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05)
- 2023(12817)
- 2022(10506)
- 2021(9822)
- 2020(8353)
- 2019(19464)
- 2018(19060)
- 2017(36941)
- 2016(19712)
- 2015(22371)
- 2014(21866)
- 2013(21774)
- 2012(19835)
- 2011(17727)
- 2010(17921)
- 2009(16926)
- 2008(16719)
- 2007(14795)
- 2006(12992)
- 2005(12152)
- 学科
- 济(98206)
- 经济(98109)
- 业(85320)
- 企(76875)
- 企业(76875)
- 管理(69531)
- 方法(47475)
- 数学(39514)
- 数学方法(38977)
- 业经(29292)
- 财(28971)
- 农(28885)
- 中国(24543)
- 贸(20820)
- 贸易(20809)
- 农业(20657)
- 易(20398)
- 务(20320)
- 财务(20287)
- 财务管理(20268)
- 企业财务(19160)
- 技术(18363)
- 制(17270)
- 策(16185)
- 划(15798)
- 理论(15682)
- 和(15162)
- 地方(13996)
- 体(13623)
- 出(13459)
- 机构
- 学院(289693)
- 大学(285066)
- 济(134928)
- 经济(132980)
- 管理(117939)
- 理学(101980)
- 理学院(101031)
- 管理学(99463)
- 管理学院(98943)
- 研究(94481)
- 中国(76720)
- 财(60039)
- 京(59624)
- 科学(53955)
- 农(48529)
- 财经(48105)
- 所(46887)
- 经(44034)
- 经济学(42448)
- 江(42395)
- 研究所(42334)
- 中心(42273)
- 业大(41001)
- 经济学院(38485)
- 农业(38136)
- 北京(37629)
- 财经大学(35664)
- 院(33410)
- 商学(33350)
- 经济管理(33187)
- 基金
- 项目(188990)
- 科学(152220)
- 基金(142248)
- 研究(137312)
- 家(123384)
- 国家(122376)
- 科学基金(107368)
- 社会(92151)
- 社会科(87853)
- 社会科学(87831)
- 基金项目(73830)
- 省(72181)
- 自然(68556)
- 自然科(67158)
- 自然科学(67146)
- 自然科学基金(66090)
- 教育(62603)
- 资助(59758)
- 划(59733)
- 编号(52819)
- 部(43205)
- 重点(42306)
- 创(42150)
- 成果(40673)
- 发(40521)
- 业(40486)
- 国家社会(39799)
- 创新(38694)
- 教育部(37577)
- 人文(36777)
- 期刊
- 济(145499)
- 经济(145499)
- 研究(85787)
- 中国(54410)
- 财(49365)
- 管理(48784)
- 农(44487)
- 科学(40293)
- 学报(39167)
- 大学(31236)
- 农业(31113)
- 学学(29849)
- 技术(28305)
- 融(25473)
- 金融(25473)
- 经济研究(25026)
- 财经(24866)
- 业经(23955)
- 教育(22799)
- 经(21646)
- 业(20206)
- 问题(19133)
- 技术经济(18589)
- 贸(18214)
- 统计(17213)
- 世界(16716)
- 策(15797)
- 国际(15514)
- 现代(13982)
- 决策(13923)
共检索到432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马相东 张文魁 王喆
基于2014~2016年BvD-Oriana亚太企业分析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匹配的电气制造业企业样本数据,采用Heckman模型对生产率和企业规模对中国企业出口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生产率与企业出口增长的正相关性并不显著,甚至存在"生产率陷阱"现象;企业规模对企业出口增长始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独立于生产率的作用。这一结果在使用不同企业规模代理变量和不同生产率计算方法进行控制的模型中依然保持稳健。本研究既丰富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又可对新时代促进中国企业出口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出口增长 企业异质性 生产率 企业规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静波 黄小兵
本文使用1999~2003年全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出口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生产率对出口的贡献。为了得到有效的实证结果,我们采用了OP方法及动态面板GMM估计,特别控制了零贸易观测值产生的估计偏差。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企业出口经验和企业生产率是影响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3个重要因素,其中企业规模是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生产率对出口的贡献要小于企业规模和企业出口经验,企业区位和外资企业虚拟变量也是影响企业出口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的出口扩张依赖于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而非依赖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出口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型增长。
关键词:
生产率 出口 OP方法 零贸易值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方明月 聂辉华
企业规模或边界问题是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存在多种理论假说,但尚缺乏足够的经验检验。本文首次利用2001—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决定中国企业规模的因素。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与资产专用性、创新、企业利润和产权保护程度高度正相关。与之相反,笔者发现产权结构和人均资本对企业规模无显著影响。笔者认为,加大创新力度,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一个法治、竞争、公平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将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壮大。
关键词:
企业规模 资产专用性 产权 面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兵 李燕 周世民
出口持续时间研究为保障出口持续平稳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基于2000——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估计了中国企业的出口持续时间,研究发现持续时间均值不到2年,中位值为3年,且存在明显的负时间依存性。文章进一步采用离散时间生存分析模型考察了出口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结果发现,传统引力模型变量对持续时间的影响与其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类似,企业层面的特征会对持续时间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和所有制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村上直树 申寅容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许昌平
本文利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首次估计了中国企业进出出口市场的持续时间。我们发现进入出口市场的持续时间均值为2.5年,中位数为2年,其危险函数呈现明显的负时间依存性;退出出口市场的持续时间均值为3.4年,中位数为3年,其危险率呈现倒U形。其次,我们采用离散时间生存分析Cloglog模型考察了企业进出出口市场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企业规模、平均工资、是否为外资企业等企业特征变量都对进出出口市场的持续时间有显著影响。此外,进出出口市场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出口市场 持续时间 Cloglog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竹青 佟家栋
基于要素市场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的特征事实,本文利用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检验了要素市场扭曲与异质性因素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企业的出口决策总体上遵循"自选择效应",但要素市场扭曲显著改变了外资企业的出口-生产率关系,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只有控制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后,外资企业的"生产率悖论"现象才能消失。(2)企业存在持续的出口学习效应,但要素市场扭曲显著削弱了出口贸易对企业生产率的积极作用,降低了本土新进入出口企业的学习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苏苏 张少华 周鹏
研究目标:识别和分解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优势来源。研究方法:运用Combes等(2012)提出的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方法,识别和分解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优势的三种效应。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学习效应是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优势的主要来源,导致出口企业整体上要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41.1%;选择效应对出口企业生产率有影响但系数较小,使得出口企业整体上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0.5%。(2)从贸易方式来看,混合贸易企业的学习效应和选择效应最强,一般贸易企业次之,加工贸易企业最弱;低效率的混合贸易和一般贸易企业,以及高效率加工贸易企业能够通过出口获得快速的效率提升。因此对于低效率出口企业而言,贸易升级至关重要。(3)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在不同行业、不同贸易对象国、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以及进口/出口差异等的企业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但这并不改变出口企业存在显著的学习效应和较小的选择效应这一基本结论。(4)中国工业企业并不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但加工贸易类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的学习效应确实相对较低。研究创新:将出口影响生产率的机制分为学习效应、学习扩张效应和选择效应;匹配2000~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对出口和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分布进行系统比较,定量识别和分解了造成出口企业生产率优势的三种效应。研究价值:研究对理解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决定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及深化企业所有制改革等有着重要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淼杰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发现企业的出口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率紧密相关:低生产率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较高生产率的企业可以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更高生产率的企业既可以在国内市场销售和出口,还可以"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Melitz,2003;Helpman等,2004)。有趣的是,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却发现这个结论值得商榷。近期的研究发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主要是低生产率的企业在出口。因此,研究者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春明 文磊
保持出口贸易持续平稳发展对提升企业生产率进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通过Kaplan-Meier方法估计证实了出口具有显著的负向时间依赖特征,且贸易关系存在异质性,即资本技术密集型、高出口密集度和高生产率的企业具有更长的出口持续时间。此后利用多种实证方案也发现:出口持续时间的延长显著提升了企业生产率水平,即存在出口学习效应;且资本技术密集型、低出口密集度的企业通过持续出口获取的生产率提升更为显著,劳动力密集型、高出口密集度企业则相对较小。基于生产率动态分解的分析也表明,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优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引致的优胜劣汰。因此,稳定...
关键词:
出口持续时间 外贸竞争优势 中国与全球化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段连杰 鲁晓东 滕飞
本文采用Cloglog离散时间模型探讨了出口临界生产率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产率门槛的提高将显著缩短企业的出口持续期,且这一论断得到了包括工具变量估计在内的多重稳健性检验的支持。另外,异质性检验表明生产率门槛提高对企业出口持续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所有制与区域异质性。再者,加入WTO并没有弱化企业出口持续的门槛效应,反而强化了这一效应;另外,当企业面临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这一效应亦会得到强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春顶
生产率异质性和"出口-生产率"关系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核心假设和主要内容,几乎所有国家的企业数据经验分析结果都支撑该理论"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判断。近年来一系列的中国工业企业层面数据经验研究结果却发现了"出口企业生产率显著低于内销企业"的事实,这与前沿理论的核心论断正好相反,被称为"出口-生产率悖论"。悖论给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带来了挑战,对中国企业的二元出口模式提出了疑问,悖论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悖论在文献中的位置、"出口-生产率"关系、悖论的事实证据、悖论的解释等多方面层层递进地梳理和综述了现有研究文献,并尝试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出口贸易 生产率悖论 异质性企业贸易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汝岱
现代贸易理论(Melitz,2003)认为,每个出口市场都有一个特定的市场进入固定成本,即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需要支付一个额外的固定成本。因此,只有生产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这一理论在对成熟市场经济的经验研究中获得有力支撑(Bernard和Jensen,2004)。让人迷惑的是,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有研究发现高生产率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李春顶,2010;唐宜红和林发勤,2009;易靖韬,2009),但更多的文献并不支持这一推断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施炳展 邵文波
本文从质量(quality)视角入手分析中国企业出口行为及其决定因素。借鉴新新贸易理论最新进展,我们首先放弃单位价值(unit value)等同于质量的假设,采用2485个产品层面回归反推方法,测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然后匹配海关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结论发现,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产品质量差距扩大;生产效率、研发效率、广告效率、政府补贴、融资约束缓解、市场竞争均会提升产品质量;但研发投入、广告投入并没有明显效果;企业出口空间分布特征也会反作用于产品质量;外资对本土企业产品质量影响不利,但提升了外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从政策层面看...
关键词:
企业 质量 决定因素 效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涛 周开国 乔根平
本文检验了非国有企业增长程度决定因素的3种理论“:政府管制论”“、融资约束论”和“法制环境论”。考虑到融资约束的内生性可能,两阶段的有效的广义矩估计结果显示,良好的法制环境对非国有企业的增长有着显著而稳定的推动作用,而政府管制和融资约束都对非国有企业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政策含义在于:促进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并不是减少政府管制或者发展金融市场,而应当是为它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关键词:
政府管制 融资约束 法制环境 企业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