
- 科学(25372)
- 融(22690)
- 金融(22690)
- 学报(21474)
- 技术(20168)
- 财经(19504)
- 农业(19407)
- 业经(18670)
- 经济研究(18552)
- 大学(18000)
- 经(17075)
- 学学(16997)
- 业(15264)
- 教育(14979)
- 问题(14414)
- 技术经济(13776)
- 世界(13774)
- 贸(13635)
- 财会(12402)
- 国际(12351)
- 会计(11837)
- 现代(11485)
- 经济管理(10313)
共检索到324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书玲
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成就了一大批企业的崛起,但整体而言,大多数行业仍然没有进入稳态的成熟期,市场需求给许多行业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这就决定了许多企业依然处在积极面对业务机会并由业务发展带动企业组织升级的阶段,需要在业务快速发展和管理能力发育滞后的矛盾中寻求平衡。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斌
从20022016年,在过去15年中登上中国500强榜单的1579家企业,为什么有的持续成功,有的却失败了?这些成功和失败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中国企业500强评选自2002年开始,今年进入了第16个年度,这是一个标识新世纪中国经济崛起的时期,也是中国大企业融入全球竞争的时期,更是中国增长模式转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斌
从2002~2016年,在过去15年中登上中国500强榜单的1579家企业,为什么有的持续成功,有的却失败了?这些成功和失败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中国企业500强评选自2002年开始,今年进入了第16个年度,这是一个标识新世纪中国经济崛起的时期,也是中国大企业融入全球竞争的时期,更是中国增长模式转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潘庭荣
中国企业用 2 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企业从 19世纪中期到 2 0世纪中期大约 10 0年的管理发展路程。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经受了知识经济大约半个世纪的洗礼 ,中国企业与它们在管理上的差距已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差距。面对世界经济的挑战 ,中国企业寄希望于管理者素质水平的提升 ,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构思维体系 ,实现管理观念的层次性跳跃。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评论 知识经济 管理思维体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玉刚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飞 全治勇
面对经济全球化,如何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世界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持续竞争 优势的源泉 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面对全球竞争,更要走出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误区,努力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 构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国平 汪波 程秀平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并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特定能力的有机组合,对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是管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我国采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实际上是一个资源—能力的转换过程,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培育管理能力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模糊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周叔莲 王伟光
成为WTO正式成员国之后,中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就是这种环境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种复杂环境中,中国企业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核心竞争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人认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创新是形成、强化企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维才 邓晖
从长远的立场 ,从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 ,唯有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唯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中国经济方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然而 ,现状表明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也就无法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 ,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加入WTO ,在国际经济交往和竞争中要确保我国的产业安全就必须建立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竞争力应是我国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许爱玉
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以至于壮大与消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认真研究企业核心能力,有意识地规划、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加速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就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特征、意义与构成及构建与提升等几个问题作粗略论述。
关键词:
企业核心能力 构建 提升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蓝海林 刘朔 黄嫚丽 曾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企业战略管理领域,核心专长是被研究与应用最多但却最模糊的概念之一。在实践中能够有效构建核心专长的中国企业少之又少,在理论上对核心专长构建过程的研究存在着缺乏战略视角与情境嵌入研究的不足。本文分析了核心专长概念形成过程,厘清核心专长的概念,剖析了核心专长概念的内涵结构,强调核心专长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在回顾理论界对核心专长构建过程研究基础上,提出转型期中国情境特征对中国企业核心专长的构建过程具有双重性影响,企业家在平衡与应对外部情境双重性中所形成的四种特质构成了中国企业构建核心专长的关键驱动力;提出转型期中国企业在此驱动力影响下形成的核心专长构建机制,包括过程模式、知识来源、管理模式与关键成功因素。这一基于中国情境的研究深化了已有的核心专长概念,丰富和发展了核心专长构建这一核心战略研究命题的相关研究,对指导当前中国企业有效构建、发挥和强化核心专长,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核心专长 构建机制 战略承诺 转型期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赵希尧
本文概述了中国企业收购美资目标公司时需要考虑的税务问题:收购平台的选择、收购形式的选择、收购利息的税前列支、目标公司的税务整合,等等。建议拟收购美资企业的中国企业应该提前对这些税务问题做好税务成本和风险的评估,以减少并购交易费用和降低并购后的长期税务成本。
关键词:
收购 所得税 目标公司 控股公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