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25)
2023(19100)
2022(15793)
2021(14636)
2020(12287)
2019(28380)
2018(27968)
2017(53294)
2016(28710)
2015(32480)
2014(32303)
2013(32431)
2012(30044)
2011(27031)
2010(27130)
2009(25165)
2008(25304)
2007(22614)
2006(19791)
2005(18222)
作者
(83237)
(69604)
(69387)
(66006)
(44336)
(33434)
(31512)
(27115)
(26512)
(24834)
(23831)
(23343)
(22362)
(21945)
(21739)
(21516)
(20756)
(20563)
(20204)
(20032)
(17227)
(17168)
(16957)
(15972)
(15758)
(15598)
(15513)
(15344)
(13966)
(13957)
学科
(134610)
经济(134466)
(102691)
管理(91868)
(88585)
企业(88585)
方法(58906)
数学(49026)
数学方法(48461)
(39267)
(38538)
中国(37439)
业经(35695)
农业(27545)
地方(27345)
(25330)
财务(25268)
财务管理(25221)
(25114)
贸易(25097)
(24994)
(24416)
企业财务(23916)
(22267)
技术(22255)
(21670)
理论(20333)
(20047)
银行(20010)
(19574)
机构
学院(420032)
大学(416213)
(184158)
经济(180792)
管理(165117)
研究(142085)
理学(141480)
理学院(139993)
管理学(137817)
管理学院(137030)
中国(112004)
(88190)
(84478)
科学(83845)
(71819)
(70177)
财经(67087)
中心(65436)
研究所(64732)
(63650)
(61018)
业大(59474)
经济学(57098)
北京(56032)
农业(54865)
(52084)
经济学院(51597)
师范(51570)
(50902)
(50103)
基金
项目(273246)
科学(217516)
基金(201068)
研究(199743)
(174530)
国家(173015)
科学基金(150080)
社会(130083)
社会科(123532)
社会科学(123501)
(105878)
基金项目(105228)
自然(95952)
自然科(93841)
自然科学(93814)
自然科学基金(92185)
教育(91023)
(88657)
资助(83333)
编号(79619)
成果(63506)
(61984)
(61315)
重点(61196)
(58518)
国家社会(54841)
课题(54632)
创新(54227)
教育部(52832)
科研(52528)
期刊
(205841)
经济(205841)
研究(124672)
中国(84221)
(68110)
管理(65098)
(64723)
学报(60377)
科学(59208)
大学(46658)
农业(44309)
学学(44213)
(40663)
金融(40663)
技术(39520)
教育(39370)
业经(34271)
财经(33815)
经济研究(33438)
(29230)
问题(27047)
(26015)
技术经济(23874)
统计(22751)
(22722)
世界(20947)
(20570)
国际(19811)
商业(19635)
现代(19395)
共检索到636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魏下海  董志强  
文章运用队列分析方法,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企业代际和年龄视角诠释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模式。结果表明:(1)劳动收入份额代际效应呈"U形"特征,1985年后诞生的企业呈逐代上行趋势;劳动收入份额年龄效应呈"倒U形"特征,在企业年龄为30年达到峰值;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明显不同。(2)所有制变迁和技术进步对代际效应与年龄效应皆有解释力,但所有制变迁的影响相对更突出。上述结果表明,不同代际的企业在其成长路径上都带有制度变迁之"烙印",进而形成要素分配的系统性差异。这为理解我国当前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宁光杰  
本文运用世界银行对中国12400家工业企业2002-2004年的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考察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因素,重点讨论要素与产品市场结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论文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尤其是资本市场的信贷配给,会导致企业选择用资本替代劳动,从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状况、工作激励方式、劳动者的谈判力量也会影响劳动收入水平和份额。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何欢浪  张娟  
本文基于1998—2007年中国城市最低工资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研究最低工资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通过替代效应和生产率效应降低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最低工资每上涨10%,制造业企业平均劳动收入份额将整体降低约0.3%。本文的拓展性研究还发现:(1)最低工资上升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最低工资的提升更多地降低了低资本密集度、低生产率和低工资水平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2)相对于内陆地区,最低工资的提升对东部沿海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更大。(3)最低工资的提升降低了私营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琳   宋培   艾阳   白雪洁  
劳动收入份额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研究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可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启示。构建包含数字技术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展开数值模拟,采用2007—2014年WIOD数据库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理,发现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和数字技术进步偏向,数字技术应用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应用主要通过促进企业资本深化和更快提升劳动生产率两条路径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应用降低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在服务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内陆地区、非国有企业和应用国内数字技术的企业更为明显。以上结论为重新审视数字经济发展、警惕数字经济时代的贫富分化问题提供了政策启示,政府在推广数字技术应用时应关注劳动者利益,保障劳动者就业机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稳定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明津  铁瑛  
本文从企业金融化的角度解释了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虽然基准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能够促进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但基于欧拉方程分解和中介变量法的验证发现,企业金融化一方面对工资水平产生正向溢出并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即表现出"盈利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企业金融化却会抑制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改进,客观上造成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进而带来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即表现出"技术抑制"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管的劳动收入份额获益幅度小于普通员工(私营企业中更明显),说明经典的"委托-代理"框架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与此同时,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和金融市场收益率具有强相关性,表明企业金融化的动力来自金融市场的收益激励。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企业金融化是企业在金融市场超额收益时期的"理性选择",伴随金融市场回归并运行在合理区间,企业金融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持续损害,借助趋利性的企业金融化来获得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无异于"饮鸩止渴"。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展  葛扬  
本文采用基于理论方法构建的数据,分析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在1978-2018年的变动情况,着重考察其自2008年以来不断上升的原因,并分解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以探索增长的动力和行业来源。从动力来源角度,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在2008-2018年的进一步上升主要来自实际劳动报酬的上升,其次是TFP增长率的下降,而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抑制作用在增强。从行业角度来看,2008-2018年,农业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大部分工业部门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增长贡献被一部分工业部门带来的增长损失抵消掉,服务业是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在2008-2018年进一步上升的主要行业来源。努力提升劳动力回报和TFP应是政府制定旨在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宋涛  朱腾腾  燕波  
本文在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下研究要素市场分割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通过建立模型发现:要素市场分割将扩大地区间的资本集约度差距,在资本-劳动呈替代关系时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构建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发现:要素市场分割加剧了中国的资本集约度差距,并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在制度环境越差的地区,要素市场分割越严重,劳动收入份额也越低。考虑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采用省际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稳健性分析,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研究意味着,通过改善制度环境和缩小要素市场分割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宋涛  朱腾腾  燕波  
本文在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下研究要素市场分割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通过建立模型发现:要素市场分割将扩大地区间的资本集约度差距,在资本-劳动呈替代关系时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构建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发现:要素市场分割加剧了中国的资本集约度差距,并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在制度环境越差的地区,要素市场分割越严重,劳动收入份额也越低。考虑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采用省际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稳健性分析,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研究意味着,通过改善制度环境和缩小要素市场分割,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詹新宇  张榕芳  徐丹丹  
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基础。但当做大“蛋糕”的压力持续增加、内生动力不足时,势必给分好“蛋糕”的政策目标带来挑战。为此,本文从经济增长目标管理视角构建增长压力测度指标,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压力负向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并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压力迫使地方政府在降低企业实际税负的同时,大力增加公共支出规模,但这些积极财政政策客观上扭曲了辖区企业既有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了资本密集度,进而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这一结论在城市经济增长压力感知与压力转嫁、企业间与企业内压力承担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异质性。本研究不仅为探讨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机理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新时代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模式、深化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江轩宇  朱梦遥  谢蓉蓉  
在国家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背景下,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城市群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章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显著提高了区域内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这表明城市群政策有助于优化初次收入分配制度,使员工更好地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缓解政府干预下企业对资本要素的过度投资以及增大自主研发强度,是城市群政策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作用路径。当企业所在地的行政垄断程度较高、政府干预程度较高,或者企业的劳动与资本要素互补关系较强时,城市群政策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作用更加显著。此外,城市群政策主要提高了普通员工而非高管的劳动收入份额,同时缩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从而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纳入城市群政策的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均得到显著提升,且不存在明显的外溢效应,这排除了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对研究结论的干扰。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城市群政策经济后果和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文献,而且对于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增福   陈嘉滢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大样本数据检验证实:企业ESG表现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源自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笔者依据相关公司治理理论,以2009—2021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样本有效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企业ESG表现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检验结果证实:企业ESG表现与劳动收入份额正相关;资金支持、内部控制水平、技术升级中介企业ESG表现与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性;以劳动密集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为代表的要素密集程度正向调节企业ESG表现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而企业规模和劳动调整成本则发挥反向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将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性等相关理论原理尝试性地运用于企业ESG表现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实证研究,从一系列检验诸多相关要素的有机联系上证实了企业ESG表现显著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丰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现有文献,研究结论有助于为企业以改善ESG表现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长远  陈琳  
本文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首先基于文献提出了一个假说,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通过信贷获得流动资本的能力受到限制,它们倾向于减少劳动雇用或降低工资水平,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数据进行系统GMM估计和稳健性分析,我们找到了这一命题的支持性证据:私人企业的负债资产比(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则没有类似的结论。出现这一差异的关键原因是,在中国,只有私人企业面临着融资约束的困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博  毛毅  
本文从金融化影响企业市场势力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将金融化与劳动收入份额联系起来,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如何通过成本加成渠道和利润分成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并利用2008—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化程度加深使实体企业成本加成率与利润分成下降,最终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抑制作用,并且在东部地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金融化程度加深对实体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更强。进一步,本文还对金融化不同动机以及不同配置方式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关系在融资约束不同的企业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基于市场套利动机下的实体企业金融化则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更明显;实体企业金融化抑制劳动收入份额主要是通过发放贷款及垫款与投资性房地产发挥作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魏下海  董志强  赵秋运  
既有文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成因的解释集中在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全球化、二元经济体制以及财政效应等方面,本文则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提供一种新的解释。通过一个理论模型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影响个体的储蓄行为,进而影响生产的资本集约程度;在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形下,资本集约程度将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利用1990—2007年间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确认了老年抚养比上升和少儿抚养比下降是解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因素,即便控制其他潜在的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各种因素后,上述结论仍是显著且稳健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刘文龙  付婷婷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研究中国社保征管制度改革与要素收入份额变动之间的关系,对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社保征管力度加强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增强社保征管力度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原因在于社保和薪酬福利增进产生的“收入效应”十分显著,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要素“替代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社会保险法》实施和社保征收机构变更叠加引起的社保征管力度“加码”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降低企业社保费率也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保“严征管”在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中的推动效应。通过合理评估社保征管制度改革产生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及厘清其作用机理,能够为精准提升社保征管效率和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提供新的现实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