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73)
2023(16479)
2022(13522)
2021(12383)
2020(10383)
2019(23787)
2018(23395)
2017(44749)
2016(24319)
2015(27761)
2014(27923)
2013(27913)
2012(26091)
2011(23692)
2010(24027)
2009(22531)
2008(22836)
2007(20688)
2006(18432)
2005(17357)
作者
(71736)
(59958)
(59869)
(56924)
(38531)
(28637)
(27276)
(23249)
(22830)
(21518)
(20535)
(20003)
(19558)
(19143)
(18790)
(18498)
(17916)
(17800)
(17413)
(17248)
(15080)
(14929)
(14670)
(13711)
(13505)
(13500)
(13497)
(13491)
(12154)
(12041)
学科
(118360)
经济(118234)
(91479)
(80430)
企业(80430)
管理(79811)
方法(46482)
数学(37140)
数学方法(36903)
中国(35101)
(34912)
业经(34198)
(32534)
地方(26275)
农业(24287)
(23008)
(22436)
(22425)
贸易(22418)
财务(22389)
财务管理(22349)
(21711)
企业财务(21148)
技术(20508)
(19823)
(19068)
(18448)
银行(18416)
(18210)
理论(17881)
机构
学院(361369)
大学(357368)
(159770)
经济(156806)
管理(137863)
研究(127680)
理学(116592)
理学院(115293)
管理学(113741)
管理学院(113041)
中国(100938)
(77069)
科学(74604)
(73703)
(65632)
(62504)
研究所(58900)
财经(57613)
中心(57553)
(56803)
(52220)
业大(50167)
北京(49534)
经济学(49486)
农业(48845)
(46186)
师范(45753)
(45355)
(44946)
经济学院(44691)
基金
项目(226438)
科学(179263)
研究(168773)
基金(164245)
(142074)
国家(140780)
科学基金(120816)
社会(109343)
社会科(103622)
社会科学(103595)
(88652)
基金项目(86065)
教育(76251)
自然(74954)
(73854)
自然科(73220)
自然科学(73199)
自然科学基金(71962)
编号(68250)
资助(66996)
成果(55667)
(54021)
重点(51333)
(50779)
(49299)
课题(47511)
国家社会(45710)
(45610)
创新(45474)
发展(44235)
期刊
(187879)
经济(187879)
研究(112308)
中国(76977)
(60121)
(59217)
管理(55814)
学报(52104)
科学(50840)
农业(40209)
大学(39820)
(38167)
金融(38167)
学学(37410)
教育(37294)
技术(33299)
业经(31645)
经济研究(30200)
财经(29705)
(25775)
问题(24989)
(24274)
(21409)
技术经济(20826)
世界(19816)
国际(19140)
商业(17451)
现代(17426)
统计(16277)
(16222)
共检索到566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何光辉  杨咸月  
离岸金融中心中的离岸公司因其特有优势已经在国际上风行了20多年。近年来,国内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在各离岸中心注册离岸公司。它们借此造壳在境外上市、撒出风险投资或变为享受众多政策优惠的外资企业,在获得成长机会的同时也产生某些消极影响。因此,应该采取措施理性处理企业的离岸化发展问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黄小玲  
本文联系中国企业国际化实际,分析了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主要困境,讨论了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利用我国商业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来解决企业国际化的有关“瓶颈”问题,指出了现阶段拓展我国商业银行离岸金融业务能够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迅速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程洲阳   王恕立  
近年来国内企业兴起了一股离岸化发展的热潮,大批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离岸金融中心设立离岸公司,并且利用海外注册的离岸公司对国内进行投资,在充分利用离岸金融中心的相关便利的同时也能享受国内的相关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种“走出去”模式虽然会使中国企业较快的融入世界经济,可是由于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动,很有可能使这些企业陷入一种“离岸化陷阱”。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培志  
一、企业债市场供给分析 企业债市场供给,即企业对债券融资的需求,取决于其比较融资成本优势。根据西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较外源融资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但其规模有限。在给定投资机会的情况下,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外源方式,即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银行借款实现的。其中后两者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秉正  郑婉仪  
企业年金是我国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已受到政府、企业和职工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精算技术和模拟方法,从宏观层面预测了以企业年金基金为基础的养老基金在不同假设下可能的发展规模,分析了影响企业年金发展的关键因素,指出了企业年金在提供职工养老保障方面的更有效性和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崔远淼  
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动机及主要影响因素。认为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的融资、流动性及降低成本动机较援,而产品市场声誉资本化、技术依赖动机较弱,且境外证券市场的市盈率对我国企业境外上市影响不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何骏  
二战后,国际企业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国际企业到中国来的目的有二个:一是开拓中国市场,推销其产品和服务;二是将我国作为其整个生产分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利用我国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降低其生产经营成本。中国企业面对国际企业的挑战必须找到自身与国际企业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1.缺乏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领导与员工之间缺乏制度化的管理系统;3.过分追求短期的市场利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郑功成  
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社会保障改革步入关键时期的背景下,企业年金的发展尤其需要一种理性、一种冷静,需要各方面的人士共同关注与研讨。发展企业年金是必然的选择,但需要理性判断与理性选择企业年金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能够适应员工需要的必要保障机制,也是推进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张晓冬  
中国企业向境外发展已是趋势,但也正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势,造成了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开始设置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例如纺织品配额、绿色环保标准、劳工保障标准、反倾销、禁止中国企业收购或入股本国企业和政治歧视等。为规避来自美国政府和法律对中国购买美国公司交易限制,中石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轶昕  程索奥  
资产证券化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创新之一,同时也是波及至今的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中国资产证券化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深刻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本文从分析美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与次贷危机的关系入手,剖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资产证券化模式及其与标准理论体系的差异,阐述了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资产证券化要顺应利率市场化趋势,与货币信贷政策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开放市场,使资产证券化成为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加强法律和会计制度建设,加快评级业的发展,从源头上防范风险;推动跨境资产证券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汪红丽  
相对于国债、金融债、股票市场和企业信贷融资,企业债券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跛腿”和“短板”。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胡国晖  
本文认为,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是以利用外资为先导,以政府推动和干预为特征的。企业境外上市与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三者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使得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呈现出特有的复杂性。文章提出,研究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必须有新的视角,不能仅仅关注境外上市带给企业自身的短期利益,只研究企业动机和财务效应,而要结合研究境外上市的政府动机、宏观效应和长远利益,科学、客观和全面地揭示企业境外上市的原因。防止以偏概全,以片面的研究结论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合理性予以全盘否定,同时也应防止过分夸大境外上市的作用,将境外上市当作解决国内市场积弊的灵丹妙药。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姚新超  昝丙艳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以跨境并购方式寻求突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到境外市场寻找新的商机,将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销售渠道及品牌运营等引入中国市场,实现企业外延式增长,这无疑有益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但近两年这种跨境并购行为出现了盲目、非理性发展的蔓延趋势,甚至部分企业以直接投资为包装向境外转移资产。外汇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