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61)
2023(19242)
2022(16272)
2021(15056)
2020(12640)
2019(28510)
2018(28044)
2017(53346)
2016(28663)
2015(32020)
2014(31057)
2013(30908)
2012(28011)
2011(25227)
2010(25042)
2009(23719)
2008(23296)
2007(20348)
2006(17869)
2005(15952)
作者
(79587)
(66142)
(65716)
(62502)
(42144)
(31589)
(29746)
(25730)
(24969)
(23633)
(22400)
(22363)
(21075)
(20599)
(20343)
(20114)
(19722)
(19223)
(18930)
(18824)
(16197)
(16193)
(15730)
(15124)
(14694)
(14655)
(14624)
(14576)
(13124)
(13017)
学科
(121564)
经济(121431)
(104557)
管理(97664)
(93903)
企业(93903)
方法(53264)
数学(43102)
数学方法(42681)
业经(35494)
(35102)
(34943)
中国(33216)
(24782)
财务(24707)
财务管理(24681)
农业(23924)
技术(23517)
(23458)
贸易(23441)
企业财务(23373)
(23310)
(22841)
理论(21698)
地方(21520)
(21490)
(21326)
(19646)
(19010)
环境(18780)
机构
学院(404898)
大学(402265)
(170708)
经济(167479)
管理(164624)
理学(142064)
理学院(140633)
管理学(138607)
管理学院(137864)
研究(132926)
中国(103455)
(85359)
科学(78805)
(77632)
(65068)
财经(62193)
(61319)
中心(59339)
研究所(58992)
(58384)
(56741)
业大(56347)
北京(54037)
经济学(51536)
(50840)
师范(50447)
(48423)
农业(47913)
(47062)
经济学院(46497)
基金
项目(271405)
科学(216370)
研究(202881)
基金(199074)
(171766)
国家(170288)
科学基金(148456)
社会(131125)
社会科(124382)
社会科学(124354)
(104885)
基金项目(104659)
自然(94441)
自然科(92325)
自然科学(92307)
教育(92286)
自然科学基金(90720)
(87210)
编号(82161)
资助(81059)
成果(65739)
(60441)
重点(60031)
(59976)
(58237)
课题(55917)
创新(55327)
国家社会(54320)
教育部(52608)
人文(51795)
期刊
(189181)
经济(189181)
研究(121786)
中国(77600)
管理(65417)
(61814)
学报(56853)
(56729)
科学(55660)
大学(44058)
教育(43748)
学学(41418)
农业(39809)
技术(36640)
(35354)
金融(35354)
业经(32400)
经济研究(31172)
财经(30911)
(26680)
问题(24062)
(24004)
技术经济(21855)
(20340)
科技(19465)
现代(19377)
商业(19005)
世界(18969)
图书(18966)
理论(18088)
共检索到6003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蒋为   倪诗程   宋易珈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方向。本文基于国内循环破局国际循环“低端锁定”的视角,从理论层面解析了中国企业“双循环”下本土供应链与全球价值链协同的创新效应。同时,采用2009—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海关数据库与专利数据库的合并微观企业数据,从实证层面检验了本土供应链网络与全球价值链嵌入度的创新交互效应,深入讨论了信息优势与资源优势机制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位于本土供应链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能够显著调节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创新抑制效应,最终破解中国企业在仅依赖国际循环下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局。此外,本土供应链网络不仅能够利用其建立的信息优势,通过海外战略扩张以突破发达国家的俘获效应,而且能够发挥其带来的资源优势,以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策略突破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依赖,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整体协同中实现创新驱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本研究有助于探索基于增强国内循环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循环中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提供对策方案。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安琪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党中央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从提升全球价值链角度看,中国消费市场基础雄厚且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体系完善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贸合作增多且自贸协定不断丰富,但也存在自主创新力不强且关键领域竞争力差的问题。考虑到数字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国内大循环,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重组离不开国际大循环。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国内大循环环境、释放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重构,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过程中,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郑文平  
基于中国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中"出口引致进口"的特征事实,本文将企业的中间产品进口和产品出口纳入到统一的计量框架内,依靠所构建的符合中国企业进出口行为特征的多重工具变量体系,实证检验中间产品进口和产品出口对中国本土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重要发现包括:从进口角度看,进口促进了一般贸易企业的创新活动,但抑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活动。在区分不同所有制的情形下,进口对从事一般贸易的民营企业创新活动产生了更强的促进效应,而对从事加工贸易的民营企业创新活动产生了抑制效应。从出口角度看,出口未对中国本土企业创新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与发达国家开展的进出口贸易均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动造成了显著的抑制效应,这种抑制效应在民营企业进出口行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上述发现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中国本土企业所遭受的全球价值链俘获效应假说,为在持续推进对外开放背景下如何有效实施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郑文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世婧  张贵  
试图理清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对其创新表现的影响是否真的朝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数据、中国企业专利数据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得到2000—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和地区的相关信息,以企业出口上游度、进口上游度和净上游度为核心解释变量,测算企业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分工位置,通过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企业创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企业通过进口中间品回退到本国进行纯国内生产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国内生产环节数的增加促进企业开展创新行为,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参与国内生产可以弥补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进而提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上述作用存在“强化正向,弱化负向”的调节作用,除了政府宏观引导的作用,企业本身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和吸引高科技人才两个渠道影响创新的物质和人力条件,以此提升创新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晋芳  
本文基于双循环新经济发展格局,在分析价值链协同创新对流通产业升级影响机理基础上,利用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价值链协同创新对流通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只存在于全国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应从构建区域产品价值链分工体系、建立开放化流通产业服务环境、完善跨区域交通体系等方面,渐次推进价值链协同创新,助力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诗华  曾炅  张致远  
全球价值链进入重构新阶段,并呈现本地化、区域化、全球化的特点。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服务与监管创新必将对供应链金融安全与国际合作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发展趋势和国际供应链金融的内、外生风险解析出发,分析其对国际供应链金融合作的作用机理,通过对融资模式和业务模式创新打破传统合作方式,并发现需要从国际供应链风险传导机制中构建国际供应链金融协同监管体系,即搭建四大系统与三大平台,从贷前、贷中、贷后联合监管风险,共同构筑国际供应链金融协同监管系统。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巍  张旭梅  
由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在具有纵向创新溢出效应的情况下,三方能否协同创新对供应链总收益、创新投入以及产品产量均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三方协同创新情形下,供应链总收益、创新投入以及产品产量均大于三方非协同创新的情形。并且纵向溢出效应越大、创新系数越小,供应链总收益、创新投入以及产品产量越大,反之亦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丽伟  程国平  李刚  
阐述了供应链的内涵、结构模型及特征,分析了供应链企业协同自主创新的动机及意义,探讨了供应链企业协同自主创新的模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秦升  
本文认为,模块化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固化了系统整合者领先的技术结构,降低了各个生产环节技术创新的相互依赖,特别是模块化生产所具有的信息包裹特征以及技术标准的专利包特点,阻碍了我国企业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干"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的过程。模块化与产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系统整合者对企业进行子模块创新的支持存在时机上的选择。总体而言,模块化全球价值链对中国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构成了全新的挑战。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黄宏斌  刘芳林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传统封闭式研发受到冲击。自媒体为实现与外部资源协同的开放式研发创造可能。基于价值链视角并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本文搜集整合海尔和小米两家企业自媒体与用户互动内容,搭建"用户-企业协同创新"模型,揭示用户参与对价值链活动的影响及自媒体作用机制:创意构想阶段,通过自媒体交互捕捉用户需求,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获得增值;研发设计阶段,自媒体创造调研环境并整合设计资源,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获得增值;生产测试阶段,用户与企业持续互动促进产品迭代,生产经营活动获得增值;推广销售阶段,自媒体拓展营销渠道,用户持续进行问题反馈,营销和服务活动获得增值。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旭梅  张巍  钟和平  但斌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很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快速开发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这就势必要求供应链中的企业在创新方面开展更加广泛的协同。鉴于此,文章提出了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包括客户)在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运输、市场营销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上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其运作流程,并分析了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供应链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实施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勃  郭晓月  和征  曹茹悦  
整合供应链合作伙伴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成功意义重大,绿色产品协同创新有效性的评价是供应链整合的重点。结合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与量化实证研究方法,使用源自中国企业的样本数据,探析供应链企业间绿色产品协同创新效能的基本解释架构并编制相应的量表。结果显示,供应链企业间绿色产品协同创新效能由参与贡献、协同程度和目标达成三个维度构成,据此开发的量表为企业管理供应链企业间绿色产品协同创新实践提供了测量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勃  郭晓月  和征  曹茹悦  
整合供应链合作伙伴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成功意义重大,绿色产品协同创新有效性的评价是供应链整合的重点。结合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与量化实证研究方法,使用源自中国企业的样本数据,探析供应链企业间绿色产品协同创新效能的基本解释架构并编制相应的量表。结果显示,供应链企业间绿色产品协同创新效能由参与贡献、协同程度和目标达成三个维度构成,据此开发的量表为企业管理供应链企业间绿色产品协同创新实践提供了测量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卢仁祥  
在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技术进步效应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8—2014年中国14个工业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的作用非常显著,但不同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已经远远超过资本要素投入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中国企业应该努力提高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大力培养战略性要素,实现技术进步途径向主动式转变,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