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64)
- 2023(13802)
- 2022(11186)
- 2021(10301)
- 2020(8414)
- 2019(19066)
- 2018(18543)
- 2017(35365)
- 2016(18905)
- 2015(21471)
- 2014(21383)
- 2013(21438)
- 2012(20186)
- 2011(18359)
- 2010(18718)
- 2009(17598)
- 2008(17960)
- 2007(16367)
- 2006(14882)
- 2005(14389)
- 学科
- 济(97937)
- 经济(97822)
- 业(83140)
- 企(75501)
- 企业(75501)
- 管理(69894)
- 方法(36036)
- 业经(31103)
- 中国(29840)
- 农(28890)
- 财(28765)
- 数学(27700)
- 数学方法(27559)
- 地方(21327)
- 制(20793)
- 务(20635)
- 财务(20614)
- 财务管理(20586)
- 农业(20243)
- 企业财务(19538)
- 贸(18676)
- 贸易(18653)
- 技术(18552)
- 易(18128)
- 银(16777)
- 银行(16769)
- 策(16674)
- 和(16379)
- 行(16304)
- 融(16274)
- 机构
- 学院(282495)
- 大学(277890)
- 济(132833)
- 经济(130591)
- 管理(110972)
- 研究(99208)
- 理学(92763)
- 理学院(91846)
- 管理学(90978)
- 管理学院(90423)
- 中国(83629)
- 财(63632)
- 京(60004)
- 科学(52677)
- 所(49493)
- 财经(48991)
- 中心(45177)
- 江(45097)
- 经(44500)
- 研究所(43578)
- 农(42923)
- 经济学(41239)
- 北京(39284)
- 经济学院(37039)
- 财经大学(35989)
- 州(35898)
- 院(35173)
- 范(34395)
- 师范(34131)
- 业大(34007)
- 基金
- 项目(169763)
- 科学(137091)
- 研究(130434)
- 基金(125638)
- 家(106893)
- 国家(105887)
- 科学基金(92840)
- 社会(87407)
- 社会科(83096)
- 社会科学(83076)
- 省(64936)
- 基金项目(64700)
- 教育(58215)
- 自然(55921)
- 自然科(54667)
- 自然科学(54654)
- 自然科学基金(53783)
- 划(53543)
- 资助(51699)
- 编号(51495)
- 成果(41972)
- 发(41870)
- 部(39041)
- 创(38294)
- 重点(37925)
- 业(37127)
- 国家社会(37004)
- 课题(36135)
- 发展(35242)
- 创新(35004)
- 期刊
- 济(160758)
- 经济(160758)
- 研究(95697)
- 中国(63873)
- 财(52734)
- 管理(49178)
- 农(41504)
- 融(36661)
- 金融(36661)
- 科学(36429)
- 学报(33528)
- 教育(28772)
- 农业(28249)
- 大学(27228)
- 业经(26964)
- 技术(26466)
- 财经(26262)
- 经济研究(25968)
- 学学(25380)
- 经(22864)
- 问题(20717)
- 贸(18787)
- 业(17697)
- 世界(17417)
- 技术经济(17211)
- 国际(17012)
- 现代(14403)
- 商业(14097)
- 经济管理(13941)
- 经济问题(13130)
共检索到464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培志
一、企业债市场供给分析 企业债市场供给,即企业对债券融资的需求,取决于其比较融资成本优势。根据西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较外源融资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但其规模有限。在给定投资机会的情况下,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外源方式,即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银行借款实现的。其中后两者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靳俐
本文认为 ,我国企业债券经过 10多年的发展 ,虽初具规模 ,但还存在着非市场化等诸多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 ,企业债券应在市场化的融资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理论的分析也表明了与其它融资方式相比它的独特优势。最后 ,作者还分析了近期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所面临的环境以及可供参考的现实的政策选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董晓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落后,本文试图采用新的研究视角,用产业组织体系下的重要市场分析方法SCP模式,对我国目前企业债券市场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寡占的市场结构特征、市场协调行为及市场低效率的结论,进一步指出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应路径。
关键词:
企业债券 SCP模式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姚新超 昝丙艳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以跨境并购方式寻求突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到境外市场寻找新的商机,将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销售渠道及品牌运营等引入中国市场,实现企业外延式增长,这无疑有益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但近两年这种跨境并购行为出现了盲目、非理性发展的蔓延趋势,甚至部分企业以直接投资为包装向境外转移资产。外汇资本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姚新超 昝丙艳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以跨境并购方式寻求突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到境外市场寻找新的商机,将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销售渠道及品牌运营等引入中国市场,实现企业外延式增长,这无疑有益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但近两年这种跨境并购行为出现了盲目、非理性发展的蔓延趋势,甚至部分企业以直接投资为包装向境外转移资产。外汇资本
关键词:
跨境并购 并购基金 合规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叶
一、组建企业集团的目标 中国目前国家级企业集团有55家,全国冠以企业集团名称的企业至少有7000家。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谈企业集团组建的目标似乎没有必要,但从集团运作效果看,这些集团要么是一个行政捏合的拼盘,要么是一个没有多少作用的松散联合体,集而不合,合而不团,基本上没有发挥集团的作用。因此,弄清楚组建企业集团的目标,或者说为什么要建立企业集团就是十分必要、而又十分紧迫的问题了。组建企业集团的目标是什么呢?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段云程
本文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兴起进行了回顾,认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成长明显地呈三个不同的阶段,并且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的现实条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邱华炳 苏宁华
文中认为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发行主体局限于国有企业 ,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关键在于打破企业经济性质 ,按照市场条件进行审批 ,其中特别指出民营企业在目前已具备做为债券发行主体的市场条件 ,并为完善企业债券市场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企业债券市场 发行主体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邹欣
党的十六大之后 ,国内发展企业债市场的呼声很高 ,有人提出要把发展企业债市场作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创新的突破点 ,有人提出要全面开放国内企业债市场 ,国家计委也在紧锣密鼓地重新修订企业债市场监管条例。无疑 ,我国企业债市场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问题在于 ,国家到底应如何对其进行监管 ?国家监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监管策略又应如何选择 ?这将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
企业债 企业债市场 市场监管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玉霞
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改革制度、完善交易体系、防范信用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中介组织、建立投资人基础和加强监管的七项措施来激活企业债券市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莫东艳 高欢迎 马亚静
我国企业的融资偏好迥异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股热债冷"的中国特色,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的约束及企业自身产权制度不合理、治理机制不健全,因此,应改革现有企业债券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真正的企业债券市场主体,以提高全社会的资金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保证国民经济的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资本市场 企业债券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成国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考■证券市场■宋成国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始于1986年,比股票发行早了五六年。但截至1997年底,企业债券发行总数仅为1000亿元,不到企业股票融资的一半,其中仅有7只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流通部分不到30亿元。企业债券在深、沪...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符浩勇
一、可转债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是一种以企业债券为载体,允许持有人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的价格转换为发债公司或其他公司的股票的金融工具。它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兼有筹集资金和规范风险的双重功能,比单纯的筹资工具(如股票、债券)和风险工具(如期货、期权)更具优势,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独具魅力的筹资工具和投资工具,已成为多数发达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范阳 李莉 木村正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