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93)
- 2023(19324)
- 2022(16182)
- 2021(14917)
- 2020(12514)
- 2019(28772)
- 2018(28124)
- 2017(53672)
- 2016(28889)
- 2015(32235)
- 2014(32065)
- 2013(32007)
- 2012(30062)
- 2011(27083)
- 2010(27537)
- 2009(25646)
- 2008(26099)
- 2007(23625)
- 2006(20759)
- 2005(19266)
- 学科
- 济(131027)
- 经济(130887)
- 业(103737)
- 管理(94731)
- 企(91309)
- 企业(91309)
- 方法(53649)
- 数学(43608)
- 数学方法(43268)
- 财(38327)
- 中国(38218)
- 农(37383)
- 业经(36080)
- 地方(27558)
- 制(26770)
- 务(26388)
- 财务(26355)
- 财务管理(26305)
- 农业(25870)
- 企业财务(25029)
- 贸(24602)
- 贸易(24580)
- 技术(24384)
- 易(23888)
- 学(23117)
- 银(22116)
- 银行(22081)
- 和(21690)
- 融(21384)
- 金融(21382)
- 机构
- 学院(420072)
- 大学(417818)
- 济(182640)
- 经济(179173)
- 管理(162391)
- 研究(146461)
- 理学(138108)
- 理学院(136576)
- 管理学(134669)
- 管理学院(133855)
- 中国(115336)
- 京(88913)
- 财(86487)
- 科学(86096)
- 所(74754)
- 农(71533)
- 财经(67642)
- 研究所(67146)
- 中心(66383)
- 江(64700)
- 经(61419)
- 业大(58753)
- 北京(56870)
- 经济学(56241)
- 农业(55946)
- 范(53274)
- 师范(52759)
- 院(52214)
- 州(51467)
- 经济学院(50694)
- 基金
- 项目(268627)
- 科学(213641)
- 研究(198461)
- 基金(196751)
- 家(171368)
- 国家(169642)
- 科学基金(145914)
- 社会(128525)
- 社会科(121932)
- 社会科学(121898)
- 省(104620)
- 基金项目(103089)
- 自然(92455)
- 自然科(90315)
- 自然科学(90287)
- 教育(90059)
- 自然科学基金(88803)
- 划(87646)
- 资助(79762)
- 编号(78813)
- 成果(64489)
- 发(61646)
- 重点(60609)
- 部(60323)
- 创(60094)
- 创新(55508)
- 课题(54901)
- 国家社会(53940)
- 教育部(52016)
- 业(51751)
- 期刊
- 济(209957)
- 经济(209957)
- 研究(129907)
- 中国(89342)
- 财(70997)
- 农(66687)
- 管理(65947)
- 学报(62478)
- 科学(60573)
- 大学(47724)
- 农业(45065)
- 学学(44902)
- 融(44584)
- 金融(44584)
- 教育(44393)
- 技术(37784)
- 财经(34716)
- 业经(34569)
- 经济研究(33871)
- 经(30074)
- 问题(27453)
- 业(27262)
- 技术经济(23832)
- 贸(23776)
- 世界(21519)
- 国际(21370)
- 现代(19708)
- 科技(19637)
- 商业(19626)
- 版(19603)
共检索到652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先明
缺乏垄断优势的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这在现有的跨国公司理论中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是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特定目标的战略性投资。在动态的全球竞争条件下,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目标的海外投资并不以垄断优势为前提条件,具有局部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逆向投资,采取在发达国家当地建厂、设立技术监听站和跨国并购等形式,寻求并获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性资源——创造性资产,并通过全球化来利用这些资产构建新型的资源和能力基础。
关键词:
中国企业 逆向投资 创造性资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明霞
知识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在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FDI中,创造性资产寻求被公认为是重要的驱动力量。然而,创造性资产寻求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子公司向母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但现有文献尚未关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逆向知识转移。本文首先建立了逆向知识转移的分析模型,并剖析了中国企业FDI逆向知识转移存在的先天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克服知识转移劣势的解决思路,并以联想为案例进行了实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猛,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异军突起。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也遭遇了一些重大的失败案例,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有关进入障碍的角度实证研究了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市场直接投资面临的进入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逆向投资还可能面临不同区位市场和不同行业的进入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逆向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投资 进入障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先明 糜军
缺乏垄断优势的我国企业为什么会对发达国家进行较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这种直接投资是否与获取国际科技资源有关?本文选取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不仅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存在因果关系,即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能够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建厂、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国际科技资源,促进自主创新。
关键词:
我国企业 逆向投资 自主创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继勇
按照约翰·邓宁的观点,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就产生了对外投资的驱动力。2006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有些发达地区更是超过了4000美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洋 严军 马春光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实践表明,引进外国投资很难获得先进技术,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则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选取中国1995~2012年对20个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对发达国家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检验,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和稳定的正向关系,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对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提升作用。此外,研究与开发投入对于企业创新有明显的正向效应,而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对发明专利授权量存在负向影响。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发达国家 自主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惠茹 闻国健
作为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否应该对发达国家输出资本 ?其原因何在 ?本文拟从学习型FDI角度入手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行为 ,并进一步论证我国企业开展这种投资活动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 ,提出学习型FDI是我国企业加速其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有效途径 ;同时 ,树立正确的战略目标与合理的学习相结合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奇伟
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实施国际化投资战略?按照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顺着全球产业传递的链条向下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直接投资,才能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但顺向投资的一个重大隐患是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沈春苗 郑江淮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发达国家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的典型特征。本文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成效问题。论文基于2003-2015年中国对29个OECD成员国OFDI流量,测算了30个省市从发达国家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水平,利用固定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产生了抑制效应,自主创新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产生了促进效应;制约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既与国内存在的产能过剩和技术吸收能力不足有关,也与GVC低端锁定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意愿有关。以上研究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本文研究为反驳美国针对中国"通过海外投资窃取核心技术"的指控提供了依据,对中国的对外投资战略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刘雷
本文基于2003—2014年中国对广义的24个发达国家OFDI数据,研究了中国与东道国的制度距离、技术差距和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逆向投资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制度距离和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逆向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而技术差距会显著地抑制中国的逆向投资。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制度距离、技术差距和政治风险在2008年之前对中国的OFDI没有影响;而2008年之后制度距离对中国的OFDI产生显著影响,技术差距则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政治风险在两阶段中的影响都不显著;制度距离对中国在欧洲和大洋洲的OFDI具有显著影响;技术差距对欧洲有正向影响,而在北美洲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政治风险对中国对欧洲OFDI的影响显著,对北美洲和大洋洲则没有影响。这一结论对于促进中国的逆向投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刘雷
本文基于2003—2014年中国对广义的24个发达国家OFDI数据,研究了中国与东道国的制度距离、技术差距和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逆向投资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制度距离和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逆向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而技术差距会显著地抑制中国的逆向投资。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制度距离、技术差距和政治风险在2008年之前对中国的OFDI没有影响;而2008年之后制度距离对中国的OFDI产生显著影响,技术差距则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政治风险在两阶段中的影响都不显著;制度距离对中国在欧洲和大洋洲的OFD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宝贡敏
一、以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基本假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情况,企业与环境、母国的关系 1.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发达国家的基本情况 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企业(以下简称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管理、资金、人才、信息等诸方面,比以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企业(以下简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实力强,具有相对优势。发达国家企业的劳动成本较高,环境对企业的约束较强,市场竞争激烈。没有较好的素质,企业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是很难的。发达国家的发达水平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优劣势差别。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桂军 张辉
本文将"一带一路"倡议及对外直接投资(OFDI)引入全球价值"双环流"框架,利用2011-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视角探讨"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在非沿线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理论分析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红利下,中国与"下环流"沿线非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攀升差"会倒逼中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而投资"上环流"非沿线发达国家的企业会优先通过"逆向溢出"机制实现技术创新,从而更快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计量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地提高了投资非沿线发达国家的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实现路径。本文从中国企业视角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政府应对贸易摩擦提供了理论启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胡翠平
文章基于2004~2012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面板数据,按流向分类分析中国OFDI的动因及其他影响因素。对比发现中国顺向OFDI和逆向OFDI都具有显著的市场寻求和资源寻求动因;仅有顺向OFDI具有获取低劳动力成本的效率寻求动因;两类投资都不具有显著的创造性资产寻求动因。此外,两类OFDI都偏好文化接近、外资开放度高、双边贸易关系紧密、基础设施完善的东道国;而双边地理距离和东道国通货膨胀率与中国顺向OFDI负相关,但与逆向OFDI的关系则不确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小梅 吴小节 汪秀琼 蓝海林
逆向跨国并购通常指新兴经济体企业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以获取战略性资源的国际化经营行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在逆向跨国并购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整合战略以应对合法化要求呢?论文基于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的25篇初始案例研究,使用质性元分析法,通过摘录、编码、归类过程,系统地分析了"制度—资源"二元交互驱动的战略决策情境与中国企业逆向并购整合过程的匹配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利益相关者响应行为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而构建了一个整合的C-B-D(Context-Behavior-Decision)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逆向并购整合模式有4种,分别是"无为而治"型、"轻触"型、"支持性合作伙伴"型和"重触"型。不同利益相关者通过四类不同的组织身份管理、资源整合、社会网络、制度/文化应对机制决定了不同的并购整合模式选择。研究结论对推动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