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13)
2023(15584)
2022(13214)
2021(12811)
2020(10353)
2019(24301)
2018(24051)
2017(44410)
2016(24831)
2015(27838)
2014(28096)
2013(27363)
2012(25235)
2011(22983)
2010(22875)
2009(20536)
2008(19835)
2007(17195)
2006(14996)
2005(13303)
作者
(69527)
(57879)
(57349)
(54859)
(36923)
(27780)
(26160)
(22656)
(22036)
(20711)
(19776)
(19635)
(18293)
(18175)
(17908)
(17868)
(17223)
(17075)
(16504)
(16495)
(14453)
(14290)
(13795)
(13136)
(12878)
(12828)
(12778)
(12676)
(11611)
(11603)
学科
(95836)
经济(95734)
管理(62678)
(60410)
(48096)
企业(48096)
方法(43723)
数学(38500)
数学方法(38074)
中国(32391)
(28567)
(23252)
教育(22913)
(22651)
业经(21181)
地方(19923)
农业(19338)
(18275)
贸易(18262)
(17808)
理论(17344)
(17009)
技术(15125)
(14332)
(14303)
银行(14294)
(14273)
环境(14128)
(13847)
金融(13845)
机构
大学(349972)
学院(343179)
(136145)
经济(133226)
管理(130209)
研究(124247)
理学(113590)
理学院(112140)
管理学(110147)
管理学院(109489)
中国(87621)
(76468)
科学(76439)
(62465)
(59850)
研究所(57625)
(55143)
中心(54738)
(54274)
师范(53865)
业大(50272)
北京(49195)
财经(48812)
(48548)
(44763)
(44744)
师范大学(44392)
农业(43092)
经济学(41875)
教育(39962)
基金
项目(238850)
科学(189451)
研究(178274)
基金(173449)
(151975)
国家(150651)
科学基金(127948)
社会(112141)
社会科(106007)
社会科学(105978)
基金项目(91413)
(90608)
教育(86577)
自然(82008)
自然科(80136)
自然科学(80116)
(79476)
自然科学基金(78693)
编号(72526)
资助(71149)
成果(61114)
(55124)
重点(54687)
课题(52204)
(51823)
(49436)
教育部(47714)
国家社会(46174)
创新(45917)
科研(45560)
期刊
(143323)
经济(143323)
研究(109300)
中国(70690)
教育(62015)
学报(55995)
科学(52300)
(51382)
管理(45541)
大学(43181)
(42941)
学学(39525)
农业(36343)
技术(30184)
(26842)
金融(26842)
财经(23846)
经济研究(23651)
业经(22107)
(20500)
问题(18831)
(18791)
图书(17520)
(16059)
科技(15908)
(15352)
技术经济(15173)
理论(15171)
资源(14957)
世界(14861)
共检索到502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俊武  黄珊  
基于Raymond(2009)的代际流动性测量方法,文章构造了一种新的代际流动性指数,它具有一些良好的数理特性,突破了这两方面的限制。然后应用CGSS调查数据,利用该指数分析了中国代际教育流动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发现:(1)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代际教育流动性依次递减;(2)城市的代际教育流动性高于农村,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3)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代际教育流动性差异不明显;(4)我国整体的代际教育流动性略有增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顺  祝毅  
文章从父代职业地位与子代(受访者)初职、现职关系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民代际职业流动性变迁的阶层差异及其微观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结构性差异。城市居民中的中上层、上层代际职业地位继承性较高,但其程度呈降低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对城市居民中上层、上层的代际职业地位传递功能有所下降;中层及以下阶层的代际职业继承性相对较低,其代际职业流动性未发生显著改善。因此,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状态,提升下层、中下层居民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是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顺  祝毅  
文章从父代职业地位与子代(受访者)初职、现职关系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民代际职业流动性变迁的阶层差异及其微观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结构性差异。城市居民中的中上层、上层代际职业地位继承性较高,但其程度呈降低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对城市居民中上层、上层的代际职业地位传递功能有所下降;中层及以下阶层的代际职业继承性相对较低,其代际职业流动性未发生显著改善。因此,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状态,提升下层、中下层居民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是改善社会公平性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尹玉琳  
本文选取职业和收入两个指标,研究代际流动过程中,存在的地位准入差异以及地位结构差异。实证结果发现:中产阶层的代际流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的代际职业继承指数高于女性,同时代际流入指数以及流出指数低于女性,女性代际职业向下流动的风险更高;在代际职业流动方向相同时,在低收入区间女性所占人口比例高于男性,在高收入区间女性所占人口比例低于男性,女性处于劣势地位;代际职业继承时女性能够利用父辈资源能够改善"地位结构差异",而子女发生代际职业流动时,女性无法有效的整合父辈资源扭转劣势地位,表现为代际收入差距更加突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雨巷  解垩  
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把父代与子代之间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的差异,以及子代14岁时家庭主观所处阶层与其当前主观阶层之间的差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Ordered Logit模型考察代际教育流动、职业流动对阶层代际传递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阶层具有较强的继承性,父子两代的阶层关联性强于教育和职业关联性,中低阶层呈现向上的代际流动趋势,中高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压力,父子同处于中间阶层的分布较集中;代际教育和职业向上流动始终是实现阶层改善的重要途径,但其对阶层的改善作用具有时代特征,近年来教育因素、职业因素对阶层改善的作用出现弱化趋势,阶层固化现象初步显现;代际流动呈现地区、城乡异质性,东部地区、城市地区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对代际阶层改善作用大于教育向上流动,而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强于职业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伟同  谢佳松  张玲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区域及阶层间的代际流动水平并考察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利用代际次序相关性的统计优势,借鉴和改进Chetty等(2014)构建绝对代际流动指标测度方法,利用社会地位指标测度区域和阶层间的代际流动水平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复杂性特征,在不同地区及不同阶层之间存在显著代际流动差异,公共教育支出及收入不平等因素是影响地区代际流动的重要因素。研究创新:基于代际次序相关性指标构建中国"区域-阶层"双维度的绝对代际流动指标,度量了中国区域层面不同阶层群体的代际流动水平。研究价值:刻画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代际流动的特征事实,从区域差异、阶层差异视角丰富了中国代际流动问题的相关文献,为相关政策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琳  袁志刚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1988~2005年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趋势和内在传递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出从大幅下降到逐步稳定的基本特征,且前期的大幅改善主要来源于低收入子代相对收入的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对中国代际收入传递的解释力达到60%以上,其中以财富资本为主。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分布,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进一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赖德胜  
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为此,要准确把握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水平、制约因素和优化路径。方鸣教授所著《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琳  赵建梅  钟海  
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代际流动减弱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创业的新视角,实证研究创业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通过估计和比较创业与非创业样本的代际收入弹性和代际收入转换矩阵,我们发现创业促进代际收入流动,不同收入阶层的子女创业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低收入家庭子女难以通过创业实现代际收入的向上流动,中等收入家庭的子女更可能通过创业实现收入的向上流动,而出身最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则可能因为创业失败导致收入向下流动。制约创业对不同阶层代际流动产生不同影响的因素包括信贷约束、受教育程度、父代创业经验和市场竞争程度等。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杨娟  何婷婷  
以往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文章,多采用相关性分析或简单的OLS回归,但由于个体能力的不可观测性,OLS估计值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本文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2002)为基础,将外生事件"文化大革命"(CR)作为工具,研究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教育受到"文革"影响的父亲(实验组)比没有受到"文革"影响的父亲(对照组)的受教育年限低2.485年,并且"文革"对于子辈的受教育年限没有影响。以"文革"作为工具变量可以克服估计中的内生性问题,得到较为准确的估计值。PRObIt回归结果表明,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子女上大学的可能...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求川  
文章利用1989-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对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进行了分析。在充分控制生命周期偏误的前提下,文章通过构建随机系数模型进一步修正了模型设定偏误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全国总体的代际收入弹性为0.6左右,农村内部为0.7左右,城市内部为0.5左右。我们发现,生命周期偏误倾向于导致低估代际收入弹性,但模型设定偏误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由于解决生命周期偏误的措施无法解决模型设定偏误,以住的研究有可能低估农村的代际流动,高估城市的代际流动。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求川  
文章利用1989-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对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进行了分析。在充分控制生命周期偏误的前提下,文章通过构建随机系数模型进一步修正了模型设定偏误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全国总体的代际收入弹性为0.6左右,农村内部为0.7左右,城市内部为0.5左右。我们发现,生命周期偏误倾向于导致低估代际收入弹性,但模型设定偏误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由于解决生命周期偏误的措施无法解决模型设定偏误,以住的研究有可能低估农村的代际流动,高估城市的代际流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小鸽  司海平  庞嘉伟  
本文从居民幸福感的角度回答了代际流动为何重要,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我们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构建了省级层面的代际教育流动指标,并将地区层面的宏观数据与微观个体数据相匹配,考察了地区代际流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代际流动会影响居民幸福感,二者存在倒U型关系。从提高居民幸福感的角度看,代际流动并非越高越好。当前中国的代际流动低于最优水平,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代际流动以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及其导致的社会问题。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地区代际流动可以缓解贫富差距对居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对当前生活的满意程度与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程度是地区代际流动缓解贫富差距负面影响的重要渠道。更换样本及指标之后,上述结果保持稳健。研究代际流动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不仅能够为客观评价代际流动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新思路。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爱丽  郑逸芳  许佳贤  
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证据,在采取相关处理方式消除教育通胀作用的基础上,从教育水平及其代际变动状况的双重角度,实证检验教育在不同代际社会阶层流动模式中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受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的代际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个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社会阶层代际向上流动和抑制其代际向下流动;第二,教育代际流动是实现社会阶层升迁性代际流动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代际流动水平的提高,实现代际社会阶层地位改善的可能性越大;第三,职业层级是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重要作用机制。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应增强教育机会的平等性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平衡性,加大对弱势家庭的教育帮扶与补偿力度,缩小教育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志国  范亚静  
代际收入流动性是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总体偏低,而且近年还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婚配等。在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对我国居民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消除户籍歧视及由其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有利于受教育者获得社会资本,并改变在婚姻中的劣势地位。因此,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对于社会平等至关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